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给城市更新打了个样
youtobeme
youtobeme Lv.5
2024年05月16日 14:02:24
只看楼主

    克制与共创,城市更新商业的新内核。 Mall先生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民主村这座城市更新商业,跟着《新闻联播》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




 
 

克制与共创,城市更新商业的新内核。



Mall先生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民主村这座城市更新商业,跟着《新闻联播》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


而在重庆人民心中,这里早就火了。去年国庆中秋双节时期, 这个仅拥有70个品牌的商住混合街区,单日最高客流就已超过了3万人次


出圈的民主村,究竟有何吸引人之处?



01

民主村是一个什么“村”?


民主村位于重庆主城区之一的九龙坡区。


九龙坡区本身就具有极为浓厚的红色底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从湖北汉阳搬迁至重庆九龙坡区鹅公岩,是为彼时的大后方“兵器库”,兵工厂的工人们在依山傍水之地砸出了116个防空洞,并在防空洞中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的武器们。


 

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生产洞 | 图源:重庆建川博物馆


这些防空洞后来被改建为 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 ,是我国特种机械、摩托车和车用空调压缩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我国的发展输出了宝贵的力量。


民主村虽名为“村”,但实际上是一座位处九龙坡区的商圈核心地段的社区,总面积约580亩,有近2万的居民在“村”里生活。


其建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是为 原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 ——在这座建设厂里,曾生产出过“中华第一枪”,无疑是见证历史和创造历史的存在,而居住在建设厂家属区的小孩们,也成为了在当时让人羡慕的“建设厂子弟”。


虽片区内曾有着市场、商店、电影院、食堂,甚至包括学校、医院等涵盖了全方位的各种设施配套,但随着城市功能与面貌的发展更新,建设厂也从此地搬迁。


 

改造前的民主村 | 图源:人民网


时间的积淀下,让这片老旧片区与当今城市发展“格格不入”,不仅是周边商业兴起产生的视觉与功能上的新旧差异,片区内部动线杂乱、老楼破损、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等等,也不再能够为居民们提供与时代相匹配的需求与服务。


 

改造前的民主村 | 图源:人民网


这座承载着工业时代厚重记忆的老片区,在刻满荣誉勋章的背后,留下的是“城市中的一块伤疤”;在民主村居住的“建设厂子弟”们也逐渐成长,他们的父母亦开始年长,他们面对开始衰落的社区,急需被满足符合新时代便捷的生活需求。


而也正是由于民主村北接重庆万象城,南临重庆西城天街的“承上启下”地理位置,让它有了能够在除了社区功能和城市面貌方面的更新之外,也承担起了“商圈新纽带”的作用。



02

绕开流水线的原生烟火气


即使周边商业体能够为民主村带来客流的导入,但另一方面, 夹杂在重庆万象城和重庆西城天街之间的民主村还能做哪些商业内容


改造后的民主村一期, 由一条蜿蜒的石砖马路作为街区主线,并以此分为了北区、中区和南区


 

改造后的民主村中区 | 图源:重庆设计


北区与重庆万象城仅一街之隔 ,也是民主村的主入口,被设定为“新潮时尚”区。


作为“门面”,北区主入口处的美陈氛围呈现为霓虹现代风,道路两旁的餐饮品牌也更偏向年轻化, 以“新青年、新潮流、新消费”的商户为主 ,这里组团伫立着进驻集装箱建筑的品牌店铺们,例如森林北精酿烧烤吧等。


 

民主村北区主入口 | 图源:重庆设计 

 

森林北精酿烧烤吧


沿着石砖马路向南走,是坐落在两旁居民楼下的龙凤罐罐米线、波叔叔麻辣串、搞得懂肥肠鸡、张德开烤肉铺、小天后火锅等一众店铺。


临近民主村中区,沿街伫立着一间名为“一间”的咖啡馆,与前者餐饮内容形成相互错位和补充, 在塑造本土热辣餐饮品牌矩阵的同时,也兼顾着时尚向外的小资精致


 

