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jx034
jx034 Lv.9
2006年07月24日 17:07:53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随书光盘~~

随书光盘~~

1153732024878.jpg

免费打赏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15:42
2楼
他,是一个成长在东方的西方人,一个设计属于未来的现代人,一个心如男人般野心的女人。这就是她,扎哈.哈迪德

她,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在此之后,这里又是世界石油的供应地,从他们的国旗上可以看出,红色,白色,黑色和绿色分别代表了勇猛,宏大,富有和土地,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并随后在AA执教。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AA建筑学院是一所思想先进、开放的场所,他以严谨而自由的教学思想延续着他的活力,扎哈·哈迪得在这里接受到了他原来根本没有机会接受的新的知识,50年代的巴格达压抑的氛围在到达AA之后彻底的解放了。当这位东方人所特有的感性在遭遇到西方理性时,一切都开始着碰撞。这种碰撞所将产生的结果有四种:一,原有的感性抵挡住了新加入理性的侵占;二,新生的理性彻底征服沉淀在脑中的感性;三,感性和理性在碰撞过程中完整,完美交融,结合,为一种新式的中庸;四,理性在感性的大地上生硬附着,产生的结果即为矛盾。而哈迪德的建筑艺术就表现为第四种情况,即矛盾的综合体。这种艺术来自于思想根源中的矛盾,不确定和泛想主义,而她的艺术就是这种思想根源的集中附载体。因此,她的作品正是体现出了她思想的双面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思想本来就是一种罕物,她才能从众多设计师中脱颖而出。

思想导致一切,正因为她思想上的双面性,才能导致他建筑作品中运用形式的矛盾。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今天,一切建筑在一般层次上需要满足的需求有两点:一,实用性;二,外在形式的美观。解构主义也不能例外,哈迪德在满足实用条件的基础上,发挥她个人巨大的才华,以求建造出她心中最美丽的建筑。在他思想根源的驱动下,她选择了两个最矛盾的几何体来作为她表达形式的武器,这就是三角和曲线。

三角,它在几何学中代表着一种最稳定的图形,同时,它给人以尖锐,不可靠近的心理感受,而曲线,则是在流动,易变的图形,给人一种平缓,亲和的心理感受。三角和曲线在很多层面上暗示着她的人生经历,两种文化在她身上冲刷过的痕迹。维特拉消防站的三角直入天际,U-LOFT厅的曲线舒畅人心,两种特点给大家的是两份喜悦,她相信,没有什么比他的建筑更为称奇的了。

密斯说过:“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予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又是以生产力为体现,当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完全征服了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后,建筑必然受到影响,才会出现符合当时状况的现代主义的萌芽,并最终在20世纪前中期的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出现了近100年的现代主义也开始被更多的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所覆盖,世界建筑的趋同必将再次走向风格多样化,而作为解构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哈迪德则将继续着她对解构主义的诠释。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流派,,以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为理论开始,分别产生了以盖里、屈米哈迪德等几人为代表的进行着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从而创作出富有意味的建筑。解构主义在不完整的定义中曾经提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固有形式的反对和颠覆,表现为将一个整体(一般只现代主义的方体建筑)通过剖切、炸开再重组的方式来构造出一种新颖而又不失实用的空间,同时有在形式上满足他们的心理。这种直指心灵是通过作者对自己审美的极度暴露而产生的和观者的共鸣。解构主义的这种反对现代主义,只是他的一个点而已,真正的解构主义是在哲学上的提取,即:反对故有的一切,才是发展的开端。面对“故有”这个时间的词汇,一个相对中的词汇,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概念的。而当今的建筑形式是一种杂乱的、百家争鸣却毫无中心性可言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以反对故有为生存之发的解构主义,对无中心的反对是什么?答案只有是去反对整个时代。因为时代决定人的意识,反对人当前的意识,就是反对故有,从而引导前行。哈迪德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把她的建筑有意识的转向了一种未知、迷惑、空虚、诱惑的境界,以其来反对现在建筑的缺乏生命力、想象力、人情味,同时反映当今社会人们心灵中空虚、迷惑又易受诱惑的特点。可以看出,哈迪德想要铸造的是一种未来的精神建筑,未必健康,但是实际;未必实用,但是发人反醒。

