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钢筋构造与助解(一)
lljjunly
lljjunly Lv.2
2012年02月13日 10:34:40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平法看图要点之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看图原则:先校对平面,后校对构件;根据构件类型,分类逐一细看;先看各构件,再看节点与连接。 1.看结构设计说明中的有关内容。明确底部加强区在剪力墙施工图中的部位及高度范围; 2.检查各构件的平面布置与定位尺寸。根据相应的建筑平面图墙柱及洞口布置,查对剪力墙各构件的平面布置与定位尺寸是否正确。特别应注意变截面处上下截面与轴线的梁轴线的关系; 3.从图中(截面注写方式)及表中(列表注写方式)检查剪力墙身、剪力墙柱、剪力墙梁的编号、起止标高、截面尺寸、配筋、箍筋。当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时,应将表和结构平面图对应起来一起看;

平法看图要点之剪力墙平法施工图
看图原则:先校对平面,后校对构件;根据构件类型,分类逐一细看;先看各构件,再看节点与连接。
1.看结构设计说明中的有关内容。明确底部加强区在剪力墙施工图中的部位及高度范围;
2.检查各构件的平面布置与定位尺寸。根据相应的建筑平面图墙柱及洞口布置,查对剪力墙各构件的平面布置与定位尺寸是否正确。特别应注意变截面处上下截面与轴线的梁轴线的关系;
3.从图中(截面注写方式)及表中(列表注写方式)检查剪力墙身、剪力墙柱、剪力墙梁的编号、起止标高、截面尺寸、配筋、箍筋。当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时,应将表和结构平面图对应起来一起看;
4.剪力墙柱的构造详图和剪力墙身水平、竖直分布筋构造详图,结合平面图中剪力墙柱的配筋,搞清从基础到屋顶整根柱或整片墙的截面尺寸和配筋构造;
5.剪力墙梁的构造详图,结合平面图中剪力墙梁的配筋,全面理解梁的纵向钢筋、纵向钢筋锚固、箍筋设置要求、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的设置要求等;
6.其余构件与剪力墙的连接,剪力墙与填充墙的拉接;
7.全面理解剪力墙的配筋图,读者可以自己动手画出整片剪力墙各构件的配筋立面图。
抗震柱KZ的箍筋还是外箍加拉筋好
一位呢称为涵秋1234的网友不久前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发帖说:03G101-1中讲到柱复合箍筋时,有一点让人很疑惑的地方,就是柱的复合箍筋里面套的小箍筋可以用拉钩代替,大家可以仔细看03101-1的46页注2的这句话,如果那样,能够省下一些制作箍筋的钢筋,尽管是笔误,但是估计没人敢那样做,我把那句话挑出来问过技术负责人、监理总监、设计院设计师,大都认为是笔误,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没人敢表态,这也印证了对03G101的评价,作为参考可以,依据只能选取有用的。
一丁老师指出,03G101-1关于柱复合箍的这个要求提得非常好,不是笔误,而是一项有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做坚强依托的切实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大箍套小箍,(03G101-1)主要是对梁箍筋的设计要求;对抗震框架柱子的井字复合箍,(03G101-1)则推崇外箍加拉筋的抗震构造。
在柱子当中,外箍加拉筋,对框架柱的横向配筋约束功能优于大箍套小箍的方案,因为大箍套小箍方案中的小箍对大箍是不产生约束的,因而大箍的无支长度未得到减少,当柱受到大量级的轴向载荷作用后,大箍的侧向变形迅即发育,接踵而至的就是由大箍负责围圈的那些个纵向钢筋因为被围乏力而迅即出现侧向变形的趋势,从而造成柱承载能力的骤然下降,直至失效。外箍加拉筋的情况就不一样,拉筋紧靠竖筋拉住外箍,使外箍的无支长度明显减少,外箍所围的每一根纵向钢筋均受到充分的横向约束,在大量级的轴向载荷作用时,由于混凝土受到足够的横向约束而不易破坏,这就是二者破坏机理的区别。
当然,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框架柱来说,这种过程只会在试验室看到,更会在像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大地震作用下才会发生,如果我们所设计/施工/监理的结构物,在全寿命期没有遭遇到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大地震,那么不用说箍筋怎么怎么做,就是纵向钢筋稍微打点这样那样的折扣,也未必就会发生问题,即便是1个C50的1000×1000×1000mm的混凝土块,也要在4~50,000kN轴向压力作用才可能被压碎。
我在这里给朋友们讲清楚二点,第一抗震设防对抵御地震破坏的作用是不言而谕的,在真实地震作用下,设防与不设防,后果截然不同;第二,抗震框架柱子井字复合箍采用“外箍加拉筋”(紧靠纵向钢筋,拉住外箍,将外箍、拉筋和柱纵向钢筋3者用同一组加长绑丝紧密地绑扎在一起)的构造形式,因为拉筋拉住外箍减少了外箍的无支长度,限制了外箍的横向变形从而约束了柱的各纵向钢筋的侧向变形,提高了框架柱的抗破坏能力,因此比“大箍套小箍”要好的多得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基础、楼板等抗震规定(摘编)
基础的抗震规定
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2.1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砌体房屋。
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不超过 8 层且高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础荷载与 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注:软弱粘性土层指 7 度、8 度和 9 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 80、100 和 120kPa 的土层。
