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加入(有一点私人感情)
aqfy
aqfy Lv.12
2007年01月01日 21:16:14
来自于招标投标
只看楼主

潍坊的冯家在续族谱,原意的请通知临朐续谱小组! 今天刚参加了大聚会,有愿意参加的请拨打:05363675849,冯义才,时间仅限在春节前,征名费每人十元.一百元以上者一寸照片上谱.一千元以上者加个人简介.五十人一份谱,一千元者二份谱,五百元一份谱.请积极参加,提供相关冯氏信息. 时间就是亲情,时间就是一切! 愿意找联系的请拨此电话:13953646407谢谢!在此,请网易水利的各位原谅一下,借此地联系亲情,先置顶!向各位致谢!请包涵!

潍坊的冯家在续族谱,原意的请通知临朐续谱小组!
今天刚参加了大聚会,有愿意参加的请拨打:05363675849,冯义才,时间仅限在春节前,征名费每人十元.一百元以上者一寸照片上谱.一千元以上者加个人简介.五十人一份谱,一千元者二份谱,五百元一份谱.请积极参加,提供相关冯氏信息.
时间就是亲情,时间就是一切! 愿意找联系的请拨此电话:13953646407谢谢!
在此,请网易水利的各位原谅一下,借此地联系亲情,先置顶!向各位致谢!请包涵!
有点以权谋私,敬请原谅!!
谢谢!
谢谢!
免费打赏
susanshl
2007年01月01日 21:32:41
2楼
理解!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46:33
3楼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历险,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

  ......

  这是宋代苏东坡在拜谒冼太夫人庙时所写的一首诗,意思是说,冯宝之妻冼夫人是古代一位女英雄,晚年得到了海南这块封地。

她开始建立功勋是在梁朝武帝之后,开府设帐是在隋朝文帝之时。她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动乱之险,但忠心报国之心不变。而且她在南越的威望很高,所到之处,造反者见到皇帝赐给她的锦伞、犀杖便纷纷归降……

  诗中所咏的洗太庙,到底是在高州、电白还是海南,各地曾有不少争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朱爱东经过多年考证,最近撰文认为诗中所咏的洗太庙当为儋州的宁济庙无疑。

  冼夫人,古高凉郡(今茂名市境内)人,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她是当时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这一时期,我国南北朝政权长期分立,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实现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冼夫人顺应历史潮流,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民族融合;坚决革除社会陋习,推动俚人社会的文明进程;协助朝廷治理岭南,惩治贪官暴吏,极大地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被岭南人民奉为“圣母”。民间对冼夫人的怀念和崇拜逐渐变成了一种信仰,冼夫人也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有关她的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于梁朝大同初年“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中央政府对海南的直接统治。

  据专家考证,海南岛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实际成为“域外之地”。三国时,孙权曾派兵三万,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为了从政治上解决海南长期被弃置的问题,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请命于朝,置崖州”(《琼州府志》),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

  冼夫人奏请设置崖州、恢复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统治,客观上有利于海南与中原的交流以及俚汉民族的融合。此后形成的安定局面,促进了海南经济的稳步发展,大批南迁移民把中原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推行牛耕、兴修水利、选育良种、制肥施肥、田间管理等带入海南,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海南开始出现繁荣景象。

  在冼夫人晚年,隋文帝曾在海南岛南部(今三亚)划出一片地方设临振县赐给她,作为“汤沐邑”(意即将全县一千五百户的赋税收入作为她梳洗化妆的费用),并追赠冼夫人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军坡节是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也是海南最独特最典型的民间节日,而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在海南影响最大。在新坡,军坡节又称“梁沙婆期”。据说,军坡节所纪念的祖神冼夫人,当初来到海南时,最先驻军在新坡镇的梁沙村,梁沙村人后来就将她供奉为自己的地方神,称为梁沙婆。1601年,该村进士梁云龙在村里建起梁沙婆庙,由于前来朝拜纪念者日益增多,1812年,当地民众集资,将梁沙婆庙扩大规模并迁址到今新坡镇上,庙名也逐渐变为冼夫人庙。