正因为如此,哈迪德所建造的建筑是如此的非同一般,如同梦境中的未来世界,或是百年之后的外星基地。一个现代人就这样以自己敏锐的眼光洞察着自己眼前的世界,然后通过她的改造,完成她心中的世界。这是一种战胜感,一种征服感,如同她血液中的伊斯兰的锐气。无论何时、何地,求胜欲不减反增。一个男人般的野心表露无疑。

当她的建筑被表现出来的时候,有两种完全矛盾的处理方式出现在她的表现图上,那就是秩序和破坏。当一个建筑正以最秩序,最稳定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而她的另一个作品则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差距,它以一种最破坏,最动荡的感觉出现在你的面前,甚至在一个建筑物中,两边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使你无法相信这来自于一人之手笔。这样的做法,正是她的精神根源和直觉告知她的。他不相信和谐,融合,她说:“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一个没有环境因素存在的建筑只能是一个未来建筑,他不能寻求一个和谐,只有保证自身的和谐,再用时间来使建筑象它和谐。这就是她作品和谐与破坏的出发点。她只需要一个满足她精神需求的建筑,无论是形式的和谐还是破坏,也无论和周围融合与否。

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灯光为她的建筑渲染出她要的时代,场景,使人能快速的进入她铸造的未来中,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感觉和心理也出现在她的不同设计之中,红色,紫色代表着一种热情,性感,如同他心理中因为成功了而感觉的无尚的优越,而蓝色绿色则代表了那种阴森和恐惧,如同她在夜半因为孤独而产生的恐怖和惆怅。她是为女人,可能获得了其他女人永远无法得到的让人尊敬和荣誉,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种失落。台湾大师李敖说过:“女人在获得自己所拥有的同时,得到的只是欲望的急速膨胀,而不是一种满足。”

哈迪德正是这样,她所牺牲的似乎也不少,她失去了她的青春,失去了男人的关爱,她只能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以抑制失落情绪的发作,这是条难以回头的道路,她的性格也不允许她回头,好胜之心是她最大的砝码,也是她最大

的心魔,男人般的野心在这位女性身上落根,却不能抛弃。她是伊斯兰女性中的骄傲,但是也是伊斯兰女性的悲哀。她是西方文明的引导者,也是一个文明下的失落者。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灵魂,再次造就了她精神的矛盾性,空想是他的止痛药,也是她的毒品,她选择了她,所以她的作品跟随着她,表现着她。因此,人们对她的设计的直觉是尖锐,是诱惑,是失落~~~~~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18:18
3楼
http://www.zaha-hadid.com/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20:37
4楼
解构的鸣响——扎哈·哈迪德

