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杂志)论文
wanglh7123
wanglh7123 Lv.12
2006年06月14日 13:55:18
只看楼主

奥地利茵斯不茹克市奥运会跳跃滑雪塔设施添加屋顶的建筑设计安德瑞亚 蓓克北哥曼-------------------------------------------------------------------------------- 奥地利茵斯不茹克市的奥运会跳跃滑雪塔设施场地,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举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每年一度著名的“四个跳跃滑雪塔比赛”都在这里举行。跳跃滑雪塔下有一平台,周围有较陡的看台,使观众能在近处身临其境地观看比赛。从平台上可看到整个跳跃滑雪塔设施,后看可俯视山脚下的美丽市容。茵斯不茹克市为了给平台添加一屋顶,展开了国际建筑竞选赛。

奥地利茵斯不茹克市奥运会跳跃滑雪塔设施添加屋顶的建筑设计
安德瑞亚 蓓克北哥曼
--------------------------------------------------------------------------------

奥地利茵斯不茹克市的奥运会跳跃滑雪塔设施场地,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举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每年一度著名的“四个跳跃滑雪塔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跳跃滑雪塔下有一平台,周围有较陡的看台,使观众能在近处身临其境地观看比赛。从平台上可看到整个跳跃滑雪塔设施,后看可俯视山脚下的美丽市容。茵斯不茹克市为了给平台添加一屋顶,展开了国际建筑竞选赛。
设计要求
对建筑的设计要求是,为平台和看台设计一个屋顶,使整个场地一年四季都能举行文艺体育活动。而屋顶的添加不能妨碍跳跃滑雪比赛的观看。
添加的屋顶从造型上既要与跳跃滑雪塔设施遥相呼应,还要与周围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无论是作为从市内眺望的远景,还是置身其中的近景,都要有美感。
结构要求
德国建筑设计师奥特温海泊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钢结构的玻璃屋顶。该结构的采光性能好,并能在阳光直射的日子里使室内有足够的阴影,挡住强烈的阳光。该设计方案的特点是简练。简单明快的屋顶造型给整个体育场罩上了一丝安详平静的气氛,结构上的简练使建筑物的性能一目了然。 这个设计将给茵斯不茹克市带来一个独特的景点。
屋顶采用一组组钢管,呈立体三角形,最大跨度为120m。钢管上方铺有玻璃。
平台处于整个区域的中心,在跳跃滑雪塔比赛时平台将被一斜坡围墙罩住。整个场地的运行费用非常低。
平台的一侧设有一长形的建筑,起到对平台的保护,遮蔽作用。该建筑使用面积约为300m2,作为存衣室,卫生间,以及艺术家,运动员们的休息室。


免费打赏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5:23
2楼
The Municipality of Innsbruck Tyrol / Austria organised in 1990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architects for redesigning the Bergisel Stadium. The competion was organised as an open, international, anonymous, single-stage ideas competition held under the ausp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 - UIA -, Paris.
The Bergisel Stadium in Innsbruck contains the big Olympic Ski Jump (used for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in 1964 and 1976) where, every year on the 4th of January, the“Bergisel Ski Jumping Competition”is held within the framwork of the “Four Jumps Tournement”. Furthermore, the stadium is occasionally used to hold other sporting and cultural events.
The stadium is set apart first of all by its unique and particulary scenic location - with a panorama including the city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against the magnificent mountain backdrop - and secondly by the size of the ski jump together with the impressive space in the stadium interior with its unity of form.

REQUESTS
The purpose of the competion was to develop ideas for redesigning this bergisel Stadium as a covered, multifunctional center to use it round the year for sporting and cultural events and other types of entertainment, with the center fully retaining its present function as a skijump stadium.
The key element in the designing task is the proposal for a roof - preferable convertible - over the spectator area and the proposed stage complex. This roof may never block the view of the ski jumpers or the spectator′s view when ski-jumping competitions are held in the stadium.
A further focus of the entries should be a concept or the organi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multifunctional stage complex including such supplementary facilities as dressing rooms, workshops, storage rooms, management offices, press officies, equipment rooms, giant video screen, etc.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etitors′ task was to develop a concept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pectator area, including the central service area, and the various way of coordinating it with the stage complex.
In order for a large center for organized events to be functional, provisions must be made for the smoothest possible flow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the traffic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tadium.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competitors′task was to develop a high-quality design whose 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unique natural arena, will distinguish the entire facility - for the spectators experiencing the stadium from the inside, for people in the city of Innsbruck and the Inn valley who see it from a distance and for television viewers who see it through the eye of the camera.
A factor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 design is the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project with regard to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operating costs. The remodelling of the stadium is to be finances with the aid of profess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he total costs should be approximately 100 million EURO.

