[灌水]官员被杀后的有罪推定和桃色遐想
yyang000
yyang000 Lv.2
2004年03月12日 08:59:39
来自于招标投标
只看楼主

官员被杀后的有罪推定和桃色遐想 【评论背景】  《教育局长在车库里死得很尴尬》  只要是和官场沾边的杀人案,如某县、市的副科局级干部,或者不一定是官员的基层“政协委员”被杀,都能成为传遍全国的新闻;每天都有平头百姓被杀,而这种杀人案不一定上得了当地小报的新闻。媒体在判断事件是否具有“新闻性”方面有“惯性”,其根据和原因,有可关注、可挖掘的“社会背景”。  媒体知道公众对“涉官命案”格外关注。怎么个关注法?可以说是街头巷议,“津津乐道”。公众中对官员死于非命多是幸灾乐祸,直接反应多说是“活该”。很少有人谴责凶手、表示对遇害人的同情,根据报道、传言分析案因案情进行智力游戏的也没几个,为凶手叫好的倒是常见。官员死的“不是地方”,或者和“不该在一起”的人死在一起,人们的议论、猜测就更不堪了。

官员被杀后的有罪推定和桃色遐想


【评论背景】
  《教育局长在车库里死得很尴尬》
  只要是和官场沾边的杀人案,如某县、市的副科局级干部,或者不一定是官员的基层“政协委员”被杀,都能成为传遍全国的新闻;每天都有平头百姓被杀,而这种杀人案不一定上得了当地小报的新闻。媒体在判断事件是否具有“新闻性”方面有“惯性”,其根据和原因,有可关注、可挖掘的“社会背景”。
  媒体知道公众对“涉官命案”格外关注。怎么个关注法?可以说是街头巷议,“津津乐道”。公众中对官员死于非命多是幸灾乐祸,直接反应多说是“活该”。很少有人谴责凶手、表示对遇害人的同情,根据报道、传言分析案因案情进行智力游戏的也没几个,为凶手叫好的倒是常见。官员死的“不是地方”,或者和“不该在一起”的人死在一起,人们的议论、猜测就更不堪了。
  许多对官员之死兴奋莫名的人,平时对身边的官员,对能接触到的官员,或许一见面就满脸堆笑,毕恭毕敬,让官员觉得他是仰慕、钦佩甚至是忠诚的,其实在官员死后的“津津乐道”,才说明他们对官员真实的态度。
  媚官和恨官之态显于一身,似乎矛盾。假中有真,媚官敬官的表演也是。因怕而“媚”,“媚”中带恨。也许有这个原因:不得不“媚”,于是由衷而恨,以致为其横死由衷而乐?
  在“人民”眼中,官员是“社会主角”,一个“混的不错的家伙”,相当于身边的“红星”和“人生楷模”。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差距日远,隔膜日甚,人们竟对其身份特性和生活状态产生了“神秘感”,有了“窥探欲”。官员工作、生活的隐秘性,在他横死后也使许多案件扑朔迷离,加大了侦破难度,各种猜测和传言虚实难辩。
  官员遇害,公众间的直接反应和“主流舆论”,立马联系到官场的腐败,联想到糜烂的“色情”和残忍的“权仇”,其不假思索的“有罪推定”,推出种种虚虚实实的黑色、黄色的故事。对此,不必以“造谣、传谣”罪名阻吓之,否则将事与愿违。公众人物么,无论生死公众都有评议的权利,你越是怕大家说话不好听就会更不好听。官员总体表现如何,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并不是没准头的。人们的“不得好死”反应,也是被贪官“教育”出来的。
  人们总是为“突发贪官”的事迹感到“耳目一新”。被刑事案偶然牵连出来的贪官、色官为数不少,他们不断的“一旦暴露”,他们让老百姓难以想像的“赤胆黄心”和不像人的履历,不断地验证了他们“的确有罪”。
  显然,很多人对“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这句老话已不再相信。到底是哪粒老鼠屎坏了干部队伍的“一锅汤”,早就弄不清了,因为老鼠屎太多,分不出哪是屎那是汤。
  民为官死而呼快哉,只要算得上个官就不惜其死――这并非对某个人,而是对一个职业、对一个群体的鄙视和仇视。记忆中,还没有那个职业群体混到这样不得人心。即使是“边缘职业”如娼妓,不算职业的土匪等行当的人,身后也不至于有这么多人向他大吐口水呢。于“太平盛世”,官民关系竟至如此,这在政治史上实属举世罕见之现象。
  对吏治的失望,催生了一种社会心理,即希望出现一种对官员的制约制裁力量,对冥冥中的神秘和偶然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迎合。可怕的是,已经出现这种社会意识:制裁!哪怕是凶残、邪恶力量带来的制裁!
  这一直观的观察和“换位”的心理体验,有助于看清,我们社会处在尖锐的矛盾中,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向我们逼近。官和民,都乐观不起;不做体制上的调整,官和民都会滑向深渊。
  即使每个遇害官员真的都有罪,也不应该对遇害官员进行“有罪推定”,这和不该对所有真有罪的嫌疑人进行“有罪推定”是一个道理。有个问题不能不问:这种“有罪推定”的无原则和非理性的习惯,真的是出于“社会正义”和“疾恶如仇”吗?它仅仅是遇害官员的“死态环境”吗?它是不是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生命对人权淡漠、麻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