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公园的诞生──生态城市的愿景与反思
ageunlee
ageunlee Lv.4
2006年12月03日 23:16:36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作者:吴斐竣(台湾环境信息协会)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不等于土地活力的恢复台北市艋舺大道与西园路一段的交叉口,台湾最早的精神专科医院「仁济疗养院」,静静地竖立在一旁。都市计划将这里划定为公园用地,地方文史工作者主张保留院内部分建筑做为古迹,然而当地大多数居民,却希望拆除地上物以换取完整的公园与地下停车场。已拆除的围墙边,先建了座小公园,大面积的水泥地与砌墙,加上几棵树,生态保育者看了只能摇头。短期间之内,这座公园大概不会有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作者:吴斐竣(台湾环境信息协会)
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不等于土地活力的恢复
台北市艋舺大道与西园路一段的交叉口,台湾最早的精神专科医院「仁济疗养院」,静静地竖立在一旁。都市计划将这里划定为公园用地,地方文史工作者主张保留院内部分建筑做为古迹,然而当地大多数居民,却希望拆除地上物以换取完整的公园与地下停车场。已拆除的围墙边,先建了座小公园,大面积的水泥地与砌墙,加上几棵树,生态保育者看了只能摇头。短期间之内,这座公园大概不会有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台北城另一端,已经绿意相邻的万芳小区,最近又多了座高地公园。这块丘陵地原本就没有私人违建存在,施工单位对这片杂木林,采取低度开发的作法,只沿着棱线铺设碎石步道。
居住在台北,每个人可享多少绿地空间?答案是4.9平方公尺。然而再加上每日由外县市涌入的人口,每人实际享有的绿地,恐怕更是少得可怜。根据北市府资料,2004年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21公顷,目前绿地仅占全市面积的4.8%。以上就是北市新建公园的两个案例,但只是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却不代表土地活力的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贪心的多目标公园开发 独漏生态
几年前时兴兴建公园附设地下停车场,似乎是许多小区居民的选择。地面上有小孩的游乐设施,地底下则方便停车。但是从生态角度来看,停车场的地下化,让原本已是水泥丛林的台北,更加无法涵养地下水。干预了地下的生态循环,地面的排水系统也更为吃紧。而目前鼓励郊山步道的做法,固然不失为让人们亲近自然的方法,但是步道更新或辟建却对周遭环境造成冲击,当美景引来人群涌入,当地环境是否可以负荷?山坡地兴建公园,正潜藏着另一种隐忧。
古人曾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过现在人似乎更为贪心,看看《台北市公园开发都市设计准则》第1条:「彰显公园生态、游憩、交谊、健身、防灾、教育与文化之基本功能,改造公共环境质量。」以及,第6条:「公园……设置40%以上可作为防灾避难使用之广场式铺面或草坪空间。」一座公园被我们赋予了这么多功能,不论是草地或透水地砖,对生态的帮助都不如一片树林;况且在施工实务面部分,大都以不透水的水泥磁砖进行施工。另外,如第8条:「公园应评估游客容纳量…设置适当之公共停车空间」,以及第12条:「公园供立体多目标使用者…地下层之开挖面积不得大于基地面积60%。」在停车位普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大量的公园增设了地下停车场,绿地空间原本已十分稀少,如此七折八扣下,更加远离建构降温、多透水的生态城市目标。
「永续台北生态城」是台北市提出的愿景。根据市府说法,推动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系统观点指导土地资源合适利用,并落实集约城市规划。具体工作内容则包括:提升绿地空间比例达10%、推动生态教室、建制城市绿轴与绿网、复育水域与山系生态环境等等。绿地空间增加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将公园串连成绿色网络,也就是形成类似生态走廊的效果。人类大量开发的结果,导致许多生物的栖地破碎化形成孤岛效应。在群体数目不断缩小且重复交配之下,将会导致基因窄化的不良后果。生态走廊正是将这些不连续的区域连结起来,让特定生物得以迁移,保有生物多样性。如果能在都会地区,藉由绿色通道将城市与郊区串连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动物,对于植物也是有利的。
绿色通道有益于生物多样性 开通却无期
群山环绕的台北,不是没有机会!将市区主要干道改变为林荫大道,不仅具有改善市容、清洁空气的绿化功用,更重要的,是藉此串连起从郊区到市中心的各大小公园。这也是当初规划「山水轴带及绿色网络」的用意。只可惜目前这项牵涉广泛的工作,因人事更迭而停滞。
松山烟厂即将兴建巨蛋体育馆,台北东区难得大片绿地势必不保。各级政府为了筹措财源而办理的闲置空地更新、甚至拍卖,却让更多土地与树木在未经妥善保护下消失。如果公园的设置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是真正以生态环境为优先考虑,那么就必须遵守生物多样性原则,顺着水、空气与有机物的循环规律。毕竟,一个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环境,才是真正能永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免费打赏
hellosweetbee
2006年12月04日 09:21:22
2楼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关注过国内的公园建设?希望能提供多点资料,最好能加上个人的评价,开阔大家的思路。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