STEEL GLASS CONSTRUCTION
The glass roof that proposed by the architects Ortwin Heipe and Andrea Becker-Bergemann, possesses a high translucence for daylight giving shade at the same time from direct irradiation.
Simplicity of the creative and technical means was premise of the design. The simple architectural and contructive design of the roof creates a quiet and discrete backround for diverse activities in the arena.
VThis aesthetics of the thrift gives dignity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installation. A calm atmosphere is caused by its clearness and casualness. In addition, the arena gets a distinctive and an easily remembered accent.
The big stage is variably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arena and accommodated at ski - jump events in the ramparts slope.Backstage - rooms for artists and athletes are in an elongated building, that accompanies the entrance of the stage protectively.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7:48
3楼
革新城市形象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李玉婷 蒲小琼
--------------------------------------------------------------------------------

摘 要: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这一领域的优势,并分析了传统应用方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立体交互系统的一套具体工作流程,再结合实例展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设计;虚拟现实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l the advantage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in design of city image, and analyzel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method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ose analysis, advances a set of specific work flow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city image system, and illustrates a great future of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s: city image; design of city image; virtual reality

中图分类号:TP391;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06-04
1 引言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是城市景观形态客观的、集中的表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形象由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形象设计三部分组成,其中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规划的完善和延续,它可以把城市中可视的物质实体及环境视觉要素规范化、象征化、符号化,并通过整合构建城市具有识别性的形态[1]。
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式一般为:方案工作模型、效果图和三维动画。在传统设计方式中,制作方案工作模型需要将城市模型经过大比例尺缩小,这样只能获得城市的鸟瞰图形象,无法让人们从正常的视角来感受城市的环境空间;效果图只能提供静态的、局部的视觉体验;三维动画虽然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但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在方案的修改及其路线的变化方面需要重新计算,这既不方便设计师的动态推敲和方案调整,也不便于客户对方案提出即时的、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易修改性和良好交互性的“真实的”表现手法,以满足设计师和用户的需求。为此,笔者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2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如飞机驾驶舱、操作现场等),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环境直接地自然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其中沉浸感是指在VR系统中,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就像现实中人与自然交互一样,用户可以完全沉浸到通过计算机创建的环境中去;交互性是VR系统区别于传统三维动画的特征,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计算机所给予的信息,而是能够使用交互设备来操纵虚拟物体,以改变虚拟世界;构想则是指用户可以利用VR系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深化概念、萌发新意[2]。正是对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对超越现实的虚拟性的追求,推动了V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VR技术已经在商业、设计、教育、军事、医学和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8:04
4楼
3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城市形象设计
3.1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将VR技术引入到城市规划和仿真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Skidmore和Merrill两个城市就在城市建设上应用了3D城市仿真技术,而始于90年代中期的虚拟洛杉矶项目和费城城市模型,则是当今城市仿真模型中最复杂、最成功的系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地将VR技术应用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深圳、海口、广州、济南等城市开始应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更多城市进一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如深圳和上海分别为福田中心区和浦东新区建立了城市模拟系统,“虚拟城市”的研究和设计在我国开始起步[3]。
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较之于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法,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1)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以多种运动方式和从特定的角度去感受城市空间。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步行、车行甚至飞行等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的形象,也可以从某些特定观察角度体验城市空间,如在城市制高点上俯瞰全城,在城市的入口处、主要景观轴线上、主要城市广场和街道上感受城市的形象。
(2)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三维空间的综合信息交流。利用这种虚拟环境,可以把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受,用不同的压力表示出来,通过头盔和数据手套等VR设备传递给观察者,从而拓展了设计师控制未来城市形象的能力[4]。
(3)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实时多方案比较。在虚拟的城市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然后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城市形象;当然,也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要素,如建筑物的高度或色彩、行道树的种类、雕塑等小品的尺寸、广场铺地图案等做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比较推敲,从而大大提高了方案的设计速度和评估质量。
(4)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加强了宣传效果,可以辅助政府决策和促进公众参与。VR技术提供的实时互动的真实规划效果,使决策者、城市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公众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理解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规划意图,从而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有效的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将VR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仿真设计,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规划和设计方案定位于虚拟环境中,由此去考虑这些方案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改;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提前在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感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和实用性,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建造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资金,又能大大提高城市设计评估质量。
3.3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3.1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传统应用方法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始于VR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建筑设计者用CAD或3DMAX工具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和建模,然后通过3DMAX制成动画。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却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基本上不能及时辅助设计师动态推敲和调整方案。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8:22
5楼
3.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分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R技术发展迅速,种类非常多。它们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和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
(1)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这种技术的思路是:首先制作一个矢量化的3D模型,然后开发一个实时渲染引擎,并传输模型文件以及在本地做实时渲染,最终显示具有交互性的3D图形和动画。这种技术立体感、空间感强,给人的真实感也就非常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VR开发方向。
基于这类技术的国外VR软件有: MultiGen系列仿真软件(Creator、Vega等)、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新一代的三维图形规范——X3D、Cult3D、Viewpoint、Atmosphere、B3D、Java3D、EON Studio等。另外,CityMaker 和Rocket3D Studio是基于此技术的两款具有代表性的国产VR软件。它们均具有简单易用、渲染效果较好、性价比较高的优点。
(2)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图片或者相片的缝合,实现自由的风景环视和对物体的三维拖动显示。此技术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由于它是图片模拟的,所以空间感不是很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比之一般的三维体验式现实速度快,在计算机计算速度还不是很快的现状下这将是一种很好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法。
实现全景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是能编写程序或缝合照片的软件,基本都可以用在全景制作的过程里面,例如:Java、Flash、QuikTime 等现在很流行的软件经常用于全景虚拟现实的制作,其中以QuikTime居多。目前国内外多数的全景软件只能完成柱形全景的制作,并且大多数都是基于Java技术而延伸开发的,如Ulead Cool360、MGI Photo Vista、VR Toolbox、PixMaker等[5]。
3.3.3 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在对真实感、交互性要求较高的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是我们的首选。本文将该技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结合,首先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城市内外调查分析和城市定位的信息资料、城市建设相关工程数据、设计规划等)进行整理和提炼,然后在3D建模软件或者建模语言中建立实物模型场景,再导入虚拟现实软件中给对象相应事件和行为来触发对象做出响应,得到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场景,最后将此场景在互联网上发布或者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现此城市形象立体交互的工作系统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8:27
6楼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示例
在一项九寨沟县城市形象咨询工作中,笔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咨询方案进行了展示。
位于阿坝州境内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的九寨沟县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该县中南部即坐落着驰名中外的九寨沟景区,因此将其城市形象设计的理念定位于“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此咨询方案,便于客户的理解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运用了VR技术。
在此项方案的展示工作中,考虑到3DS Max具有快速、参数化的多边形建模和方便的材质调整等优点,并且与很多主流软件都有良好的接口,我们选择它作为场景建模的主要软件;在实现场景漫游驱动的软件选择上,我们选用了Cult3D,主要利用它能在低宽带网速上高质量地渲染3D对象、允许用户在线配置设计方案以及可以作为元素插入到Word和Acrobat等文档中使用等优点,以满足城市形象设计中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在各种多媒体上的展示需求;另外,在使用Cult3D的过程中还运用了Java Action Script(Java动作脚本,简称为JAS)进行程序开发,增强了Cult3D的交互性和扩展性,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具体工作中某些特定需求。图2所示为本展示方案的软件系统工作流程。






