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海污染报告:黄河长江港湾成“死亡区”
bfy-ljb
bfy-ljb Lv.14
2006年11月07日 02:11:13
来自于行业脉动
只看楼主

中国江海污染报告:黄河长江港湾成“死亡区”http://co.163.com/if_35535468_3.htm

中国江海污染报告:黄河长江港湾成“死亡区”

http://co.163.com/if_35535468_3.htm
免费打赏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1:56
2楼
母亲河之殇

《经济观察报》记者 尹永铸 张晓晖上海山东东营报道

10月24日一早,黄河入海口。

渔民宋吉祥用湿漉漉的手捏着烟屁股吸了两口,丢在船上踩死,继续干他手头上的活儿——将那些少得可怜的鱼从船仓里拾掇出来。

这次,他在黄河口的茫茫海面上飘了将近一个月,只打了200多斤鱼。

宋吉祥最近常常有一种“不祥之兆”,他觉得自己持续20多年的打渔生涯即将结束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抛开那些监测污染的瓶瓶罐罐和一串串看不懂的数字与符号,老宋就知道,一切正在改变。“船越来越大,网具越来越先进,打上来的鱼却越来越少了。”宋吉祥说。

“90年代初,出海一个月能打2000多斤鱼,现在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宋吉祥说,更早的时候,他干脆就在黄河里打鱼,而不是像现在漂在海上,那真是美好的回忆。

同一天上午,1900公里外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从没捕过鱼的老杨正拿着一张自制的渔网,在上海浦东大道七号桥附近的景观河中“捞鱼”。

大大小小的草鱼、鲫鱼、鲤鱼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上,白花花一片。老杨从众多的死鱼中捡出那些仍然不停张合着嘴巴的,扔进蛇皮袋里。

附近像老杨这样的“捞鱼”者不下百人。一位“捞鱼”者说,从23日下午就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的鱼,漂浮在水面上。一夜过后,死鱼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同样的情景不仅出现在七号桥一带,在浦东张家浜、三八河、洋泾港长达十公里的河道内,人们目睹了大量死鱼漂浮在水面的场面。

据悉,从10月23日下午5时开始出现的死鱼,飘荡在上海浦东区南至龙阳路、东至环东二大道、西北至黄浦江,超过50平方公里的水域。

而在此前3天的10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因污染严重,中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的港湾被列入“死亡区”。

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持续污染,正在给长江、黄河——华夏民族的两条母亲河带来伤害。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2:44
3楼
死亡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和山东分别是长江和黄河下游最末的省份,而两条河流由上游、中游顺流而下的污染物在入海口的港湾,形成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尽管近年来两地政府在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两条河流的污染却仍日益严重,两条河流的水质持续恶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0月16日-2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透露了中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入海口,被列入“死亡区”的消息。

其报告显示,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形成“富养区”,刺激一些海藻疯狂生长,形成赤潮,大量消耗海水含氧量,最终形成“低氧区”和“缺氧区”,即“死亡区”。鱼、虾、贝类均无法在这些地方生活,甚至连海草也难以幸存。

事实上,赤潮已经成为长江和黄河入海口港湾每年定期发生的现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单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沿海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82次“赤潮”。今年6月,赤潮在长江口附近扩散到1000平方公里水域,1200多万条鱼死亡。由于赤潮的扩大,上海市甚至发出规劝民众小心吃海鲜的安全警告。

黄河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国家海洋局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环渤海水域每年吸收的工业废水高达57亿吨,渤海水域的重金属含量已经超出正常水平的大约2000倍,排污口附近方圆几海里内都已经没有鱼类生存。

联合国专家警告,长江、黄河港湾的“死亡区”正在对这些区域内的鱼类以及食用这些鱼类的人构成威胁。

“很多鱼类彻底灭绝了”,黄河边上的老渔民宋吉祥揪心地说,比如黄河刀鱼和黄河鲤鱼,而黑鱼、鲶鱼、梭鱼等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岸边收鱼的鱼贩老刘说,很多鱼吃着都有一股柴油味儿,他几乎从不吃这儿的鱼。

家住黄河岸边的宋景代说,以往喜欢没事的时候到黄河里撒几网,弄些鱼吃。不过他早已告别这一爱好很多年了,“这年头实在是捉不上几条鱼来。”

10月24日,黄河流域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研讨会上传出消息,黄河干流4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四类以上水质的比例达到66%。而黄河沿途所有的污染问题,累积到最下游的山东段更为严重。

