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上大学,你又为什么上大学——侃
tianlei810209
2007年02月21日 19:00:18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读了几年大学,惶惶终日,待到毕业证到手,面临失业问题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毕业了,可是自己为什么上大学呢?有人清楚地问过自己吗?有人又明确的信念吗?我们是跟潮流,还是主动追求些什么?是因为别人上了大学,你也就上吗?是因为你要高人一等,出人头地,而上大学吗?你为什么上大学,欢迎胡侃!奖励会和你们敲击键盘的努力成比例的!

读了几年大学,惶惶终日,待到毕业证到手,面临失业问题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毕业了,可是自己为什么上大学呢?
有人清楚地问过自己吗?
有人又明确的信念吗?
我们是跟潮流,还是主动追求些什么?
是因为别人上了大学,你也就上吗?
是因为你要高人一等,出人头地,而上大学吗?
你为什么上大学,欢迎胡侃!
奖励会和你们敲击键盘的努力成比例的!
免费打赏
tangzhimin123
2007年03月08日 13:05:54
22楼
什么叫大学?
上大学真的没用?
回想下,你初中或高中的同学,对比大学同学,看看想想之间的差距把!
大学要你学的绝对不只是书上的东西,大学里要学的更多的还是书本外的东西。毕竟大学出来,就直接赤裸裸的面对社会了~!~!~
回复
zjzj_1983
2007年03月08日 13:06:07
23楼
中国教育的悲哀啊,还不是儒家思想惹的祸啊!哎,上都上了,后悔有什么用,向前看吧!
回复
liting1984
2007年03月08日 13:21:34
24楼
只是觉得上大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相对来说算是一条捷径
反正毕业了都是毕业了
在找工作明显可以看出来区别嘛
没有读大学的现在肯定不会象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
比较轻松
虽然可能压力还是会比较大
回复
swq7806@co163
2007年03月08日 15:58:41
25楼

同意楼上的观点.
不过相比较而言,现在农民地位也提高了,有的比城里人过得还好.
种田机械化程度高了,下地干活的日子也只有几天.
拆迁的还有房子分.
也不会因用脑过度而头疼.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3月08日 21:08:41
26楼

谢谢提醒,我们值得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谢谢您的支持!
回复
dashanno001
2007年03月12日 11:32:51
27楼

严重支持!
回复
dashanno001
2007年03月14日 16:36:24
28楼
大学无用论,大学致贫论,现在比三个代表还深入人心
现在的大学生也被舆论误导的厉害,说怎么怎么不好,其实我们很苦也是弱群体
大学是美好的但面队现实有更多无奈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3月31日 11:19:03
29楼
中国一纸文凭值多少钱?
大河网讯 在美国,一张大学文凭到底值多少钱?美国政府10月26日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其每年的价值大约为2.3万美元。(《调查显示:一张大学文凭在美国一年值2.3万》北京晚报)

  美国政府的关于文凭价值的调查,恰恰在中国高校“噩耗”不断的今天所出台的。真是跟中国的教育现状开了个玩笑,也给大学教育提了个醒。

  时下,某些人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对读大学,失去了信心也感到十分后悔。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34.7%受访者后悔上大学。尽管67.2%的人赞成“扩招后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的说法,但也有44.7%的人承认“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有人认为,现在人们对大学的期待越来越功利化。本人并不是这样认为,虽然现在的读大学,教育成本大部分是国家由拨款,但学生还是要自己掏钱。这样一来,某些学生、家长有这种“功利”想法也是情理之中,总不能让钱白花。

  上大学是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惟一出路。在这样一种逻辑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上学就没有多少价值了。在农村,也有“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读完大学要回家卖猪肉卖冰糖葫芦,甚至挑大粪。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种论调“没有工作即是白读大学”。许多人在劝告自己或别人,上大学学费太高,毕业了还是一样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儿打工去。

  有人谈到,我们把过多的希望都与念大学联系起来,比如说离开农村、改变身份、提高社会地位等等。其实,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价,不能只看一张文凭。

  文凭这个东西,其实质就是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现在的大学文凭能值多少个钱;其二是读大学竟然能学习什么谋生的技能。