  值得关注的是,在冼夫人的故里广东电白山兜丁村,当地群众至今仍在传说冼夫人是在隋文帝仁寿初年,于巡视海南途中逝世的,后来才依照俚人的习俗归葬娘家。

  最近又有海南的学者考证,在澄迈华侨农场富昌村发现的一座古墓是冼夫人的衣冠冢。据当地冯氏族谱记载,隋仁寿初年,80多岁高龄的冼夫人巡视海南,不幸患重病,于农历1月18日在当地病逝。由于当时海上风大浪高,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时无法将遗体运回故里,只能就地安葬。数年后,冯家后裔派人来琼清理,按俚人习俗将遗骸运回广东电白山兜归葬娘家。迁出时,将其衣冠埋入原墓,立为衣冠冢。元代,其后裔将衣冠冢整修成石墓,底八角形顶部圆形,用石块雕刻迭垒而成,规模较大。墓碑、望柱、动物石雕群和围墙在“文革”时期被毁,今仅存石墓。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47:29
4楼
山西家谱书目

 
王氏族谱  (民国)王克仁 修  民国六年抄本  1册  35页(001)

刘氏尧山族谱 (民国)杨寿村 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修 民国二十年续修本 3册  93页(001)

郭庄李氏宗谱  (民国)李明旺 等修  民国三十一年抄本 6册  120页(001)

唐村温氏家谱  温保善 等修  一九六五年抄本 1册  255页(001)

沁洲宋氏家谱  (民国)宋值 等修  民国三十三年抄本 1册  95页(001)

傅氏家谱  (清)傅山 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1册  31页(001)

铜鞮吴氏宗谱  (民国)吴淞 等修  民国二九年抄本 1册  57页(001)

李氏宗谱  李逢春 等修  清光绪十年抄本 一九六三年续修  1册  78页(001)

卫氏家谱  (民国)卫国善 等修  民国三十年抄本 12册  413页(001)

牛氏祠宗家谱  (清)牛表选 修  道光二十五年抄本 1册  25页(001)

张氏宗谱  (民国)张海录 修  民国三十一年抄本 1册  31页(001)

霍氏宗谱  (民国)霍钤 修  民国二十年抄本 1册  161页(001)

霍氏宗谱  霍照林 修  一九五五年抄本 2册  135页(001)

郭氏家谱  郭文新 修  一九八O年抄本 1册  39页(001)

连氏宗谱  (民国)连进如 修  民国三十年抄本 1册  61页(001)

冯氏宗谱  (民国)冯焕文 修  民国二七年抄本 1册  76页(001)

张氏 族谱  (民国)张四维 等修  民国二年抄本 1册  86页(001)

魏氏宗谱  (民国)魏其昌 修  民国二十四年抄本 1册  51页(001)

张氏族谱  张玉轸 修  一九五一年抄本 2册  58页(001)

李西伍门家谱(附世系表)  (民国)佚名 修  乾隆年间抄本 1册  44页(001)

口头王氏家谱  (清)佚名 修  乾隆年间抄本 1册  22页(001)

铜鞮姜氏宗谱  (民国)姜宪武 修  民国二十五年抄本 1册  49页(001)

郭氏家谱  (民国)郭文新 修  一九八O年抄本 1册  39页(001)

张氏家谱  (清)张正武  光绪二年抄本 1册  23页(001)

霍氏宗谱  (民国)霍钤 修  民国二十年抄本 1册  92页(001)

霍氏宗谱  霍炳文 修  一九六三年抄本 1册  49页(001)

黄氏宗谱  (民国)佚名 修  民国年间抄本 1册  85页(001)

刘氏家谱  (民国)刘步青 修  民国三十六年抄本 1册  30页(001)

东山赵氏家谱  (清)赵名世 修  道光二十一年抄本 1册  98页(001)

卫氏宗谱  (清)卫际唐 修  清同冶年间抄本 2册  61页(001)

