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激活城市--上海莫干山路50号
bfy-ljb
bfy-ljb Lv.14
2006年10月28日 03:25:37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虚拟,即把一座城市压缩在电脑屏幕上,那么游动的鼠标三角就是激活城市的艺术。 艺术家的名气和作品常常受到人们关注,他们和城市是怎样一种关系,却很少有人议论。实际上,我们发现,艺术家的活动常常激活那些城市的死角,或者被城市发展的潮流遗弃的地方。例如,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史上,被称为母亲河的苏州河沿岸的莫干山路50号,就是已经人们广为熟悉的艺术社区。从而我们发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活动空间,促使城市的时尚地图发生变化。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虚拟,即把一座城市压缩在电脑屏幕上,那么游动的鼠标三角就是激活城市的艺术。

艺术家的名气和作品常常受到人们关注,他们和城市是怎样一种关系,却很少有人议论。实际上,我们发现,艺术家的活动常常激活那些城市的死角,或者被城市发展的潮流遗弃的地方。例如,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史上,被称为母亲河的苏州河沿岸的莫干山路50号,就是已经人们广为熟悉的艺术社区。从而我们发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活动空间,促使城市的时尚地图发生变化。

最近,为参加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办的荷兰建筑家设计组MVRDV展览开幕活动,我从北京赶到上海,活动结束之后,我在上海留下三天会友、逛街、看名地。先是去了半岛花园中的张少俊工作室,张从日本回来从事设计和传媒工作,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东京相识,聊天中,少俊说起他的同学,现在已经是上海著名艺术家的丁乙,开始收集民国家具,这引起我的兴趣。加上刚刚成立了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陈旭东,他们都在莫干山路50号,虽然,上海酷热到38度的高温,我还是决定立刻前往。

实际上莫干山路50号离半岛花园没多远,但不太好找,如果不是现在成了艺术社区,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光顾这里。在上海地图上看,弯弯的苏州河道几经蜿蜒优雅地向东入大海,但是河畔周围那些老工业区却显得非常陈旧。

我叫了出租,在50号停下,看到有一条路纵深进去,可两边都是改造建筑的施工情景,看来要把这个社区改造的漂亮一些。入口左侧有一个镶着各个画廊和工作室牌子的公共标识架,显眼的牌子是“上海春明粗纺厂·莫干山路50号”,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牌子上有地图和简介,但名称是“春明艺术产业园简介”,而在时尚媒体界却是说“莫干山路50号”。

中英文简介是这样写着:“上海春明粗纺厂位于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35.45亩,厂内拥有20世纪30-90年代的各类工业建筑,他的前身是青岛华新纱厂,创建于1917年。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徽商周志俊先生决定迁场内地(重庆),后因交通堵塞,临时决定改迁上海,同年12月以股本250万元,用英商注册,在莫干山路50号开设“英商信和纱厂”。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接管该厂。1943年3月,周先生通过史镜清(其夫人为日籍)的关系用巨款将“信和纱厂”从日本人手里赎回,认为华商经营。1951年1月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1961年经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批准更名为“上海信和棉纺织厂”。1966年1月变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奖项。1994年8月变更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并于1999年率底停产,转制。2002年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

看了这一段介绍,好像这是工业区遗址参观点,其实完全不对,莫干山路50号的知名度并不是因为它有着这样一段沉淀的历史,然而接下来的一大串牌子才是莫干山路50号有名的原因。当然这36块牌子不是这个艺术社区的全部,但已经可以看出其知名度。这些中国艺术界的品牌,说明艺术活跃在今日中国的程度。

虽然“薛松工作室”的牌子挂在中间,但却是最早在莫干山路50号建立工作室的艺术家,那是2000年。著名艺术家“丁乙工作室”的牌子不太显眼,但却是50号的原老,因为1999年丁乙就在苏州河畔的西苏州路1131号,租下仓库变成工作室,那是中国艺术家首先打出“艺术家仓库”这块牌子。2002年丁乙到离他很近的莫干山路50号和薛松合流,以后“比翼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和“东廊艺术”画廊纷纷进入,结果这里成了有11个国家,和7、80个艺术家在这里创意的聚集地。

走进去,有一个巨大的横向牌子出现在眼前,上边画着无数像甲壳虫一样的玩具小汽车,正在碰来碰去,牌子上写着“派对—苏州河”,这才是“莫干山路50号”的开始。

“莫干山路50号”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地有画廊、设计公司、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迁入,从而形成了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着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海内外的媒体纷纷争相报道,使得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仓库声名远洋,应该说,如今我们了解上海现代艺术的情况,大都和莫干山路50号有关。然而,由于艺术家的聚众活动,有意无意使这个被完全遗忘的地区成为上海艺术的主流。

这个艺术社区还在成长,半年前进来了青年建筑师陈旭东的“德默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现在又多了一个“赵国文建筑工作室”。到这里来的建筑师是诚心和艺术家混的人,他们有意躲开建筑师近亲的环境,希望艺术能够给自己带来创造的刺激。说立杆就见影,画家丁乙请进入不久的陈旭东,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把上海凹凸库家具”,即设计一个展览家具的空间,这是陈旭东设计事务所成立以来,第一个为社会的设计。

正在冉冉上升的平面设计师吉吉,也在这里,当然还有数码、影像、影视等工作室在此,牌子上还有一个引人瞩目的机构“英领馆文化处工作室”,这些都已经说明“莫干山路50号”确实有魅力,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由于艺术激活了城市的死角。

现在这块园区有四万余平方的空间调整出来出租,但是已经从原来一天一平米四角人民币,涨到一块多。聪明的出租方时常看着市场的变化,因此和艺术家的契约时间只控制在一年之内,以便随时可以提价。可以想见,正在进行改造的莫干山路50号,改造之后还会涨价。艺术家的工作和理念提高了这个场所的价值和知名度,虽然出租方是想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文化艺术社区,扩大规模,但是这种扩大又反过来威胁着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因为价格问题会使艺术家们搬迁,就像北京的798一样。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