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6.1.5条: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抗震规范6.1.5条的条文解释:2008年局部修订,本条增加了控制单跨框架结构适用范围的要求。框架结构中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也属于单跨框架结构;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的单跨框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结构对待。一、二层的连廊采用单跨框架时,需要注意加强。框-墙结构中的框架,可以是单跨。
抗震规范6.1.5条: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抗震规范6.1.5条的条文解释:
2008年局部修订,本条增加了控制单跨框架结构适用范围的要求。框架结构中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也属于单跨框架结构;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的单跨框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结构对待。一、二层的连廊采用单跨框架时,需要注意加强。框-墙结构中的框架,可以是单跨。
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好,这已经在历次较大地震中得到反复证实.这点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我的问题是:
1.在一层的甲、乙类建筑中是否可以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2.由二个单跨框架通过错位形成的两跨框架结构是否可以在多层结构中采用(这种形式的特征为每一榀横向框架均只有两个框架柱)?
3.条文解释中的"一、二层的连廊"中的一层到底是什么含义?也就是这里的一层是指地面以上有一层框架梁还是指首层架空地面以上有二层框架梁(这类连廊是很常见的,而且一般在口语中称之为一层连廊).
4.条文解释中的"需要注意加强",在实际设计中一般应该采取那些加强措施?
请广大结构设计同行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以后谈谈自己的意见!
2楼
发点个人浅见:
1、一层也是按规范“不应”;
2、可以的。住宅楼里大量有这种情况存在,还有的是一个柱子,另一端搭在纵向主梁上的。但该情况使用时有个贯通多跨框架的最大间距,就是最多每间隔多少距离,必须有一品框架是连续多跨贯通的。请研究之。
3、一层、二层,就是建筑意义上的两层及以下。
4、可以是抗震措施上的加强,比如计算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也可以是抗震构造措施上的加强,比如设支撑(不知道算不算措施)。
回复
3楼
首先谢谢zhuzhiyan参与讨论!
可能我的第二个问题没有说清楚:
2.由二个单跨框架通过错位形成的两跨框架结构是否可以在多层结构中采用(这种形式的特征为每一榀横向框架均只有两个框架柱)?
这种形式的特征为每一榀横向框架均只有两个框架柱,也就是说一种情况为每一榀均为单跨框架;另一种情况除了部分为单跨框架外,还有一部分是框架梁为二跨,但只有两个框架柱,也就是框架梁的三个支座有二个为柱支座,一个为纵向梁支座,绝对没有三个支座均为柱支座的情况!
另外设支撑的确可以大幅度提高单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但是一般情况下设支撑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而且这类结构应该叫框架-支撑结构(一般用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中也有应用,但应用不多).也就是设支撑就改变了结构体系,所以设支撑不属于加强措施!
[
本帖最后由 hyp1962 于 2011-10-4 20:40 编辑 ]
回复
4楼
这个东西要考虑规范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考虑,而不单单是考虑节省了多少多少,结构毕竟是安全第一,小命重要。在没有确实的依据情况下,还是尽量保险点好些,不要去死扣这个。个人的一点意见
回复
5楼
谢谢lbp120d!
你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结构设计确实应该安全第一,不能死扣规范.但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意见?
回复
6楼
从抗震设防类别来看,甲乙类都是重要的建筑,应该从严要求,不应采取单跨框架结构;
对于第二个问题,单跨框架结构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抗侧力体系,对于框架错位,不在同一轴线上这个问题,可参照砌体结构的说法,贯通的抗震横墙;
加强措施就是加强锚固,加强柱配筋,
回复
7楼
谢谢wanglei1271.
"加强锚固,加强柱配筋"肯定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加强柱配筋"中是应该加强柱的主筋还是应该加强柱的箍筋?还是柱的主筋.箍筋都加强呢?
回复
8楼
是加强柱的主筋还是箍筋要看柱子是大偏心还是小偏心吧。
回复
9楼
谢谢qinchao_qc.
单跨框架柱几乎都是大偏心,而且大偏心.小偏心似乎与加强主筋还是加强箍筋关系不大!
回复
10楼
看一些地震照片 柱子在地震作用下大多都是箍筋外鼓 纵筋压屈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如果是这样的话 个人建议 箍筋适当加密 或者 箍筋直径加大点更利于单跨框架的抗震
关于纵筋 个人觉得可以在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这一栏里面 适当调低单跨框架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回复
11楼
首先感谢jiegouxiaosheng参与讨论!
框架柱破坏的最后阶段就是-----箍筋弯钩拉直脱开--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所以箍筋适当加密或者箍筋直径加大点更利于提高单跨框架的抗震性能,这应该是单跨框架结构的加强措施之一!
"适当调低框架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这种观点在汶川地震后的一段时间里,是相当流行的,包括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公开支持这种观点,但只要认真想一想,就知道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这种刚度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人为放大的,由于板翼缘影响,梁的真实刚度大于按梁自身截面计算的刚度,对真实存在的东西去人为忽略是不科学的.当然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这种做法是有点粗糙,所以新版PKPM又给出规范法计算中梁刚度放大问题.
其次,减小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将降低结构总体刚度,从而导致计算出的地震力偏小,进而降低了结构的安全度,这与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