连氏谱牒  (民国)连德兴 修  民国二十六年石印本 6册  446页(001)

杨氏族谱  杨健远、杨芬芳 等纂修  一九八三年武祠铅印本 6册  543页(002)

唐村温氏家谱  温保善、温如聖 等纂修  一九六三年抄本  1册  235页(002)

沁洲宋氏家谱  (民国)宋承缮、宋承经 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抄本  1册  96页(002)

郭庄李氏宗谱  (民国)李明旺、李世英 等纂修  民国三十一年抄本 6册 116页(002)

杜氏家谱  (元)佚名 纂修  元刻本 1册  30页(002)

沁县东山赵氏家谱  (清)赵名世 纂修 道光二十一年抄本 1册  98页(002)

沁县高氏宗谱  高映昭、高海成 等纂修  一九六三年抄本  1册  69页(002)

沁县四老门长门族谱  张玉轸 纂修  一九五一年抄本开业堂记  1册 38页(002)

沁县上官张氏家谱  (清)张大经 纂修  道光六年抄本  1册  25页(002)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  (民国)刘步青 纂修  民国十三年抄本  1册  31页(002)

沁县魏氏宗谱  (民国)魏维晋 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抄本  1册  48页(002)

沁县牛氏祠宗家谱  (清)牛青远 纂修  道光二十五年可心堂刻本  1册  24页(002)

孝义劳氏家谱十卷  (清)劳祖姚 修  乾隆间申锡堂刻本  1册  387页(002)

五台徐氏宗谱八卷  (清)徐宝甫 纂修  民国十八年增补石印本  8册 366页(002)

崞县徐氏宗谱  (民国)徐永昌 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影印本  1册 57页(003)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刘胜莲 纂修 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16册 126页(003)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羲 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4册 624页(003)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惁 纂修  嘉庆十五年刻本  6册 696页(004)

汾阳韩氏支谱一卷  (清)韩铃敬 纂修  咸丰九年福荫堂刻本  1册 53页(004)

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清)韩镇岳 纂修  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4册 223页(004)

裴氏世谱十二卷末各一卷  (清)裴率度 纂修  嘉庆十年刻本  10册 873页(004)

裴氏世谱十二卷  (清)裴宗锡 纂修  光绪六年肇经堂刻本  8册 770页(004)

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黄薄里村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 (清)王楷书 纂修 清嘉庆二年刻本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48:06
5楼
  10册 662页(005)

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  (明)司马晰  撰  万历十五年刻本  4册 254页(005)

高平祁氏光世遗迹及见录六卷附录一卷  (民国)祁耀曾 撰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1册 112页(005)

武乡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齐三 纂修  據清抄本复印本  1册 79页(005)

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云逵 纂修  道光二十年活字本  4册 214页(005)

山西太谷常氏宗谱  (民国)常赞春 纂修  民国九年铅印本  6册 711页(006)

山西忻州陈氏族谱  (清)陈逢春 纂修  民国七年文尉阁铅印本  2册 209页(006)

安徽合肥阚氏故宝  (民国)阚峄 纂修  民国十二年铅印书  1册 63页(006)

山西高平祁氏先氏遗迹暨见录 (民国)祁耀曾 撰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3册 206页(006)

山西寿阳侍御吴公家传  (明)刘飞 纂修  崇祯间刻本  1册 36页(006)

山西代县傅氏家谱  (清)傅振绪 纂修  嘉庆十八年行恕堂刻本  1册 68页(006)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  (清)刘氏 纂修  乾隆二五年刻本  6册 723页(006)

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春隄 修  同治五年敦睦堂木刻本  

  28册 2780页(007)

山西汾阳竺氏宗谱  (清)竺国亨 等修  乾隆间刻本  2册 399页(007)

大宁王氏族谱  (民国)王思贤、王壁 等纂修  民国十二年抄本  1册 57页(008)

白巷李氏族谱  (清)李衡 纂修  光绪三十三年衡序谱一九八五年刻  2册 132页(008)