6.1.11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1.一级框架和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2.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3.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4.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5.桩基承台之间。
板的抗震作用和要求
5.2.6 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按下列原则分配:
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2.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3.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的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4.计入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可按本规范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
6.1.7采用装配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宜小于50mm。
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 1.1 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第 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
6.2.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楼板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1 的规定。
E.1.1.框支层应采用现浇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E.1.4.框支层楼板的边缘和较大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其宽度不宜小于板厚的2倍,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楼板的钢筋应锚固在边梁内。
7.5.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 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 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2.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规定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7.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7.5 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3.7.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四级抗震框架与非抗震框架的区别
四级抗震时,因为laE=la,所以不少人误认为四级抗震与不抗震没有分别,四级抗震就与非抗震一样的构造,我们指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图集,有图集的朋友,请把图集翻到36页,在36页提出一~四级抗震设防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位置:
底层底部≥h1/3以后,方可连接,楼层下部是≥hn/6、≥hc、≥500mm以后,方可连接;
大家再把图集翻到42页,我们看非抗震设防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位置:
底层底部即可绑扎连接,≥500mm可机械连接或焊接;
从36页和42页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四级抗震与不抗震的柱在纵向钢筋可连接区域上的不同要求。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KZ的箍筋,请把图集翻到40页,我们先一起看四级抗震要求:
底层下部≥h1/3加密,底层上部和楼层上下各方hn/6、≥hc、≥500mm必须加密;纵向钢筋搭接连接区域也必须加密。
大家再把图集翻到45页,我们一起来看非抗震要求:
仅仅在纵向钢筋绑扎搭接连接区域对箍筋进行加密。
这是四级抗震与非抗震KZ箍筋的不同要求。
我们再看KL的顶部的纵向钢筋,54页下面的KL图是三、四级抗震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要求顶部的纵向角筋需设置“通常钢筋”
57页:非抗震框架,顶部不须设置通常角筋。
因此54页角筋的连接有laE要求,而57页角筋的连接只有150mm的要求,没有laE的要求。
这是上部角筋的区别。
再看KL的底部纵向钢筋,一起看54页下面那张图,我们可以看到:
底部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应≥laE,且应≥0.5hc+5d;
我们再来看57页的图,可以看到:
①底部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la,无需满足≥0.5hc+5d的要求。
②允许底部钢筋在支座外近支座ln/3范围内搭接连接。
57页有3行图,第一行和第三行各画了3柱两梁组成的非抗震框架,中间的右边是一个“支座、节点范围之外的下部钢筋搭接”,在这个小图中,柱子的左边,明示了:在距离支座≤ln/3进行ll搭接连接的做法。
这是梁下部纵向钢筋的四级抗震与非抗震的不同要求。
最后,我们再来看梁的箍筋构造,我们一起来看63页的图,可以看到:
在梁端≥1.5hb、≥500mm的区域加密,纵向钢筋搭接连接区域也必须加密。
我们一起来看64页的图,可以看到:
梁端箍筋无需加密,仅仅在纵向钢筋搭接连接区域加密。
这是梁箍筋的不同要求
本文由 水分测定仪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_ X射线荧光光谱仪_ 福禄克热像仪_ Brookfield粘度计_ 三丰千分尺整理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