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博士抵制圣诞节引热议 抵制洋文化不如复兴土文化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 Lv.16
2006年12月23日 16:30:27
来自于招标投标
只看楼主

圣诞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此倡议得到了超过六成网友的拥护,但专家认为,比起抵制洋文化来,国人更应该做的是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宣传和挖掘,让大家都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比洋节差。[新闻缘起]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圣诞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此倡议得到了超过六成网友的拥护,但专家认为,比起抵制洋文化来,国人更应该做的是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宣传和挖掘,让大家都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比洋节差。


[新闻缘起]


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

博士们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博士们由此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文章还提出五点建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教育和引导、民间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等。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表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博士们最后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号召“中国人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

[博士观点]



圣诞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级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陈乔见说,他在12月初到北京参加一次关于儒学的会议时,与另一博士王达山谈及当今圣诞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威胁,很有同感,才决定联系其他院校的8位博士,联名发起倡议的。

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

该署名活动的发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王达山称,“传统文化正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然处于被西方文化压迫的状态”,他希望借助这个博士联合署名抵制圣诞节活动,与时下的“国学热”配合,积极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升势头。

参与抵制圣诞节倡议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锋利还表达了对全民学英语热潮的质疑,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广度地普及英语,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体学习一下就可以了”。


[网友态度]


超过60%的人支持抵制圣诞节



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友支持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仅25%的网友明确反对抵制圣诞节。

围绕博士们“抵制圣诞节”的倡议,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截至12月22日上午9时,超过12.6万名网友参加了各门户网站组织的调查,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友(约7.6万名)支持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仅25%的网友(约3.2万名)明确反对抵制。




[事件进展]


一名博士宣布退出



12月22日清晨,十位博士之一的南京某著名高校博士研究生表示,他已经通过发起人,要求除去联名倡议书中自己的名字,表示署名并没有经过他授权,文章也没有经他确认,“文章不能代表我的观点”。

据该博士介绍,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位朋友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请他参与一个活动,至于活动是什么、文章如何写、是否署名的具体细节,他都没有被告知,直到最近才知道自己参与了署名,随即立即要求发起人除去自己的名字。

该博士明确表示,他支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反思中国人爱过洋节的现象”,但对文章的具体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更重要的是,文章没有经我看过,署名没有经我授权,其他9个博士我也完全不认识,我要求除去我的名字。”

[专家进展]



圣诞节不是洪水猛兽



12月22日13时,新浪网特邀社会学家李楯、知名学者李文博士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是不是该抵制圣诞节。

李楯和李文建议,对待圣诞节这种西方文化,不要在国内过多地形成一种强制力量,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把中国的文化传承好,但同时,也应该多一些开放心态。

此外,西南财经大学宣传部的杨副部长认为:“年轻人过圣诞大多是图新奇和好玩。在应对这一现象时,大家更应该做的是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宣传和挖掘,让大家都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比洋节差。当然,也不必把圣诞节视为洪水猛兽。”

[忧思]



民族传统节日渐被淡忘



对“抵制圣诞节”一事,社会上虽有人持不同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话题唤起了国人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忧思,因为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处于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境地。

元宵闹不起来

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说,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大年,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元宵节则不同,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是各民俗节日中惟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但是,与人们抱怨年味淡如水一样,如今的元宵节也让人打不起精神。除了电视台举办一些晚会类节目外,元宵节狂欢的火爆刺激场面,早已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七夕不敌“情人”

今年7月29日,在河北邢台市召开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倡议将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赋予现代符号,法定为“中国情侣节”,传承下去。专家们还建议,向社会征集“中国七夕情侣节”的纪念物,增强这个节日的完整性。专家们之所以发出这个倡议,缘于土“七夕”不敌洋“情人”。

中秋节变成“月饼节”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商业化将中秋节演变成了“月饼节”,月亮依然是那个月亮,但中秋显然已不再是“那个中秋”了。

不知何日是重阳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老年节,然而有记者于今年重阳节前夕走访一些中小学校,发现有七成多的中小学生不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更不知重阳节是敬老日。

据《北京晚报》报道

免费打赏
水的畅想
2006年12月23日 16:58:51
2楼
先做下来在说话
哈哈
回复
水的畅想
2006年12月23日 17:03:08
3楼
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
不比国外的少
但是
商家看到的只有小情人
却看不见天上人间的天长地久的老情人
下属只想到挂在最边的圆烧饼
却看不见故乡那望眼欲穿而只能寄明月相思的父母亲
回复
水的畅想
2006年12月23日 17:05:28
4楼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吃月饼
立冬吃饺子
元宵节吃汤圆
$%^$%^$%^$^%$%@$@!@#$%**&()(
你说除了吃
你还能想到什么?

回复
暖羊羊
2006年12月23日 17:53:57
5楼
强烈支持,抵制圣诞
回复
hxmt888
2006年12月24日 12:31:48
6楼
我觉得现在的洋节其实主要是商业气氛,这种日子走在大街上看两旁商铺的门面、活动就知道了,如果商家不炒作的话,估计这洋节也成不了气候的。
回复
fdx2112
2006年12月24日 16:40:34
7楼
冬至夜在苏州是过小年啦.圣诞节也这是一般般..年青人热闹一下.
回复
nantianren
2006年12月25日 11:50:55
8楼
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国人大都有这个“崇洋媚外”的趋向。而且,国内的工作氛围根本就不允许有中国节日,
端午节,公司放假了吗,中秋节,好多节日根本就没法过。
失望,对十博士也失望,只会呼吁,不会真正做点事情,有啥用途呢!
回复
suntuolin
2006年12月25日 11:52:38
9楼
好像因为博士抵制,这个洋文化就应该抵制了,

还是不要在这里说甚么博士不博士的了,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注意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
回复
again96
2006年12月25日 13:14:15
10楼
中国的传统节日本就是温情的,重在与家人,亲戚,朋友共聚,只是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又都是远离家乡,所以传统节日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淡。谁不想中秋、冬至这些节日里家人聚一聚,尤其是在外打工一族,不少人还是很重视传统节日的,只是很多时候没法好好过。
至于西方的节日,我不推崇,但也不排斥,一般也就只是作为朋友们出来聚聚的一个借口。
不过现在确实有很多年轻人过于崇洋,让人受不了,用老一辈的话说那叫忘本啊。
回复
nlxyh
2006年12月25日 13:20:23
11楼
中国的节日的确是很没有新意的,不管你支持不支持,除了吃就是吃。。。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