遊仙里陈氏家谱  (民国)陈鸿畴 等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抄本  1册 18页(008)

润城张氏家谱  (清)张景先、张桂先 纂修  嘉庆二十五年本重抄本 1册 61页(008)

延氏家谱  (清)延发渊 等纂修  道光二十年抄本  1册 36页(008)

张氏族谱  (民国)张授荣、张建庭 等纂修  民国三十一年石印本  6册 566页(008)

山西五台卢氏家谱  (清)卢经世 纂修  同冶三年抄本  4册 175页(008)

山西代州冯氏族谱  (民国)冯曦 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4册 754页(008)

沁县贾氏茔庙石刻文稿  (民国)贾景德 撰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册 63页(008)

山西清徐罗氏家谱  (清)罗九鼎等 纂修  复印同冶十一年刻本  2册 283页(008)

山西清徐罗氏家谱  (时代不详)佚名 纂修  复印本  1册 69页(008)  

山西介休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谟 纂修  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4册 231页(008)

山西原平崞县张氏先哲遗书  (清)张禄 辑  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3册 124页(008)

山西寿阳王氏家谱六卷  (清)王道隆、王道彰 纂修  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6册 408页(008)

山西代县冯氏族谱  (民国)冯曦 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4册 754页(009)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殿风  等纂修  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6册 1358页(009)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缺十册) (民国)刘恒杰 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15册 134页(009)

武乡家谱  (清)武先慎 纂修  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1册 93页(009)

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梦鹏 等纂修 乾隆五十五年存厚堂木刻本 20册 718页(010)

山西五台徐氏本支叙传 (清)徐继畬  纂修  咸丰十年活字本  1册  69页(010)

阳城白巷李氏族谱  (清)李衡 纂修 光绪三十三年衡序谱一九八五年刻  2册 132页(010)

平遥冀氏宗谱四卷  (清)冀麟书  纂修  光绪三十年公安堂刻本  4册 217页(010)

盂县续修张氏族谱  (民国)张家骐  等纂修  光绪二十五年活字本 2册 115页(010)

山西汾阳曹氏志传合刻  (清)曹树谷 纂修  同冶元年活字本  1册 76页(010)

山西寿阳侍御吴公家传  (明)刘飞  纂修 崇祯间刻本  1册 36页(010)

山西代县傅氏家谱  (清)傅振绪  纂修  嘉庆十八年行恕堂刻本 1册 68页(010)

山西五台徐氏本支叙传  (清)徐继畬  纂修 咸丰十年刻本 1册 61页(010)

山西五台徐氏宗谱  (民国)徐培伦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8册 877页(010)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49:00
6楼
古代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是阳江人,其孙子冯盎在隋朝当过宋康县(今阳西一带)县令。史书上说他“少有武略将才”,隋炀帝伐辽东时,他是左武卫大将军。唐初,冯盎曾任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封越国公、耿国公。公元646年他病死,葬于阳江城内北山脚下。清《冯氏族谱》记载:“……冯大将军之墓将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冢中”。 这把大刀据传是公元612年冯盎随隋炀帝伐辽时,委托在阳江北甘山下打铁造刀的工匠麦可信和他的儿子麦崇喜赶制的。两名工匠经过82次试验,偶然悟出了淬火秘技,终于造出了一把软硬适中、削铁如泥又不卷刃的大刀。 为了铭记这82次试验,父子俩在这把108斤重的大刀上锉上82道波浪形饰纹,并修饰成鹅鼻状,装上酸枝木柄,辗转交到了冯盎手上。此后冯盎就手持这把大刀南征北战,伴随终生,所向披靡。去世前,他嘱咐儿子把这柄心爱的大刀葬在身边,即现在的阳江市区北山脚下。而现在阳江的刀剪业者,则把这段佳话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漫漫千余年,打铁造刀行业深深影响了阳江的地域文化。以往阳江人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把新的“大利”(大、小刀),图个吉利。还有一种民间习俗“破蔗”,把一根甘蔗竖在地上,参赛者持刀砍落,刀砍到什么地方,这段甘蔗就属于他。这是当年许多阳江农村孩子的游戏,后来也曾流传到周边一些地方。这种习俗,与阳江盛产质量上乘的刀具大有关系,人们也以拥有一把好刀自豪。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49:23
7楼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 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 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50:07
8楼


