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性污泥法设计负荷、B/C和处理效果的讨论
难得有空
2006年10月17日 16:09:59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本人在研究某氧化沟的处理效果,现遇到若干问题,希望能得到大家指导。氧化沟基本情况如下:1、某氧化沟工艺,设计水量15000吨/天2、设计进水水质COD1000mg/L,BOD300 mg/L3、设计出水COD100mg/L,BOD30 mg/L4、设计污泥浓度X=4g/L, 污泥负荷Ls=0.078 kgBOD/(kgMLSS·d)5、不存在脱氮除磷问题,只考虑COD去除。根据污泥负荷计算得到:氧化沟体积13000m3, 停留时间21小时。

本人在研究某氧化沟的处理效果,现遇到若干问题,希望能得到大家指导。

氧化沟基本情况如下:
1、某氧化沟工艺,设计水量15000吨/天
2、设计进水水质COD1000mg/L,BOD300 mg/L
3、设计出水COD100mg/L,BOD30 mg/L
4、设计污泥浓度X=4g/L, 污泥负荷Ls=0.078 kgBOD/(kgMLSS·d)
5、不存在脱氮除磷问题,只考虑COD去除。

根据污泥负荷计算得到:氧化沟体积13000m3, 停留时间21小时。

在实际运行中,生化性能得到改善,COD仍为1000,BOD增加到400,污泥浓度如仍为4g/L,氧化沟系统的污泥负荷提高到0.107 kgBOD/(kgMLSS·d),此数据已超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推荐的污泥负荷0.03~0.08kgBOD/(kgMLSS·d)。出水效果一直不理想,COD在150-200之间。


如提高污浓度到5g/L(污泥浓度高会影响溶解氧传递,国内好氧活性污泥很少有超过5g/L),氧化沟系统的污泥负荷仍高达0.085 kgBOD/(kgMLSS·d),通过该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问题:1、按照污泥负荷进行氧化沟上述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设计应如何改进?
问题:2、设计规范上推荐的都是按BOD进行设计的,而现实应用中往往是按照COD进行控制的。在进行设计时,往往没有原水可以进行实验,当设计的b/C和实际B/C不一样时(就像本例一样,大家如何解决)?
问题:3、从上例可以看到生化性提高的情况下,负荷高了,处理效果差了。如原设计合理,生化比仍为0.3,那么原设计不可生化的部分是如何去除的呢?
问题:4、本例中,在同样池容情况下,生化性改善有可能导致出水不达标,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难得有空
2006年10月17日 16:11:44
2楼
上面问题大家有一点,二点的看法都行,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指导!

回复
sunnaxyz
2006年10月17日 16:21:48
3楼
问题4的说法是片面的
回复
happyxinshu
2006年10月18日 09:29:21
4楼
楼上老弟,我有话说。
1、BOD、COD只是对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衡量方法,活性污泥法是生物法,对COD是没有太多去处作用的,只对BOD有作用。COD1000,BOD300说明该水质的可生化性不强,不宜用生物法处理。
2、实际中进水BOD400,说明有可生化性有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曝气量或者延长泥龄来提高BOD的去除率,但是这些对COD不一定有作用!COD中包含许多难以生物降解的部分!用活性污泥法COD的去除率要低于BOD的(你的例子中COD去除率还是不错的)。
3、建议增加水解酸化池,第一能调节水量。第二能增加可生化性。
4、由于活性污泥法是生物法,以BOD作为设计参数最直接。虽然有将COD作为设计参数的趋势,那也是在BOD与COD的比值在较高,且中低浓度的的市政污水才有效。(COD 至少500以下,可能还低)
回复
molv
2006年10月18日 09:41:59
5楼
“设计进水水质COD1000mg/L,BOD300 mg/L ”应该是工业废水吧。

我个人认为,处理工业废水还是传统一点好,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千万别自讨苦吃
回复
z_d_p@co163
2006年10月18日 10:29:49
6楼
楼主可能忽略了一点,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有较大的差别,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多从城镇污水的角度解释问题。
关于负荷的选取问题,有个原则楼主忽略了——进水浓度低,取低负荷;进水浓度高,取高负荷。
另外,既然这种工业废水浓度早已超过了《规范》的原意,又何必拘于《规范》呢?

对于工业废水,生化反应速率的问题要充分重视——如果是葡萄糖,反应速度很快,所需反应时间也很短……,这些问题,与水质组份特性相关,这也是B/C的片面性——《规范》不见得适用。

有些行业的工业废水处理已有可遵循的“标准”或“规范”供选择,不妨找找看。

感觉上,这么大的水量,全部采用生物膜法有些不太合适——投资太大了。
回复
难得有空
2006年10月18日 10:34:52
7楼
感谢4楼和和5楼的回复!

需要补充说明几点:
1、该废水为造纸废水,原水在1800左右,原水经过沉淀后约1200进入到水解池,水解池出水COD约1000进入到氧化沟。

2、如通过增加泥龄的方法来提高处理效率,其实质就是提高氧化沟的污泥浓度,在本例中已提到目前污泥浓度是4g/L,如提高到5G/l,计算得到系统的污泥负荷仍然比常规要高。再提高污泥浓度对DO传递也会有影响。

3、目前国家出水控制往往以COD为指标,而用活性污泥法却以BOD作为设计依据,在类似工业废水设计时(COD)较高,各位同仁如何解决?
回复
难得有空
2006年10月18日 10:39:35
8楼


本案中采用的是carrousel 氧化沟工艺,目前原水为COD 1800左右,出水为COD 150左右。排放标准为COD<100

回复
water-lee
2006年10月18日 16:28:24
9楼
楼主有没有测过出水的BOD浓度?如果出水BOD已经很低的话说明生化降阶是比较充分的,这时纯粹靠生化降阶很难再进一步降低COD浓度了,这时可以考虑增加后混凝工艺进一步去除COD。
回复
sunnaxyz
2006年10月19日 14:40:53
10楼
楼上说的有道理
回复
chen-gyc
2006年10月26日 22:10:48
11楼


特别同意第3个建议,加水解酸化可以有效提高可生化性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