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06-07-22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难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由Wackernage1等于1996年提出的,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衡量可持续性的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概述了生态足迹法在国内外的近期研究成果,并提出完善生态足迹分析法的3种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衡量 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06-07-22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难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由Wackernage1等于1996年提出的,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衡量可持续性的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概述了生态足迹法在国内外的近期研究成果,并提出完善生态足迹分析法的3种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衡量 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
A new method of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footprint
Cai Heshan, Xu Wenbin.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
Abstract: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now become a researchful hotspot at home and abroad,also is a difficulty in academic world.The basic concept, caculation model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Wackernage1 et al. in 1996,we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The paper also summarized its recent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rought forward thre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Key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 Progress of research Ecological footprint
可持续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优先考虑的问题,还可以为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信息。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ackernage1等提出的“生态足迹”(EF)的概念及其模型[3,4];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5];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1t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睛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lity)模型[6]。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然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模型总体上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7]。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生态足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局限性提出一些完善的方法。
2楼
1 生态足迹法
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William E R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8]。1996年以后William E R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定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9]。总之,无论如何定义,关于生态足迹总有一个清晰、科学而严格的定义,那就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为一个简单、通用的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手段——一种账户工具[3]”;生态足迹(Wackernagel,1999)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9],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8]。
1.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生态足迹是基于以下5个基本假设来进行计算的[10]: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废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物流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③一旦采用生物生产力来衡量土地时,不同地域间的土地可以用相同的单位(公顷或者英亩)来表示,即:每单位不同地区的土地面积都能够转化为全球均衡面积,每一个单位的全球均衡面积代表着相同的生物生产力;④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例如:一块土地当它被用来修建公路时,它就不可能同时是森林、可耕地、牧草地等;⑤既然分析地球上哪些地域具有生物生产力是可行的,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总供给能力和人类系统对自然系统的总需求数量就能够相比较。
1.3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计算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消费的自然的量来评价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任何个人或区域人口的生态足迹,应该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而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EF= (1)
EC= (2)
回复
3楼
其中,i为消费商品或生产生物的类型;cc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生产足迹;ac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消费总量;pi为第i种商品的生物生产单位面积产量;epi为第i种生物资源的生产足迹;aei为第i种资源生物生产总量;wi为第i种消费品或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生产力权值;EF为某一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EC为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把人类使用的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6种类型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可耕地、林地、草地、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然后再分别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11],就可以得到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然后再加总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面积进行比较,从而为分析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提供定量的依据。
1.4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生态足迹法的优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其次通过引入等价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这使得生态足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可以计算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的足迹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分析。总之,生态足迹分析指标为度量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秆”,它能够对时、空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量度和比较,使我们能明确知晓现实距离可持续性目标尚有多远,从而有助于监测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另外,生态足迹计算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这使得将生态足迹计算过程制作成一个软件包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推动该指标及方法的普及化[12,13]。
生态足迹法的局限性:①计算过程较为复杂;②在归纳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归纳,从而假设太多;③在采用土地面积作为测量单位上还存在争议;④对生态系统的考虑不完整,完全人类中心制,从而忽略了其他物种的存在和影响;⑤生态足迹对某些微小变化的反应不敏感;⑥对数据的要求较高;⑦对政策分析还不尽合用,只是提供了单方面的信息,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回复
4楼
2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实践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已应用于各种规模的人口。从全球到国家[14,15]、地区到城市[16~18]、社区到家庭、商业企业到个人出行活动各级水平。此外,还用来进行技术比较,应用到从养鱼[19]到种植西红柿[20]等各个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从3个空间尺度展开。
(1) 全球尺度的研究。Wackernagel等(1997)率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2.2 hm2[14],扣除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实际上人均可利用的面积包括海洋在内将缩减到不足2.0 hm2。所以人均2 hm2的生物生产面积就是1999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底线或生态阈值[10]。另据最新报告[15],在未来5年内,全球生态足迹仍将以5%的速度增长。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生命行星报告2002》(Living Planet Report 2002,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自然国际组织、“发展定义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世界守恒监测中心三家机构共同研究撰写的项目报告)中,研究人员重新核算了世界1970~1999年的生态足迹。此外,国际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专业网站提供生态足迹的相关信息和在线计算等(见http://www.redefiningprogress.org,www.ecologicalfootprint.org,www.ecologicalfootprint.com,www.myfootprint.org)。