一、 姓氏起源

1、 始于夏后氏,是禹王的后代。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
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
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 因地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
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
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略》说:艾氏为"春秋大
夫孔艾之后"。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
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
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
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
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三、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
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
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
》,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
末场屋文腐烂,南英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
,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
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
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

艾青。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吧。
--------------------------------------------------------------------------------

10:59:02

--

一、姓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
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
孙就以安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
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
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
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
安。

  2、后魏安迟氏改为安氏。

二、郡望堂号

  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 帝生昌意。昌意次子
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三、历代名人

  1、安清-一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
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
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
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2、安重荣——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后唐时任振武巡边
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后,起
兵反之,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

 3、安民——宋朝陕西长安人。是个有名的石工,当时著名的
石碑,都出自他的刀笔。

  4、、 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
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著有《四书讲义》、
《诗文集》。


--------------------------------------------------------------------------------

10:59:38

--

一 姓氏源流

敖姓的来源有二:

1 源于上古,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
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2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
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二 迁徙分布
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
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堂号:
1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
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
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
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
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四 历史名人

1 敖山:字静之。明朝时期莘县人。成化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
任山西提学副使。后因疾病辞官还乡。工诗文,诗才雄爽,文章豪放
,与当时的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数学。著
有《石绫传》、《灿然稿》、《先天手册》。

2 敖家熊:字孟姜。浙江平湖人。早年在嘉兴创办稼公社及竹木
小学堂。并组织祖宗教。清光绪二十九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学习。曾编
写《新山歌》一书,宣传革命。次年加入光复会,并且出资与魏兰等
人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联系机关。光绪三十三
年与秋瑾共谋在大通师范学堂起义,事情泄露后逃跑。光绪三十四年
在嘉兴被仇敌杀害。

3 敖陶孙:字器之,宋朝时期福清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
。当时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而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
于是去探望了他,并且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
,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逮捕他。陶孙改名换姓逃
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4 敖英:明代正德进士,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部正使。
工于诗。他的诗路独辟蹊径,很有特点,流传于世的有《绿学亭杂言
》。

--------------------------------------------------------------------------------

11:00:13

--


一、寻根溯祖
  1、以水为姓。相传,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
巴水,即今四川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若干代
以后,住在这一带(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的共有五个民族:
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郑氏。巴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其
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他们常常互相
争斗,生活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协商决定推举
一位共同的首领。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比赛,赢的人就是
首领。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务相。他在两场比赛(掷剑和赛船)中都取
得了胜利,所以他就当上了五族的首领,号称廪君,他的后代多数也
称巴氏。
 
2、以国为姓。周代有巴子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
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
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
氏。《世本》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


二、郡望堂号

1、 堂号
"双卿堂":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
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
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说:"城不能割,请拿我的
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
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
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2、 郡望
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
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三、 历史名人
巴 肃:东汉名士。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官,整饬朝政,事泄后
遭到朝廷通缉。他到县令处投案自首,县令欲弃官与他一块逃跑,他
坚持不肯。后遂被杀害

巴 泰:清朝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
和殿大学士。

巴慰祖:清代书画家。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50:19
9楼
一、来源有四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
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
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
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
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
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
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
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
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二、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
子白衷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
,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
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
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
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
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
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
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
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
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
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
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
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四、历史名人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
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
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
种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
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
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
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
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回复
aqfy
2007年01月01日 21:54:31
10楼
http://31885.com/topiclist.asp?bd=9
回复
licuiqin
2007年01月04日 12:01:54
11楼
我老公姓冯,泰安那边有家谱了,也可以再续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