[建筑时报]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的巴格达的扎哈·哈迪德,1977年自伦敦AA建筑学院毕业之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和埃利亚·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并在那里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在设计实践的同时,哈迪德还从事学术性研究工作,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访问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硕士研究生和开办专业讲座。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教席。
  教学、研究加设计等综合性的实践,都使得哈迪德能够以明快的思维和犀利的词语表达她的设计观念。
  对世界来讲,扎哈·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是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哈迪德还是陌生的。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圆润双砾”),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走向我们。她设计的那些近乎爆炸碎片的大小建筑,暴风骤雨般扫过城市,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解构主义的实践者
  现在的哈迪德,已经被称为解构主义大师。这主要是源于她并不把建筑作品当作传统建筑学习惯所称的结构型建筑,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切入建筑,借助冲破既定的和传统的分析思路和观念对建筑及其形态进行研究。她认为:
  “空间集成束实现了自然景观的某些显著特征,独具开创性意义:建筑物本身的形状并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它几近于殚精竭虑地将自己融会到周围的自然景物当中。它从错综复杂中逐渐出于地表,让参观者根据自己的立足点考虑建筑物始于何处,又终于何方。”
  哈迪德的设计也的确反映出一定的叛逆思想和突破性方法,恰恰在“唯一、不同、原创性”设计风格追求和与设计目标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的体现。
  位于Leipzig的宝马公司工厂。厂区长达800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透明度。那不勒斯高速火车站的新方案,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它的平面形状如同悬浮的流水,设计别具一格,又仿佛一座连接城市的轨道上的桥梁,造型如同流动于铁轨之上的一道液体。而火车站旁边的两块大公园绿带也较好地衬托了这个工业化建筑物的流动感,这种建筑的造型和环境的营造无疑是使得人工物向自然田园转化的一种尝试。
  哈迪德的成名作德国维特拉消防站(1993年建成)。在此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风格名噪一时,而这些绘画式的作品被认为只是纯粹性的艺术化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很小。显然这个方案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每一个面墙都不垂直,且墙面都呈锐角相交,且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所倾斜,以常人的视角去观察,主体部分都有塌垮的趋向。而且屋顶的外檐平台向内倾倒,人们所惯见的平衡概念被打破了。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性,建筑物整体的效果反倒轻洁、飘忽了,但建筑物各组成结构的材料具有的坚固和稳定等特性并没有被故意抹杀。哈迪德透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了这一理想效果。对此,哈迪德认为:“因为绘画具有很大跳跃性,致使人们容易产生误解。人们总想孤立地看待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总认为跳跃性太强容易导致结构混乱。但问题是建筑师如何及时地处理这种混乱,造就一种凝固的时刻……”
  另外一个是德国莱茵河畔维尔城的“LFone亭”(建成于1999年),是哈迪德接受维尔城的邀请而设计的。这是一座区域性园艺展示会中的楼阁式景观建筑,基址位于该市一处被废弃的采石场。整体建筑的规模较小,建筑物内部的框架结构颇似史前时代巨石构筑物,简陋而又粗犷,延续着地方材料的真实性和文脉。在其通透的内部,多来源的光与纷繁支离的影交相辉映,具有非常强的戏剧效果。
  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总站及停车场(2001年竣工)的设计中,哈迪德运用了“流动”、“场和线”等手法。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斯特拉斯堡希望积极地发展新的有轨电车系统。哈迪德受邀参与了贯穿城市南北的有轨电车B线的总站和一个位于线路北部的停车场的设计工作,这个站场可容纳700个车位。总体方面利用了“行驶-场”的规划思想,使得全部交通体系形成为一个可以不断相互转换的整体空间:具有自己的轨道和流线的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以及行人,形成了运动模式的运输场,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成为一系列的空间及物质的切换。
多方位出击的设计家
  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例如:为伦敦Bitar所作的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为格洛宁视频艺术展设计的展览馆,也有British Pavilion,伦敦的Holloway Road Bridge Link,Thames Water Habitable Bridge等景观园林,为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设计的乌托邦展览等建筑和城市设计以外的领域。哈迪德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的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关注、探讨并且参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是哈迪德的工作方向之一,比如在伦敦、汉堡、马德里、波尔多和科隆等城市。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哈迪德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而非双向式的吸收与融合,因为有着一系列更多、更新、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一直影响着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哈迪德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些高度紧张的空间处理的鲜明风格和数十项实施于世界各地的建筑工程,哈迪德才被戴上了解构主义大师的光环的。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的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这些现象,都不能不引人深思,哈迪德在建筑设计领域里取得的数度辉煌:香港的山顶俱乐部;在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奖的伦敦伊顿广场公寓;柏林的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卡迪夫湾歌剧院(1994年)以及广州市歌剧院的设计方案等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属于未来的建筑师
  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以“圆润双砾”为命题,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观演建筑物就象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富于后现代性的形体寓意和令人激动的生命力,而且解构式的空间属性明显反映了该地点所要求的功能和环境。建筑的表面保持水泥粗糙面而不磨光,外观灰黑色,外部地形处理呈沙漠的形状,造型自然、粗野,故也被称为“冷峻双砾”。而对于“冷峻”和“圆润”的判定,可以由观赏者根据自己的观感和意会而加以确定或者认同。加之此双砾的主体具有可触摸、细部自然的质感,就构成了冲击周边林立的现代都市建筑景观的形象力量,令观者能够自其中“听到”无声之中“鸣响”着的乐音。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哈迪德认为,建筑不仅仅是表达,它不是艺术,艺术能够抒发或者激荡人的理想;而建筑,则可实现人的很多理想。同时,建筑物必须有功能性,它涉及地质、结构工程、力学等科学基础,建筑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不同项目的要求:功能、行为、材料和环境,并且影响着活动在其中的人们,对所在的区域和空间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哈迪德陆续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设计领域,那么她的设计作品仍然不会因循一种保守的路线,而会继续生产新的、独特的影响力,直到人们能真正明白理解她的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意向表达。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28:26
5楼
Address The Canlary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31:29
6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Address The Canlary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34:39
7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IBA集合住宅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54:56
8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IBA集合住宅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17:57:40
9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IBA集合住宅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21:30:24
10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ICA展览
回复
jx034
2006年07月24日 21:32:33
11楼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ICA展览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