(2) 国家尺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97年,Wackernagel在《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中,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3,4]。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最大的是美国,人均10.9 hm2,孟加拉国的最低,人均仅0.6 hm2;中国1997年的人均量EF值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随后,Manfred Lenzen, Helmut Haberl[21,22]等也对国家尺度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徐中民、陈东景[23]等以中国200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3) 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1997)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计算得出占波罗的海流域面积0.1%的这些城市,其生态足迹至少需要整个波罗的海流域的75%到1.5倍的生态系统,是这些城市面积的565~1130倍;全球744座大城市中生活的占全球20%的人口的海产品消费占用了全球25%的生产性海洋生态系统,要消纳这些城市排出的C02,需要全球森林全部碳汇能力再增加10%;Wackernage1等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及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10];Vuuren等计算与分析了贝宁、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
中国在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主要有:张志强等[24]对中国西部地区1998年生态足迹的分析和计算;秦耀辰等[25]运用生态足迹法对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王书华等[26]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城郊经济协调进行了评估;张坤民[7]等也对广州、宁波、扬州和苏州1991~200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赵秀勇[27]等对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李金平和王志石[28]对澳门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但城市研究仅停留在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更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未可见[29]。
回复
5楼
3 结 语
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认识的深入,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目标究竟有多远?生态足迹模型为人类衡量生态可持续提供了一种廉价而快速的计算框架,同时生态足迹指标对理解和解释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很有帮助,是涉及到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指标。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生态足迹分析法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12]。
第一,可以试图将生态足迹分析法与其他能反映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度量指标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补充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传统的GDP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搭档”。
其次,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静态指标的分析方法,生态足迹指标无法反映未来的可持续趋势。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时点的可持续程度,从而来补救指标静态性的缺憾。
第三,生态足迹分析没有把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弃物的功能描述完全。另外,现有的生态足迹分析中有关污染的生态影响这一点墨迹寥寥。事实上,由于酸雨、工业废水等导致的资源条件的恶化,世界上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及水域面积是在不断缩减着的。换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实际所占有的生态足迹要比计算结果更大。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还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加拿大生态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表格中[30]。
总之,生态足迹分析法因其采用具体的生物物理量的衡量指标不采用货币化估计,具有可理解和可操作性的优点,易于尝试。生态足迹分析法也必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入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回复
6楼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势.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 589~295
2 大卫·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李 魏,曹利军,王淑华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19
3 Wackernagel M,Oisto L,Bello P,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Commissional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Toronto: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1997.4~12
4 Wackernagel M,O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75~390
5 Cataned B E. An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 for Chile.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 231~244
6 Hardi P, Barg S.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17.Novermber 1997.49~51
7 张坤民,温宗国,杜 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3~24,234~257
8 William E Rees.Revisiting carrying-capacity:Area-base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 [EB/OL].http//www.di eoff.com/page/110.htm,1997
9 李利锋,成升魁.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资源科学,2000,15(4):375~382
10 Mathis Wackernagel,Lewan L,Hansson C B.Evaluating the use of natural capital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Applications in Sweden and Subregions.Ambio,1999,28(7):604~621
11 陈中景,徐中民.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冰川冻土,2001,23(2):164~169
12 杨开忠,杨 咏.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13 Wackernagel M.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Santiago de Chile[EB/OL]. http//www. iclei. org/iclei/ Santiago.html,1998
14 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15 Redefining Progress. Living Planet Report 2000[EB/OL].http://www.panda.org/ livingplanet /lpr00/2001.
16 Ree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Environment and Ubanization,1992,4(2):62
17 Folk C,Jansson A,Larsson J,et al.Ecosystem appropriation by cities.AMBIO,1997,26:167~172
18 Doughty M.The us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cience,Policy and Thesis,Msc.,University of Bath,UK,1997
19 Kautsky N,Berg H,Folke C,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assessment of resource use and development limitation in shrimp and tilapia aquaculture.Aquacult.Res.,1997,28:753~766
20 Wada Y.The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of Tomoto Production: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Hydroponic Greenhouse versus.Mechanized Open Field Poerations.MA.Thesis.School of Commun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1993
21 Manfred Lenzen,Shauna A Murray.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r to Australia.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
22 Helmut Haberl,Karl-Heinz Erb, Fridolin Krausmann.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 of time: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8:25~45
23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2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25 秦耀辰,牛树海.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资源学报,2003,25(1):1~8
26 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78~82
27 赵秀勇,缪旭波,孙勤芳等.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58~60
28 李金平,王志石.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97~203
29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2
30 Lower Fraser Basin Eco-Research Project.How sustainable are our choice[EB/OL].See: http//www.ire.ubc.ca/ecoresarch/ecoftpr.html,2000
--------------------------------------------------------------------------------
1 第一作者:蔡河山, 男,1979年出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管理。
作者:蔡河山 徐文彬
回复
7楼
很不錯的論文,現在中國需要可持續發展的
回复
8楼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了,也有一些成果和方法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是请问诸君在做项目的时候会否仔细演算?还是为了敷衍某些人呢?
在此领域顽强奋斗的人是比较辛苦的,用一个功利一点的句子:很难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只能在这里鼓励一下了,加油~~~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