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生于北京,长于北京。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亚利桑那大学与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马岩松,生于北京,长于北京。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亚利桑那大学与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楼
“我和建筑结缘其实很晚。一开始我连建筑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上高中时我对拍电影很感兴趣,于是到了高三就兴冲冲地跑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广告系。那是一个提前招生的考试,有专业考试。我第一轮美术考试的成绩就没有达到要求。我有一点沮丧,但这时有一位招生老师走到我的面前,拍拍我,对我说:“我看过你的作品了,你应该去学建筑。”从那一刻起,我才开始注意到自己应该干什么。
回复
3楼
“浮游之岛”
回复
4楼
一口流利的京腔,谈话之中却不夹杂半句英语。记者采访:
Q:喜欢中国的哪个时代?哪个历史人物?
A:明朝。郑和。
Q:你最害怕什么?在最困难的时候,谁能带给你勇气?
A:最怕亲人出事。家人。
Q:请形容一下你现在所生活的城市。
A:我现在还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跑,家应该还是北京。北京是一个让人对时间敏感的城市,这可能跟我在北京出生和长大有关。在这里的生活可慢可快,几代人的变迁有城市见证。
Q:有过几次爱情?
A:应该是两次。
Q:你心目中的远方是哪里?
A:5000年前。
Q:你目前最缺少和最需要的是什么?
A:更大的发言权,和掌握实现的能力。
Q:如何评价你的上一代人(60年代)和下一代人(80年代)?为什么?
A:上一代永远是可敬的开拓者,下一代永远是可爱的接班人。
Q: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自我教育的过程?
A:12岁以后基本上都是自我教育,谁的话也不听了。
回复
5楼
是什么在激励你的创作?
好奇心,野心和虚荣心
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哪儿?
观察,灵感, 师友
你的个人经验对于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全部依赖个人经验
你的哲学是什么?
很多,或者说还没有。
你怎样看待建筑设计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建筑设计这个概念在我的作品里根本就不存在。无论作品规模的大小,他都是关于城市的讨论,这里包括具体的文脉,像时间,地点,也包括抽象的社会因素,像观念,情感,欲望,信仰,伦理……建筑设计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可悲的是,这样无意识的建筑每天正在我们的城市里发生着。
我认为建筑师是除救死扶伤的医生之外,最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之一,现在的情况时,这些“城市医生”没有给病人他们需要的药,而是给病人他们爱吃的药,这是变相的杀人。还有很多建筑师宽容地把自己比作妓女,我认为那是对妓女的侮辱。
回复
6楼
......
回复
7楼
......
回复
8楼
你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是什么时刻?
清晨一个人在工作室的时候
你最近在听什么音乐?
什么也没听
最近在看什么书?
Boundaries by MAYA LIN
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你长大了以后想做什么?
画家
你最推崇的建筑和建筑设计师是?
Le Corbusier, Mies van der Rohe , Frank Gehry, Zaha Hadid, Kazuyo Sejima 和他们的作品。
描述一下自己风格,就像一个熟悉你的老朋友那样?
独立,不羁。
回复
9楼
MAD就是Ma Design。Ma是他的姓的拼音,D则是Design(设计)。里面没有想告诉别人他很疯狂的意思。
有些时候,无论是批评我的和支持我的,其实都没有说到核心,切中要害。他们说的都已经是跟我的建筑无关的了。我设计的中心理念,建筑跟城市跟人的关系,往往在这些讨论里没占多少。
回复
10楼
“我的专业课是学得不错的,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当时还是学习部长。不过毕业那年我有5门功课不合格,其中包括高数和政治。”1975年生的马岩松,笑着说他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不算是好学生。”
“当时我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经常待在图书馆里,看国外的建筑杂志,觉得比上课有趣多了。可这并不是说我对建工学院,或许是大学生活有什么不满意。对两者而言,我的感觉都是不错的。学校是轻松的,生活是有趣的。”
“回想起来,好像我从小就是这样,就干自己喜欢的事。小时候喜欢画画。我爸爸妈妈就送我去学画画,可是老师总是让我一笔一笔地照着他们的来画。我觉得没劲,就不学了。我买了书自己看,也发现了做同一件事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譬如说画马,可以是油画,可以是其他方法。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考试的时候,我每次都能超强发挥,所以才过得了高考一关。”马岩松一直轻松的笑着,不过我想,在那个年代,这样走过来,也可算是另类了
回复
11楼
“说我的设计太超前,不如说其他建筑设计太迟钝。设计范畴里面的其他领域,譬如平面设计,都不知走多远了,可是现在很多大楼还停留在现代主义居住机器的时代,缺乏反思。除了追求更大的容积比之外,没有其他索求。我的设计带有很强的探讨的意思,每一个设计都是有它内在的理由的。”马岩松很认真地说。“我参加过很多比赛,也得过好些奖。可得奖了,不一定就真会把我的设计盖起来。这里面牵涉很多问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盖?答案是肯定,绝对能盖。”
这两三年里面,我们工作室做了60多个设计。公众知道的就那么几个。我觉得不应该说我喜好炒作,应该说我炒作不力。”“我不反对规则,可是规则也要有让人透一口气的空间。”马岩松说着说着,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笑了起来说:“这种想法,因为我是做设计师的,所以变成了好事。”的确是这样,不羁的马岩松如果不是设计师,肯定就是一个很让人头痛的人。是选对了方向成就了他,作为一个设计师,不羁的破格的思想,肯定是好事。对于马岩松的种种评价,谁都别急,过两年,是龙是虫,就都会清楚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