  调查显示:一张大学文凭在美国一年值2.3万。中国的文凭也是也该来做个评估,有关部门也好对中国教育的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给群众一个说法。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字,在2004年,美国拥有大学文凭者的平均年收入为51554美元,而拥有高中学历的成年人的平均年收入则为28645美元。此外,高中辍学者的年收入更低,为19169美元,而拥有大学以上文凭者的平均年收入高达78093美元。

  目前,许多人在大学里头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工资当然就不会满意。有人假设,大学生活能重新选择,自己会“上个高职,学门手艺”,近年来有很多大学生的“回炉”读技校。

  为什么他们不选择自己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而是要去读高职(技校)呢?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大学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看,高等教育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校学的东西相对陈旧与时代脱节,在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面前失去了优势,这是高等教育的内容缺失。大学生到技校“回炉”确实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但这是无奈的选择。

  即使有如此不好的端倪冒出,是因为我国的大学还是不断扩招,许多人还是很容易就能考上大学。在美国,进入大学深造似乎并不困难,但是要想从大学顺利毕业就没那么容易了。美国采取了“宽进严出”,而中国的教育恰恰与之相反,许多学校还不断招生,弄虚作假的有之,前段时间在湖北就冒出了几万名“黑大学生”,还有某大学因为文凭不承认问题大举闹事等等。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从当年的捷报频传变成今天的噩耗不断?值得人们思考和深感疑惑的事情。面对时下面目惧灰的中国教育现状,不得不发问这一纸文凭还能买多少个钱,到底有多大的用处。显然,这张文凭就不得不成为中国教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来源:大河网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3月31日 11:19:28
30楼
最近翻旧报纸时,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这么件事情,在一项有877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近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如果说,对大学没有读的向往,读了后悔,只是个别人的感叹,那很正常,但后悔率超过了1/3则就另当别论。按近几年大学生毕业规模算,每年全国就有愈百万人加入吃后悔药的行列。后悔率如此之高,则必然说明大学教育已经存在了许多问题,确实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探讨。

  果然,各种的评论纷至沓来。其中,拷问大学教育成了一个主要的方向,各种诸如教改、扩招、收费、就业等争论始终没有停休。虽然诸如此类的争论,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错误,但笔者还是觉得:评论者最好能够冷静地思考和面对,从这一条新闻看来,什么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焦点”?而在这其中,大学教育的接受者又是否该泰然地面对自己的后悔,确立某种思路,尽可能的使自己后悔的程度降到某个自己可以接受的限度呢。

  具体分析起来,大学生后悔上大学无非集中在这么几个原因:“在大学没有学到些什么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学费太高,得不偿失”。这些因素,我们并不是感到陌生,常常是众人在评论大学教育时,常常会牵扯提到的某些要素,也给最近愈来抬头的所谓“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某些佐证——读书的功利性或许能够后悔者一个相对圆满的答复。

  之所以后悔无非是因为知识和就业两方面的原因。抱怨在大学中,没有学习到什么知识;当踏进社会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确实也是这样,很多情况下,读书者更多地看重读书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读书上大学早这时往往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受教育的本身,有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把“跳出龙门”,实现高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许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大学身上,而这些目标常放到现实中往往会有着极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导致了“读书无用论”。

  读书有用无用,决定于读书的目的不同,也就是读书功利论和非功利论的差别。功利论讲究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好处,非功利论则是讲究通过读书来充实完善自己,不能将其当作是实现功利的目的。读书仅为提高自己修养,丰富自己,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纯粹地为了兴趣,不带任何负担去读书,谁会不乐意?然而,试想哪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如此向他们灌输“非功利的读书”,他们会接受吗?比如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存在着强烈的“重教”传统,为了供给孩子上大学,砸锅卖铁也再所不惜。但一直在支撑着这个传统的又是什么呢?还不是大学所能带来的功利化倾向,假如没有读大学后好的前程维系着穷人的希望,有谁愿意吃那么多苦,硬撑着送孩子上大学呢?

  虽然现实跟理想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但笔者还有一语,权做是规劝或者建议:与其后悔,怨天尤人,虚度光阴,不如主动去调适,实实在在地利用好大学时光,踏踏实实地积累下些东西,不说使将来后悔的程度降到最低,至少是应该对得起父母曾经为你投入的血汗钱。试想,你的那些后悔里,就没有你自身的原因吗?

