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43楼
嗯?没看明白,不是已经将柱的计算弯矩放大了么
回复
44楼
学习了!原来柱子最危险。
回复
46楼
那么这样子理论上是可以讲通,剩下的问题就是实际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是否会像模型计算的那样。
我觉得前几楼版主的观点也有道理,设计人员必须清楚概念,实际梁的承载能力因为楼板的存在而偏大,那么就要在梁柱节点构造上采取措施减小这种影响。光靠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去做设计也不一定妥当,这也是规范中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arthur3527 于 2012-2-23 12:11 编辑 ]
回复
47楼
学习了!!
[url=http://www.tstmr.com/display.asp?UserID=11954&boaID=2]同是土木人论坛,结构人的家![/URL]
回复
48楼
既然柱的作用那么大 没设置有柱子的砌体结构岂不是根本不应该存在吗?
回复
49楼
感谢楼主,学习了
回复
50楼
学习一下
回复
51楼
刚度和受弯承载力是两码事。
回复
52楼
高人啊,实践的设计告诉你,做设计一定要小心。看得出来中国结构设计落后于国外。至少比日本落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