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支转换层结构如此布置底部剪力墙合适吗
yyc5795y
yyc5795y Lv.9
2011年09月17日 21:12:21
只看楼主

1.最近看到别人做框支转换层结构,如下图所以。红色:底部新增剪力墙。绿色:上部剪力墙。蓝色:转换梁2.由于上部剪力墙端部(绿色)与下部框支柱还有一段距离,可能转换梁不宜通过计算。所以,在该段距离范围内底部增加一部分剪力墙就(红色)。这样的结构布置的确对降低框支梁的高度很有效。不过,个人总感觉看着不太舒服。但是又说不太清楚。3.大家有何看法?[ 本帖最后由 yyc5795y 于 2011-9-17 21:14 编辑

1.最近看到别人做框支转换层结构,如下图所以。红色:底部新增剪力墙。绿色:上部剪力墙。蓝色:转换梁

2.由于上部剪力墙端部(绿色)与下部框支柱还有 一段距离,可能转换梁不宜通过计算。所以,在 该段距离范围内底部增加一部分剪力墙就(红色)。这样的结构布置的确对降低框支梁的高度很有效。不过,个人总感觉看着不太舒服。但是又说不太清楚。

3.大家有何看法?

[ 本帖最后由 yyc5795y 于 2011-9-17 21:14 编辑 ]

11.JPG

免费打赏
wuyangseu
2011年09月18日 11:50:26
2楼
对于这个问题,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的布置原则是 竖直,对称,均匀,相交
布置底框结构,剪力墙应尽量上下对应,布置成上下竖直,中间不间断的墙体,否则即使底层布置的剪力墙刚度再大,若无上部对应墙体,不仅传力不直接,而且上下层刚心相距较远,容易形成较大扭转。可见,这样的布置不太合理。
仅供参考。
回复
yyc5795y
2011年09月23日 20:09:56
3楼
1. 《高规》10.2.8条: 框支梁截面宽度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且不宜小于其上墙体截面厚度的2倍和400mm的较大值。

2. 按照1帖图中做法:从字面上,框支梁满足第1条内容。
但是个人认为: 上部框支梁实际上是支撑在剪力墙端部(并不是支撑在框支柱上),只是将框支梁延长至框支柱中。图中的做法,有些偷换概念。个人感觉不太合适?

3.但是,该图也通过审查了。请问:这样做法的人多吗?
回复
mohawk
2011年09月24日 12:43:07
4楼
右图整体刚度还算均匀,但左侧布置不均匀,会产生较大扭转,下部剪力墙应重新布置。
回复
nstopwuyp
2012年02月13日 16:01:17
5楼
帖子好早了,不过回答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上面的剪力墙和下面的剪力墙布置没有什么联系。
下面布置红色的剪力墙,我认为是为了使结构的计算结果通过《高规》附录E的要求,就是使结构的下部刚度和上部的刚度接近。
回复
无间道
2012年02月13日 23:55:39
6楼
你的想法中有一个结构的大忌,不要忘了规范规定落地剪力墙应至少大于50%,从这一点上看,你已经违规了。这种布置结构的整体刚度中心会出现很大的偏移,会产生很大的附加弯矩,对结构很不利。不能玩命啊。对建筑专业这种条件必须全面推翻,在结构受力构件选择上,建筑必须服从结构。否则架构就不能跟建筑玩了。坚决不能这样迁就建筑专业。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
回复
rsui521
2012年04月28日 11:05:02
7楼
应该把整个图贴上来看看,不能只取局部!
回复
erweier841202
2016年11月11日 13:24:14
8楼
50% 哪本规范 有此条文规定。。。。
我没找到呢
回复
lixiansonggg
2022年01月11日 17:50:44
9楼

类似这样的图看到不少,上部剪力不均落地,在下层其它位置新增加剪力墙来满足规范上下层刚度比要求,仅从受力分析,竖向力传递路径较长,抗震性能较差,可参考张维斌书籍里有分析。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