  何以没学到有用东西?对此,应两面观。教固难辞其咎,学也难言无辜,教有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的问题;学也有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虽不乏应遵从的硬约束,但并非一切都死板教条、按部就班,其常态是自学色彩浓、自由空间大、自控成分重。显然,你自我把握的好坏,是能否学到有用东西的要因之一。再者,毕业后何以找不到工作?就劳动力市场整体而言,这是个伪问题。青春年少、又学富N车的大学生,谋职岂会比少学了三五年者,甚至下岗工人或进城农民还难?只是在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市场这个“圈内”,这才成为真问题。就业,要有与读了4年大学匹配的体面,如场所、工种、岗位、薪酬等。那么,你学富N车的N值到底有多大,就不无干系。

  所以,笔者在此还是要跟那些后悔者说一句:与其后悔,不如利用好得来不易的大学时光,至少要对得起那些血汗钱,对得住自己的那颗心。

  来源:光明网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3月31日 11:19:54
31楼
后悔上大学,危险信号背后的反思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这个34.7%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动摇,如果这部分人将“后悔”变成了“放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首先我要就事论事地申明一下我的态度,如果是谈到“大学生活而后悔”,不是“读了大学而后悔”,问题倒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我这里所说的不那么严重是指我们还有改革的条件和空间,说到底,我们的高等教育一些固有的矛盾已逐渐显现,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化改革的时候了。

  反思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定位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十分简单,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培养的建设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这个定位不明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去年我在光明日报写了篇短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我始终认为,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你是公务员也好,是教师也好,是公司职员也好,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的是两个字:合格。只有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大学生的身份意识障碍,使他们认识到能力比文凭更重要,就业的前提是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如此,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至于是只会看不会动,只会说不会做的“眼高手低”的人,就业时才有竞争力。

  反思之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后悔的原因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反思现行的做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说到教学理念,我们应清楚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尽管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和本领,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明朗。学生进校后,大都按照以往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少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内在联系,恰似一个大拼盘,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精,学生四年下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到底会什么,哪方面是个人的强项?因此说很多问题是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再说教学方式,我概括为教师围绕课本走,学生围着教室转;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背书。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缺少互动功能,缺少思维训练,缺少探究性教学,致使学生对许多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奇特的思路,适应社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不够了。在此,我列举考试题型即可窥一二: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计算、论述,且往往是一套试卷题型俱全,有多少是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

  反思之三,大学专业设置的刚性与市场化的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因此专业设置改革势在必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刚性特征十分明显,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社会需求有限,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与此同时,学校希望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培养专业却受到制度刚性的约束,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是十分困难的。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在专业和教学方式的双重约束下出现的知识和技能边缘化趋势更加明显。本来有的专业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加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滞后,没有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没有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就难以避免。

  针对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专业设置进行彻底的改革,实行大学专业自治,即在国家设置的专业目录指导下,各高校有权进行相应专业的调整,按照社会的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增减,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使之获得理想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一,实行专业备案制度。各高校设置的新专业,采取先招生后备案,只要这个专业符合社会需要,能招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毕业生有明确的去向就应鼓励其先招生和试培养,随后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这样做可以增强专业设置的机动性,不会因层层报批而贻误时机。学校办学也会更加主动,学生就业也有基本的保障。第二,允许那些老化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流动,让他们从边际专业中尽快流出,根据学生意愿选择新的专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向相近专业流动,在学籍、学位管理上一视同仁,以此减少老化专业的滞留人数,提高整体就业水平。

  反思之四,学生的态度和预期是需要转变和调整的。学习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少人是四年下来方知没学到什么东西,但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也是要反思的。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内不积极思维,不参与讨论和互动,课外很少和老师交流,钻研专业的时间很少,有不少学生一门课学完教材还是崭新的。毕业时对自己的工作和报酬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知道任何成就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干出来的,绝不是一毕业便拥有一切。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心态,相信更多的人不会再为读了大学而后悔。

  来源:光明网 2006-09-03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