从监测结果看,山东省黄河水质存在氮磷含量高、有机物污染严重、藻类污染偏高等问题,难以净化处理,对山东省水厂稳定运行和出厂水质构成威胁。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05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物物种减少。60%以上的海域无机氮浓度达到或超过四类标准,“部分海洋生物遭受到汞、铅、镉的污染”。

据悉,目前黄河流域8省区污水日处理量只有86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3%,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山东省社科院环保专家马传栋认为,黄河污染的根源在上游。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发展重化工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对污染的控制很松”。

“如果上游的污染再不加以控制的话,下游的吃水将很有问题。”马传栋忧虑地表示。

而针对上海鱼类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主管上海水务的城投水务事业处官员表示,该事件预计跟污染有关。由于气温偏高,以及违规排污等因素,河道内的河水含氧量下降,死鱼事件发生。

最新检测表明,发生死鱼事件的景观河的水质,已经是劣五类水,即水质中最差的一级——无任何用途的臭水。

“长江流域上海段的水质是三类水,并且面临越来越恶化的趋势。”出席了10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京会议的专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李风亭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3:06
4楼
长江头 长江尾

“我们国家的发展,跟所有的西方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过去20年或者30年,都是先污染后治理。”李风亭直言,“世界银行曾做过一个估算,中国GDP每年9%或10%的增长中,这里面有2到3个百分点,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最近两年,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工业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开始在辖区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而调整的结果是,这些重污染企业纷纷转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而污染也随之侵入到长江的中上游。

“现在,污染是全流域问题,长江边的每个城市,都在自己的上游取水,在下游排水。从宜宾、重庆开始,这样的污染累积起来就很严重了”,李风亭说。

“西部地区一些小城镇,部分工业企业的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入江。三峡库区的水质现在80%是三类水,太湖基本上也是三类水。”李风亭担忧地说,现在沿海地区重视环境保护了,但是这些企业迁到西部去后,实际是在污染长江的源头,“我们长江沿岸城市都会面临饮水安全这样严峻的生存环境考验,这将是今后最大的一个环境问题。”

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上海与长江上游众多经济欠发达城市的关系则更加微妙。以重庆这个最年轻的直辖市为例,当任的官员无不以现今的上海作为其未来追赶的目标。

然而,来自长江上游的污染却让上海苦不堪言。事实上,上海近年来在水环境保护上投入非常大,但是长江上游的污染越来越重,上海无能为力。

“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教育部门,包括三峡建设委员会都参与了治水。然而管的部门越多,协调起来就越困难。”李风亭说。

事实上,中国缺乏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黄河虽然分别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但是他们对全流域内的地方政府并没有行政管辖权利,流域管理权也几乎被行政区划分割得支离破碎。

而专家学者包括人大代表呼吁了多年的《长江法》、《黄河法》也迟迟难以出台,直接造成了流域管理主体的缺位。

未来5年、10年,中国的水质很难好转。“可能到2020年,能够把水质恶化这个趋势制止住,就已经不错了。”李风亭悲观地认为。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3:34
5楼
环渤海治污主体谋变

《经济观察报》刘长杰 辽宁报道

一个企业,就污染了一条河流。这种现象,在辽河上游的支流中,很常见。

辽宁省康平县八家子河就是这样。这条流量有限的小河,仅仅上游的一个草浆造纸厂,就让河水水质成为劣五类。

而像沈阳细河、抚顺李石河这样的支流,其异常糟糕的水质,则是由上游众多的重化工企业排污所致。

2005年,辽河上游的43条一级支流中,有24条是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辽宁省辽河及辽宁双台子河大部分河段为五类水质,其中辽河铁岭、沈阳和盘锦河段水质常年为劣五类标准,下游一些支流的城市河段也都处于劣五类水平;大辽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浑河与太子河,除源头水外,均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浑河的抚顺以下河段,太子河的本溪以下河段,几乎所有监测断面常年水质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枯水期则全部是黑臭水。

该省水利厅一份资料表明,2005年,辽河流域优质水质(一至三类水)仅占14.3%,辽河水系中下游污染严重,已使居民饮用水源受到威胁。比如沈阳靠近浑河和辽河的部分水源井,营口盖州永安的市政用水,就因污染超标不能饮用。

“辽宁河流季节性、受控性的特点,客观上增大了污染的指标。”刘峰认为,辽河流域6月-9月的集中降水,超过6成被水库拦蓄,直接导致在枯水期很多河道只有工业和生活排水,而没有天然地表径流。

水流千遭归大海,辽河水系支流的污染导致干流劣五类水质的形成,而辽河干流的污染,又加剧了渤海的污染。

《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2005年,该省近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5070平方公里,尽管这一数值比2004年度减少了3580平方公里,但严重污染面积却比上年增加了1180平方公里。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域,污染物主要为磷、氮和石油。

