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10:23
只看楼主

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陈绍蕃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

陈绍蕃
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1946-49在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任副工程师。上海解放后公司隶属于上海铁路局,从事铁路桥梁修复工作;
1950年转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岗位,先后在东北工学院(及其前身)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前身)任副教授和教授;
1981年国家首批评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
西安交通大学和烟台大学兼职教授;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通讯研究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终身会员。

社会兼职:
第五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民 主同盟第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

学术成就及荣誉:
讲授课程有:
桥梁设计,结构力学,钢结构,高等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1)、(2)等。
多次主编全国性推荐教材并获奖,培养硕士和博士多名。

科学研究方向:
钢结构性能与设计原理,结构稳定与抗震;
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工作和两次修订工作,《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主持和上述规范规程有关的科研项目;
研究课题涉及压杆和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厚壁柱的残余应力和稳定系数,钢结构塑性的利用,框架柱的计算长度,支撑设计,板件相关屈曲和屈曲后强度利用等。多数成果为规范规程所采用;
在非弹性压弯构件和绕弱轴弯曲的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等方面所有创新,纠正过去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错误概念;
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工作,两次担任出度会议的我国专家组长;
参加国际协作的专著《金属结构稳定 世界观点》(第二版)的编定工作,任中国地区协调人;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
担任国际性学报《结构工程进展》编委和多闪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87年获冶金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评为陕西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获从事高教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1992年评为陕西省优秀共 产 党员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

著作:
《钢结构设计原理》 研究生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科学出版社1987第一版、1998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钢结构(下册)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7 );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
《陈绍蕃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主编:
《钢结构》(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1 第一版,1994.6第二版,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建设部1992年优秀教材一等奖);
《钢结构—建筑工程教学辅导丛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2 ) 。

主要论文(中文部分):
《圆形双层悬索屋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土木工程学报1965,1)
《钢压弯构件弯扭屈曲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8,4)
《钢结构稳定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建筑结构1994,6)
《冷弯型钢局部屈曲的相关性和卷边板件的有效宽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1)
《桁架受压腹杆的面外稳定和支撑体系》(工程力学1996,11)。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刊登于
美国结构工程学报;
英国钢结构研究学报;
法国钢结构杂志;
新加坡钢结构杂志;
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技术年会论文集和
太平洋钢结构会议论文集等。
免费打赏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19:06
14楼
薛伟辰

薛伟辰,1970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研究方向:
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
智能结构控制、
先进复合材料应用。

1995年4月,获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从师于著名预应力专家吕志涛院士。
1997年6月从河海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自1997年7月起,在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并兼任同济大学建筑结构试验室主任和同济大学预应力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被聘为副教授。
2004年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年1 ~3月,作为上海磁悬浮工程指挥部特聘专家赴德进行磁悬浮轨道梁技术交流。
2002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资助计划。
2003年入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2004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资助计划。

自1993年以来,主持承担了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多篇,其中EI收录13篇。撰写著作6部,其中独著1部,主编1部。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省部级三等奖2项(第三完成人)。

自1999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已毕业10名。

联系电话:021-65980418
通讯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邮 编:200092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19:41
16楼
屈文俊

