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供热》,看到“最小传热阻”这个概念。墙体一旦定了,热阻就定了。随着地点的改变,该地点对应的该墙体的“最小传热阻”也随即发生改变。“最小传热阻”是不是应该更确切的说,某地区对应的某种非透明维护结构的最小热阻。而现有的定义并未将“地区”这一限定突出。另一思考是:目前,“最小传热阻”的意义只是在于用于校核,而不是设计。如何能利用其作为不同地区、不同墙体的设计?比如给出的墙体如下:一层 水泥砂浆抹面, 一层厚重砂浆粘土砖墙。 如何设计其厚度才能达到 太原、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最小传热热阻”的需求?
墙体一旦定了,热阻就定了。
随着地点的改变,该地点对应的该墙体的“最小传热阻”也随即发生改变。
“最小传热阻”是不是应该更确切的说,某地区对应的某种非透明维护结构的最小热阻。
而现有的定义并未将“地区”这一限定突出。
另一思考是:目前,“最小传热阻”的意义只是在于用于校核,而不是设计。
如何能利用其作为不同地区、不同墙体的设计?
比如给出的墙体如下:一层 水泥砂浆抹面, 一层厚重砂浆粘土砖墙。 如何设计其厚度才能达到 太原、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最小传热热阻”的需求?
可以不可以设计一张表用于常用墙体组合的厚度的查询。
以上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