这个公报得出的结论是,辽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滨海湿地和海湾等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据悉,渤海的入海排污口共105个,年入海污水量28亿吨,占中国排海污水总量的32%,各类污染物质70多万吨,占中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的47.7%。

更为可怕的是,渤海被辽宁、山东、河北以及天津环抱,出口窄,内径大,水交换能力差。有研究表明,即便不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以恢复清洁,至少需要200年。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3:49
6楼
河海治污主体谋变

2001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实施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出台。这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计划,预计推行15年,总投资555亿元,涉及项目427个,目标是让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拥有3784公里海岸线的渤海重现“碧海”胜况。

“碧海计划”实施5年来,业内人士颇多质疑,渤海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辽宁省政府的一位官员指出,环保局系统力推的“碧海计划”执行不力,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环保局只重视陆源污染治理,对海洋污染控制不力;二是环保局没有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的能力,从而导致计划执行打折扣。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今年8月国务院在石家庄召开的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参加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明确提出“加强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和完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会后,随即传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此次渤海治污规划的消息。

“发改委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项目控制能力,在渤海治污相关各部门中最强。”辽宁省政府的那位官员认为,发改委协调治理海洋污染,环保局治理陆源污染,这样的局面,切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2006年10月16日,《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获得该省政府的批准。这份由该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导编制的未来10年渤海、黄海环保规划的获准实施,确定了海洋与渔业厅作为海洋环保工作主管部门的地位。

目前,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导的渤海污染治理项目,正在通过该省发改委和财政厅的会签。这也意味着,自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直由环保部门主导渤海环保工作的局面随之改变。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4:05
7楼
渤海远忧

“引入完整的海洋生态观念,将是一个重点。”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环保处副处长韩勇预测,渤海的海洋景观、生态以及完整功能的保持,都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即便如此,辽宁省社科院的王广林研究员依然对渤海治污的未来表示担心。他认为,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天津、河北的重型化产业布局,都将对渤海的未来构成巨大的威胁。

事实上,在辽宁省的沿海开发战略中,有着“黄河以北独一无二好风光”美誉的大连渤海湾长兴岛,已经被规划建设为港口工业园区;而另一个重要的点——营口(辽宁)沿海产业带,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把120平方公里的沿海盐田湿地,转为以重化工业布局为主的产业园区。

环顾渤海,还有锦州湾的大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的全力建设,河北曹妃甸的重化工产业区……

“这些园区建设的本身,就已经影响了渤海的整体生态。”王广林说,“而这些园区大力倡导的重化工产业,将对渤海的未来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4:32
8楼
珠江口污染:深港协同治污之难

《经济观察报》记者 魏黎明 深圳报道

深圳河散发着臭气,缓缓地从身边流过。

市民申先生苦笑着说,广州的市领导游珠江了,深圳的领导什么时候游深圳河?

就是这条深圳与香港的界河,上周遭到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点名批评:一条出名的臭水河,100米以外还是臭的。

事实上,包括深圳河在内的整个珠江口区域,正面临严重的污染。

珠江口区域,为粤、港、澳三地所环抱,是当前亚太地区最活跃的经济区之一。

上月28日,在广州召开的一个论坛上,多位专家发出警告:珠江口海域存在成为“死海”的可能,粤港两地治污缺乏规划。

粤港联动治污的行动并非没有,譬如2001年就发起的深圳河治理工程。然而,至今仍未见显著成效。有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至上的考量之下,整个流域与区域缺乏协同控制,这正是当前粤港两地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4:51
9楼
下一个“死海”

一直以来,珠江口都是我国的重要渔场,有着优越的水产养殖条件。该海域水产资源丰富,中华白海豚曾大量栖息于此。

但是,今年3月份,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表的《2005年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下称《公报》)显示,广东近岸局部海域因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大,水质较差,污染较重。

《公报》将各类海域按照污染程度分为五等,其中,珠江口海域是最高等级的严重污染海域。《公报》还显示,珠江口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中华白海豚适宜的栖息地逐渐缩小。

不单是白海豚,广东省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广东原有的70多种珊瑚、30多种名贵鱼类,以及江豚、海豚、海龟、鼋、儒艮、鲎等众多品种,资源量急剧下降,甚至一些品种已绝迹多年。

在短短25年内,广东省列入国家、省和国际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从之前的文昌鱼、鹦鹉螺等若干种扩大到近400种,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排污。珠江口大片水域的水体中,重金属、无机氮等全部超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平表示,广东省平均每年排入珠江口的污水达到39亿吨。