一间咖啡 | 图源:九龙报


再往下,视野和空间都逐渐愈加开阔起来—— 民主村的中区公共广场里 ,聚集着翠花布米线·坝坝茶、易老头江湖小炒、樊满满酸汤小黄牛、谭记老味抄手、塔斯汀汉堡等门店,彼此之间以错落有致的店铺落位形成了一栋美食聚集地,为民主村的餐饮内容更丰富了一层。


 

民主村中区


与这栋美食聚集地相连接的,便是老少皆宜且皆喜的社区食堂。这栋四层高的社区食堂,由重庆餐饮品牌外婆桥团队组建和运营,社区食堂的搭建 为周围片区的居民以及上班族提供了物美价廉的自助餐体验


 

民主村社区食堂 | 图源:重庆外婆家

 

民主村社区食堂 


近期,更是针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居民, 开展了自主饭堂公益活动(试行) ,符合条件的居民可获得低至3元/餐、8元/餐、10元特别套餐的优惠,主打一个“长在社区里,反哺社区居民”的良心实惠。


 

自主饭堂公益活动(试行)


与社区食堂隔着石砖路相对望的,是已有23年历史的 民主村综合市场


从外立面的各品牌招牌来看,民主村综合市场集华漫酒店、华漫茶楼、296串串香、糕点铺群孃、烤包男孩、曾憨憨羊肉粉、来自马来西亚裔老板开设的林记猪肉铺、菜品实惠的稳当火锅、豆花肥肠鸡等各业态品牌为一体。


 
 

民主村综合市场


综合市场的底层内部空间,是一处分区明确的菜市场,各档口贩售着各类新鲜蔬菜、鱼肉、火锅食材批发等。


但复行数十步,一家名为低音黄瓜的菜场烤肉店豁然出现,充满江湖风味的装潢与周边简单的档口形成反差;无独有偶,还有一家卖菜+咖啡的“复合业态”店铺,让我们不禁叹道“有意思”, 重庆商业这种与当地浑然天成的想象力和自由度,也已到达了next level


 
 

民主村综合市场


民主村的最南边,是名为“半坡聚落”的“市井烟火”区。这里汇聚了原有的老牌美食店铺们,例如杨蹄花、贺家老料土火锅、刘老倌碗碗羊肉、丰都麻辣鸡卤菜、WONTON象抄手、黄小二水煮蛙等。


当然, 民主村不止有餐饮业态 ,便利店、宠物杂货铺、麻将馆、书与香薰、服装买手店、潮流服饰店等等都能在此找到落脚地。


也不只做“原住民”餐饮品牌 ,比如蜜雪冰城、库迪咖啡、烤包男孩等等新入驻品牌,在本土饮食文化的基底上撒下了更契合年轻人的消费调味料,悄然间完成了社区消费和消费环境的品质提升。


 

民主村


避免引入外部主流连锁品牌而同质化 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激活社区商业,唤醒社区消费活力,也正是民主村日均客流达到2万的魅力所在,人人都能在此找到生活的意义。


正如即便是雨天,每家店铺门口都支立起的雨棚下坐满的消费者们的存在——当下的美味与热闹的烟火气,就是生活的意义。


 

民主村



03

立足于小社区的大平衡点


对于城市更新商业而言,最终的目的都是以更好的商业服务市民为导向。


而这一过程中都各有各的难点,或需要面对如何对原居民进行迁移等方案和沟通的困难,或面临对历史保护建筑维护复现以及大拆大改的技术和资金问题。


民主村的改造,也并非如前者般的“大跨步”式,据项目更新设计师余水在央视时政调查中透露, 项目在“拆”部分的比例不超过整体建筑的20%


 

改造前的民主村


那么,对于民主村来说,则是如何在不迁移居民的基础上,兼顾居民需求对老旧社区进行更具规范性质的城市更新商业。


民主村的破题思路是, 寻找到城市更新与居民之间充当的角色,即项目团队为主创者,而居民们为辅创者 ,在这一角色设定下,虚化其他“无关”事项,始终将镜头聚焦在“居民们到底需要什么”。


民主村做了这两点, 一是用动线和空间,塑造了商业的“公共性”