屈文俊okok.org 教授okok.org
一、主要经历:okok.org
1982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本科毕业;1986年重庆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86年11月~92年9月,长安大学建筑工程系钢筋混凝土教研室,讲师;1995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96年5月入同济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98年5月出站后留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任教,历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主任。okok.org
okok.orgokok.org
二、科研方向:okok.org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碳化混凝土再碱化,新型混凝土结构形式。okok.org
okok.orgokok.org
三、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纵向科研课题:okok.org
1.“上海市近代保护性建筑安全鉴定的基础研究“(上海市科委);okok.org
2.“既有混凝土结构计算规程”(上海市建委);okok.org
3.“混凝土结构截面等耐久性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okok.org
okok.orgokok.org
四、参加完成的纵向科研课题:okok.org
1.“随机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的深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okok.org
2.“混凝土碳化及其对钢筋锈蚀影响”(国家科委,攀登计划B);okok.org
3.“上海市旧有房屋危险性分析和质量检测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okok.org
社会兼职okok.org
1.okok.org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okok.org
2.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okok.org
论著情况okok.org
近期已发表与耐久性有关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有:okok.org
1.屈文俊,车惠民,既有铁路混凝土桥梁的病害分析,桥梁建设,95.12,okok.org
2.屈文俊,车惠民,既有铁路加筋混凝土桥梁中钢筋状态预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96.5okok.org
3.屈文俊,车惠民,既有混凝土桥梁的碳化分析及耐久性预测,铁道学报,96年,3期okok.org
4.屈文俊,车惠民,既有铁路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及经济寿命预测,桥梁建设,96.4okok.org
5.屈文俊,车惠民,裂缝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影响的评估,铁道学报,97年4期okok.org
6.屈文俊,车惠民,既有混凝土结构的碳化预测,建筑结构,99年4期okok.org
7.okok.org 屈文俊,张誉,张伟平,混凝土胀裂时钢筋锈蚀量的确定,工程力学增刊97年okok.org
8.okok.org 屈文俊,车惠民,混凝土桥梁的优化等耐久性设计,土木工程学报,31(4),98.8okok.org
9.okok.org 朱元祥,侯应武,屈文俊,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的碳化分析,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98年4期okok.org
okok.org 10.屈文俊,张 誉,延长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的截面设计方法-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okok.orgokok.org
及工程应用》全国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10月okok.org
11.屈文俊,张 誉,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优化设计,中国公路学报,99年,第1期okok.org
12.屈文俊,张 誉,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预测方法探讨,工业建筑,99年,第4期okok.org
13.屈文俊,张 誉,混凝土构件截面碳化分布的有限元分析,同济大学学报,99年,第4期okok.org
14.屈文俊,既有结构剩余技术寿命预测,中国公路学报,99年,第4期okok.org
15.屈文俊,张 誉,高架路混凝土立柱截面的耐久性分析,《桥梁建设》2001.1。okok.org
Ming-Te Liang,Wen-Jun Qu and Yen-Sheng Liao, A STUDY ON CARBONATION IN CONCRETE STRUCTURES AT EXISTING CRACKS,okok.or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Vol.23, N0.2, pp143-153(2000)okok.org
17.屈文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寿命、预期使用寿命、设计基准期的合理关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2000年5月。okok.org
18.屈文俊,张誉,既有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维护,《铁道学报》,2001年第1期。okok.org
19.屈文俊,陈璐,刘于飞,碳化混凝土再碱化的维修技术,《建筑结构》2001.9okok.org
20.屈文俊,白文静,风压加速混凝土碳化的计算模型,《同济大学学报》,2003.11,vol31,no11。okok.org
21.Ming-Te Liang,Wen-Jun Qu,and Chin-Hsin Liang,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Method of concreteCarbonation an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0,No.2 Dec.2002okok.org
22.张誉,蒋利学,张伟平,屈文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申请专利:
已批准的专利名称:一种延长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的构件;专利号:ZL 97 2 16152.X。获奖情况《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及其理论的研究》获得了99年度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0:00
17楼
肖建庄

肖建庄,山东沂南人,1968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获得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导师均为朱伯龙教授。

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抗火及其他抗灾性能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863计划高速磁浮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项、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项目1项。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1项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DAAD奖学金、上海市科协首届“飞翔计划”奖励和第九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以及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称号。已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7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另外获得实用专利授权3 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0:09
18楼
张启伟

张启伟 副教授

1966年生于江苏南通。1988年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继续攻读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于1991年完成硕士论文"公路桥梁结构构件可靠度研究"。1995-1998年在范立础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桥梁结构模型修正与损伤识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任教。1993年担任讲师,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其间于1998-1999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向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讲授《配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和《高等结构试验》等课程;先后从事桥梁结构可靠度理论、结构空间分析以及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1999年参加国家攀登B计划子项目"确保大型桥梁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综合监测系统"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期间从事大跨度桥梁结构系统识别和模型修正的研究;1999-2001年作为最主要的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袁万城教授负责)。2000年始负责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斜拉桥结构安全评估研究"。参加过上海徐浦大桥安全监测系统的开发,并负责或参加过十多座索支承大型桥梁的振动测试与荷载试验项目。2002年始负责设计中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初步设计与研究工作。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0:23
19楼
程纬 副教授

