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梁弱柱”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lcom
lcom Lv.5
2012年02月21日 11:38:08
只看楼主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免费打赏
夏宁
2012年02月22日 19:12:32
32楼
加强概念设计,从构造上增加抗震性能。
回复
chilinlm
2012年02月22日 19:41:08
33楼
理解不来你这个,我觉得是因为那时候抗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吧,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
回复
zuoxiao100
2012年02月22日 20:05:59
34楼
怎么知道软件是怎么算的?
回复
fs_1937
2012年02月22日 20:24:19
35楼
我只说 多看教材 规范 软件用户使用册
回复
xafjndx
2012年02月22日 20:46:37
36楼
学习长知识了。
回复
lcom
2012年02月22日 20:57:51
37楼
你的看法是绝大数人的看法,思路清晰。我们的焦点是调整前是否平衡,我的观点是∑Mc<∑Mb或∑Mc>∑Mb,这种不平衡就是在CQC法或SRSS法后出现的。

[ 本帖最后由 lcom 于 2012-2-22 20:59 编辑 ]
回复
wjian1985
2012年02月22日 22:08:04
38楼
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具体结果还是需要人为操作的,不能只看软件计算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离开软件基本是不能实现的!
回复
小红星星
2012年02月22日 22:39:08
39楼
学习了,正好今天和单位的同事说到强柱弱梁的问题
回复
万层大厦
2012年02月23日 08:27:55
41楼
最根本的问题有二
一:柱子的截面够大了吗?柱子核心区加强了吗?
二:梁端真的用得了那么多支座钢筋吗?

只看所谓的计算结果,结果如何?

需要设计人员概念调整啊~
回复
莫问苍生化云天
2012年02月23日 09:33:07
42楼
上述问题是不是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讨论一下软件里那个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的默认值是否可靠,因在梁、柱相交处本应按铰接处理的地方,由于楼板对梁提供了一定的(实际上应该很多)刚度,造成了所谓的“强梁弱柱”啊?在下拙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