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6年11月04日 23:59:26
只看楼主

什刹海——过去的事什刹海地区地处故宫之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资料显示,今天的什刹海总面积146.7公顷(地安门外大街以东地段未计入),就北京旧城(明清北京)的风貌而言,它处于上风 上水的西北方。什刹海地区最文明的莫过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贯通、连成一片,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而其以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而成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区,到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最小的官也相当于市长了。

什刹海——过去的事

什刹海地区地处故宫之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资料显示,今天的什刹海总面积146.7公顷(地安门外大街以东地段未计入),就北京旧城(明清北京)的风貌而言,它处于上风 上水的西北方。什刹海地区最文明的莫过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贯通、连成一片,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而其以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而成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

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区,到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最小的官也相当于市长了。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里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1162655965407.jpg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0:22
2楼
有水的地方总能多显示出几分灵蕴。在雨水稀少的北京自然更是如此。自建都以来,北京皇城内的前三海湿地被皇家独占(北海、中海、南海总称西苑),后三海湿地则成为达官显贵竞居之地。由于有了这样一重历史形成的文脉、地脉,到清王朝结束了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什刹海地区仍旧是一个贵中之贵的地区。

从一个小胡同穿进去,到达西海。前后百米,却好似进入另一个世界。

西海也称积水潭。就是这一小片水域,却是历史上多少大事发生的起点。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到了元朝,忽必烈正式建都大都(北京),无论是加强南方统治还是粮草运输,大运河的战略地位凸显。在依靠马车、帆船运输的年代,这条灭隋的水路竟成为元大都的生命线。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受命治水,解决运河北端终点问题。先后两次,均已失败告终。在郭花甲之年,宝刀不老,寻思琢磨,总结前两次经验教训,再次动工,历时一载,终于开通。开通后的运河,引白浮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直达通州,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积水潭),既解决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粮货物运抵京都。

由于这种特殊地位,当时什刹海沿岸处处酒榭歌台,积水潭中舳舻蔽水,繁荣异常。元朝大都皇城在兴建之处就对城市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和定位: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 "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 ,即"后市"。因通惠河最终开通,积水潭成为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地位自然不同凡响。

其实,在这片静寂的湖面上,思索着几百年前的兴衰成败,人们根本无法知道这里确实是故都昔日最繁华的地段,历史的悲悲喜喜竟然都在这里上演。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0:58
3楼
什刹海三绝

北京什刹海的前海与后海,像一个颀长的葫芦,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汉白玉小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桥是1984年重建的。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有"三绝"著称,即:眺望西山,观赏荷花,品尝烤肉。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1:32
4楼
"三绝"之首是眺望西山。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1:59
5楼
"三绝"之雅是观赏荷花。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在什刹海,每当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竞相吐艳之时。晴日,红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银珠,盈盈欲坠;风过,莲蓬摇曳,清香飘溢;其赏心悦目的雅兴,实难以言喻。

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身后140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纳兰性德,工书善诗。每值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

"三绝"之美是品尝烤肉。"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这副对联告诉我们,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烤肉,这种最早由蒙古族传入北京的珍肴,初始就在露天烧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腻。在炙条下燃烧着松木,炙条上翻烤着鲜嫩的羊肉,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处飘散,使你食欲大增。一手执壶抿酒,一手啖肉,一边观赏桥畔的荷花,体味"炙味香飘清清烟"的美韵和意境。后来这种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内,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许多雅兴乐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国贵宾都曾在这里品尝烤肉,临窗频览,品味民情、民俗、民风、美景、美文。诗人卞之琳有诗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来北京的游客,倘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3:28
6楼
为什么留恋

钟鼓楼脚下,是那条洗不尽铅华的烟袋斜街。兜兜转转之间,最爱的什刹海海就在眼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地人在什刹海寻找老北京的印记,而对于老北京,什刹海已经成为一种情节,挥之不去。



后海附近酒吧林立,在银锭桥附近最为密集,使后海酒吧街成为继三里屯酒吧街后的北京第二条酒吧街。这里的酒吧各具特色,但外部建筑均为青砖灰瓦的中式风格。在后海,喝什么并不重要,喝的是风景,更是心情。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4:12
7楼
"左岸"有令人沉溺的大沙发,午后,捧上一杯红果茶,坐在有阳光的窗下,整个人陷在沙发里,可以很舒展,很放松。

坐在"胡同写意"的屋内,透过重重的木制窗棂,你甚至可以一眼望到街上去。望窗外红尘如烟,眼前是鲜艳的玫瑰茄,是不是便拥有了整个幸福?