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计算数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桥梁抗震研究。2002年11月出站后,进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工作。1985年至1990年从事粘性流体力学问题边界元数值计算的研究,1994年至2000年从事结构工程理论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抗震理论、大跨度结构抗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数值计算方法等,2000年开始研究空间多点多方向强地震动生成、城市高架桥地震作用下倒塌仿真分析等。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湖南省科技厅的纵向研究课题(空间多点多分量地震激励下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2001年-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双轴滞洄本构建模及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编号50178053),并在国内有关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0:36
20楼
王君杰

王君杰:同济大学教授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辽宁省本溪市生人。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和1993年于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分别获得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同济大学桥梁系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象是桥梁结构抗震。从2002年起,开展船-桥碰撞的研究工作。负责或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地震学联合基金项目、水电部"八五"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负责或参加完成了多项重大桥梁工程结构的抗震专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在国内外技术杂志、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参加编写《桥梁工程》、《桥梁抗震》等多部教材和专著。为研究生主讲《桥梁概率动力学》课程。指导研究生9名,其中5名已经毕业。目前是中国地震学会永久会员、上海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加州大学访问研究一年。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0:48
21楼
何敏娟

何敏娟:同济大学教授
女1963年7月生,江苏海门人。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本科工民建专业,1988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同济大学钢结构教研室工作。曾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任教授。曾任钢结构教研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耸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并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会高耸构筑物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研究方向是钢结构和高耸结构,近年来也研究木结构。
主要研究成果有:“塔桅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高耸钢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三完成人)。
主要论文有“336米黑龙江电视塔悬挂水箱振动控制及其实测,“双曲抛物面塔设计与研究”等三十多篇。
主要设计成果有青岛电视塔(高230米,多功能钢结构电视塔)等近百座电视塔及通信塔。
E-mail: hemj@mail.tongji.edu.cn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1:08
22楼
李元齐

李元齐,湖北省云梦县人。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新型结构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3年武汉城建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

1993年9月考取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5年4月获准提前攻博,1998年12月博士毕业;

1999年1月浙江大学土木系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进站,01年初出站,并通过“副研究员”职称评定。

工作经历:
2001年2月至今任同济大学建工系教师,副研究员,硕导,《空间结构》杂志编委。

2001年6月到03年8月作为博士后、特别研究员公派赴日本Tokyo Polytechnic University风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2003年12月至次年2月作为COE项目短期访问学者赴该中心回访。

主要研究领域:
从事大跨空间结构非线性静、动力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结构风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021-65983254
传真: 021-65986345
电子邮件: liyq@mail.tongji.edu.cn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1:23
23楼
葛耀君

男,1958年6月生于上海。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协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结构风工程委员会秘书长。
  在1983年至1995年间,主要从事混凝土桥梁结构理论和施工控制技术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交通部"七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软土地基推力体系桥梁的研究"和"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宁波甬江大桥施工控制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项目;主持完成上海市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内环线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研究"(获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分段施工桥跨结构的状态估计和工程控制"和"特大跨径桥梁施工反馈控制分析研究"等项目;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各类桥梁工程设计项目,其中包括获得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的"上海市内环线东北段高架道路设计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1995年以来转入风工程和桥梁结构抗风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宁波兴业大桥主桥施工阶段抗风分析及对策"、"箱形拱桥裸拱状态等效风荷载及抗风稳定性研究"、"香港青龙桥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桥风洞试验研究""上海卢浦大桥超大跨度拱桥风荷载及抗风稳定性研究"以及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近年来,连续三届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先后获得"上海市政建设科技功臣提名奖"、"上海建设功臣"、"上海市重点建设工程科技明星提名奖"等多项上海市政建个人奖;分别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奖"和"中国公路科技兴路青年奖"等多项科技教育奖,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1:44
24楼
王肇民

王肇民,193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56年至今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博士导师。长期从事塔桅结构设计、科研及理论研究。1972年设计上海电视塔。至今,设计过国内许多大型钢结构电视塔。

研究方向:钢结构、高耸结构

科研成果:
1994年
“高层与高耸结构振动控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7年
“塔桅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年
“高耸金刚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第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
“高耸钢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国家级科技进步第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72年至1999年
设计:主持各种类型200-300m钢结构电视塔20多座
文献简介:
1989年
主编《塔桅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年
主编《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
主编《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90)
1995年
主编《高耸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
主编行业标准《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 80:96)
1997年
主编《高耸结构振动控制》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主编《桅杆结构》科学出版社
主编《建筑钢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