以往民主村与重庆万象城之间有着大约4米高的梯坎和围墙,给居民们带来了诸多通行不便, 从而导致了重庆万象城至重庆西城天街之间的“商圈间断”


同时社区内部动线杂乱,也不具备“公共空间”的打造环境,因而社区和居民们并无一处可以举办活动场地、相互休憩交流的场所, 即便身处同一片区内,也缺少了能够使彼此聚集在一起的公共条件


如今仅通过小范围的“拆”,便建立起来了可辐射更广泛的商业联系。


 

民主村中区俯瞰图 | 图源:新华网


比如放眼于九龙坡区的交通面貌, 重新梳理民主村与周边的路网


将原先与前往重庆万象城带来不便的梯坎改为直接连接民主村的马路,消融“城中村”与城市的边界,链接周边商业,形成商圈纽带,有利于未来的文旅一体化打造。


 
 

改造前后的民主村梯坎 | 图源:大悦文旅


以及 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 。例如拆除中区的老楼,建造成现在社区食堂前的公共广场,与原本为脏水沟的建设渠一起形成了如今的核心空间湿地公园。


 

改造后的民主村公共广场 | 图源:大悦文旅


原先与重庆万象城相望的梯坎附近的建筑,也拆除改为了视野更为开阔的快闪广场,为居民和消费者们提供社交场所,不单单是社区链接城市,也是人与社区、城市之间的融合。


二是 用文化和美学,延续了社区的记忆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民主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居民情感记忆以及归属感的保留。


基于民主村和九龙坡区的厂区文化, 项目更新团队保留了建设厂历史故事,便于“留根与寻根”


例如民主村的Logo标志是工厂形象图案;原先建设厂员工领取工资的楼栋也被保留下来,盖上了“建设记忆”的标签,颇有饮水知源的意味。


 

民主村logo | 图源:重庆设计


民主村也并未因更新的步伐而抹去了居民对社区的熟悉感 。作为老社区,除了危楼之外,民主村内大多数居民楼都未被拆除,仅是对外墙漆做了翻新。


无论是中区被保留下来,并改建为社区会客厅的红砖房,还是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一号信箱”。随着一砖一瓦留存的,都是居民们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


 
 

改造前后的民主村 | 图源:重庆设计


再者,本土饮食文化组团、原有品牌在社区里开出了第二家门店的商业面貌,始终让居民们有陪伴感,同时也见证了社区里美食品牌的成长。


在人文关怀方面也仍有“家属区”的影子 。社区食堂内为居民们免费提供儿童托管场地,并且开设托管小课堂。


此外还不定期开展公益讲座、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读书角的设立,为在此驻足或饮食的消费者提供暂时远离电子设备的消遣机会。


 
 

社区食堂 | 图源:重庆外婆家


从大到关乎整座区域乃至城市的交通路网与商圈串联,小至每户居民的日常消费和生活关照,民主村的商业特色也犹如其名, “以民为主”,这也是令其能够实现别具一格商业活力next level的基石


 

民主村



04

结语


将视野带向社区之外,民主村通过路网的改造,与周边商圈的首尾连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圈新纽带”串联,与周边商业体的错位竞争也呈现出了商业多元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民主村“商圈新纽带”的名片确立, 也促使它具备成为城市记忆点的潜力


民主村的优秀,用更简洁明了的两个词概括, 便是“克制”与“共创”


不超过20%的拆改 、不盲目的 引入连锁品牌的克制反而让它避免了同质化,处处“睹物思人”的建设厂记忆也是听取居民意见的共创结果。


对于社区商业而言,这些手法、品牌看起来都不那么网红,无需刻意迎合数字游民,但却更扎实生长在本地居民需求之上。


 
 

改造后的民主村 | 图源:重庆设计


目前,关于民主村二期的更新也正在稳步推进中,其规划方向将是以打造活力街区为重点,新建产业载体、植入新兴业态等。


未来,或许将与“原汁原味”的一期、以及周边商业体形成一站式、四种消费体验的商圈模式, 而“城市中的一块伤疤”的过往,也next level至城市里的商圈新纽带




出品:Mall先生 | 编辑:Sakura | 图片来源:自摄&官方


— THE END —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