事实上,50余年来,广东省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与之相关的是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这些无疑增加了陆源物质和营养元素的入海通量,从而使珠江口的富营养化趋势加强。

专家担心,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污染将导致无鱼无虾,珠江口海域恐将成为“死海”。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5:14
10楼
协同治污之难

事实上,珠江流域的污染源,并不是全部都来自广东。由于珠江口海域形成逆时针的余流流向,位于珠江口海域东面的香港、深圳排出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出海,进而影响到整个珠江口水质。也就是说,香港和深圳的排污状况,对于整个珠江口海域治污非常关键。而深圳河作为两地的界河,两地污染均通过此河流入珠江口。在此情况下,这条河的治理也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但是,正是这个需要深港两地协同完成的深圳河治理,备受各方指责。

双方不是没有做过协同的努力,但就是在这一条河上,协同治污变得困难重重。

早在2001年初,深港就提出联合开展深圳河水面保洁工作。双方共同商定,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期间,由深港政府共同出资十10亿港元,在一年合同期限内共同为深圳河做好水面保洁。但是,深圳河如今依然黑臭。

而这条河,也成为粤港两地协同治污的一个缩影——不是没有钱,也不是没有能力,但是合作始终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

难点来自于多个方面。首先,在治污的迫切心理上,两地不协调。河这边,是深圳市的众多高楼大厦,厂房民居;河那边则是香港的生态园区,荒草茂盛。深圳承担着治理深圳河的更大责任,其愿望也更迫切些。事实上,深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先期开始对深圳河进行治理。

其次,经济发展往往是当地政府的优先考虑,环保工作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成了阻碍当地环保工作开展的重大障碍。此外,由于环保标准和体制不同,各自为政的状况仍然存在。

事实上,深港联动治理深圳河的经过,正是整个珠江口流域和区域协同治污的一个缩影。在深圳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在整个流域和区域协同治污中存在。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区域内各地每年都要制定本地区的环保规划,从而设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这个各地都要做的规划,却很少将其上游地区的排放情况统筹考虑在内。

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下游总要抱怨上游,互相推诿,却从来没想到各自在排污规划上的疏漏。

在珠江口流域,污染物顺流而下,层层累积,最后全都聚集在珠江口海域。

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彭晓春表示,目前珠江口海域的污染主要还是陆源排污。与此同时,目前珠三角地区海港密集,都在大力建设,都想搞世界级的大海港。“一个大海港带动一大片重化工业,给当地海域带来极大的污染威胁。”无论是陆源排污,还是海港排污,这都需要各地统一规划,互相妥协,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黄小平也认为,珠江口水质条件要获得改善,需要各地统一协调管理,从陆源污水、船舶污染等各方面一齐下手,严格执行入海污染物质的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制度。

但是,“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推后一步考虑,各地如今都抱着这个思路,怎么能做到协同控制?”彭无奈地说。

回复
bfy-ljb
2006年11月07日 02:15:36
11楼
海洋,这30年!

《经济观察报》记者张沉 北京报道

200多个“死亡区”

“谢谢!”一位一头卷发、漂亮的非洲女工作人员,不断地向每个中国人发放“生态脚印”全英文宣传材料,虽然很多中国人都看不懂,但她还不遗余力,不断地重复着刚学会的那句中文,递上英文名片,然后必须索回对方的。

她做得很认真,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她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发言人尼克的助手,在10月下旬,北京召开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GPA)”上,她的任务之一就是向人们提醒:海洋真的快不行了。

“目前,整个海洋已经出现了200多个死亡区(所有海洋生物无法生存的海洋区域),明年我们将发布正式报告。”尼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尼克说,这个统计是美国一个知名教授2004年时就提出来的。“死亡区”一开始在发达国家的海岸出现,目前发展中国家也有了,中国也有。尼克来北京开会之前,教授特意嘱咐他,把这个消息传达给参会的近百国家代表,同时也请代表们帮忙,提供有关太平洋海域的数据,因为目前他的统计中此项空缺。

尼克说,目前全球海岸线大部分都遭到污染,就连公海都出现了人类制造的白色塑料。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世界各国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200亿吨,60%的海洋生态开始退化。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正面临着人类发展的威胁,污染的结果就是海洋生物开始减少和灭亡、渔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赤潮增加等。据海洋专家统计,英国某海域过去曾是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30年后的今天,这一海域的鱼类却在急剧减少,幅度在95%左右。同样,东大西洋金枪鱼的数量自1975年以来,已经减少了90%以上。

关于亚洲地区,GPA会议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海洋蓝皮书,给出的数据更吓人,目前亚洲90%的污水都是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陆源海洋污染确已成为危害亚洲环境的重大问题。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