月色如钩,几个老友坐在"后海"屋外的湖边,听不远处船上的笙箫,明明暗暗的是漂在水上的荷灯。"叮"地一声,几支"小青岛"撞在一处,祝福也好,调笑也罢,哪怕只是吹吹风,也要和你们在一起。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4:31
8楼
推开"莲花"的门,将手中的一束荔枝,两捧樱桃递过去,"帮我洗好拿到楼上来吧!"像是回到自己的家……

点一杯随随便便的茶,阳光暖洋洋的透过窗户打在身上,出世与入世也许就隔着这一层,淡淡飞升的雾气里,时间滑过。在白枫,你有没有留意那个卫生间?小小的空间里香气扑鼻,倒像是花房一样。苦咖啡、冰啤酒、jack&&coke、malibu……像人们所钟意的细节一样,掺在一起才是后海的味道。



无论什刹海记忆多少文明,"吃"是不曾让人忘却的,它在沿水街头,在小巷深处。

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百年老号"烤肉季"。想道光年间"荷花市场"摆摊卖烤羊肉的老季:面一汪碧水,眺西山婆娑,如今的人,便更惜这一口爽爽的烧烤美吃。

羊房胡同11号,各色的官府菜馆--厉家菜。少了老北京人的热情,多了一条"严规"--不让点菜,做什么就吃什么。无论你是多大名人,比尔·盖茨、拳王阿里,还是国家元首,一律不买账。西海岸边的鱼生、茶道、船餐,让食与乐完美调和,便难怪都市人蜂拥而至了;小桥流水,江南人家,一碗清羹,一匙雅味,什刹海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矣。

还有那些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随处散发的爆肚、卤煮味道,流窜着诱人的豆汁酸……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5:07
9楼


坐上人力三轮车,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发,顺前海北沿过银锭桥登鼓楼。然后再乘车过鸦儿胡同到银锭桥墩。大小金丝套、大翔凤、小翔凤、后海夹道……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5:21
10楼
18条胡同蜿蜒曲折:看醇亲王府,过恭王府花园,不远处便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郭沫若等文人豪客也曾在什刹海河畔生活。如果能穿越时光隧道,或许也能在荷花泡子上与杨沫女士擦肩而过,说不准就在会贤堂,与蔡锷、小凤仙共进晚餐,或许还能赶上画家卫天霖的婚礼呢!



百年老街、街端巷尾依旧固执地释放着老北京的市井味道。

烟袋斜街,那条斜刺刺横在鼓楼脚下的百年老街,又有多少老北京的韵味蕴含其中。去星瑶制衣工作室量一件中式小褂儿,在小古董店淘两样小玩意儿,到鑫园浴池搓搓背,去老理发馆刮个脸;随意落坐街头,不经意间听两声小贩的吆喝或是京腔京韵的寒暄;或撇一眼穿对襟儿袄、挽发髻的老太;观一眼"娘儿们"训娃,洗衣、做饭、袅袅炊烟升起;在时尚与民俗相融合的酒吧阁楼里偷闲坐坐,叫一杯冰卡,或钻入一旁的饰品小店,选一枝发簪……



曾有人把什刹海的景致同"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相媲美。据说,当年什刹海水清可见底,不会摇橹的人生怕被"海底"的水草缠住。

这里的桥也是美极了的。什刹海上桥很多,以银锭桥和万宁桥最有名。银锭观山,站立桥上,北望后海水天一色,远眺西山群峰如黛。鼓楼南侧的万宁桥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桥。它是什刹海水域由湖变河的闸口,是皇城水域和平民水域的分界线。万宁桥与天桥相呼应,形成了京城的中轴线。

春日,它有着江南水乡温婉的性格,严冬,它怀着北国风光冰雪覆盖的壮烈。

亭台楼阁,朱门青瓦,掩不住的达官显贵的气势,吸引了多少中国韵的文人墨客。让人看不够、想不透。



不知这里曾给多少代人留下美好的时光:在冰车上滑过的童年时光,在水面上摇荡双浆的少年岁月,在垂柳下相拥的青春片段,在林荫道上漫步的平常日子。轻垂的竹帘、镂空的雕花、老照片、大茶壶、街头的寒暄与叫卖……记忆的点点滴滴诠释着一个完整的什刹海情节,让人舍不下,丢不掉。


回复
bfy-ljb
2007年03月29日 02:19:33
11楼
如果说,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那么在北京,什刹海就是滋润、造就北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宗源。与北海、中南海等皇家园林不同,什刹三海是一座属于平民百姓的城市园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与时相沿的人文氛围,使几百年间的什刹海始终赋纳着闲逸而不失健全,清雅而不失热烈的人气,京城人也亲切地称其为“海子”。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之水入海,使什刹海一下子成了交通要津和繁华闹市,当时的墨客骚人赵孟頫\、施耐庵、关汉卿等时常来此雅兴,诗人王冕看到宽阔的水面风吹波动,岸边岸上酒船林立之时,不禁咏道:“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