我们截取了展示方案中某道路局部场景的几幅图片:图3为九寨沟县某道路原始景观;图4和图5为应用VR技术后该道路景观的两个设计方案。在此道路的虚拟现实场景中,用户可以随意漫游,从任意角度观看城市风貌,体验自然、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的设计理念。两个方案之间的切换,或者某局部要素的单独修改(建筑物高度、路灯样式、行道树种类、公路护壁花纹、铺地图案等)仅需通过点击鼠标或键盘按键,非常便捷。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优势和具体方法,并通过一个城市形象设计的实例,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广阔前景。
随着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进一步和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Web技术相结合,实现多用户环境的虚拟城市;在输入工具和演示设备方面,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3D位置跟踪器、传感手套、触觉和力反馈的装置、立体显示器以及3D声音生成器等交互设备,真正实现自然交互。21世纪将是虚拟现实的时代,在城市科学的领域中它将向人们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 吕文强. 城市形象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定方,罗亚波等. 虚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晓艳,林珲,张宏. 虚拟城市建设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迟伟.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J]. 世界建筑,2000,(10):56-60.
[5] 刘祥.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8:58
7楼
盘活三角地”——上海万邦都市花园三角地商贸建筑设计
宁小真 魏琨
--------------------------------------------------------------------------------

摘 要: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本文通过都市小区商贸建筑的实践,试图提升空间交易平台的地位。通过建筑与空间的巧妙设计,使整个综合体与三角地块完美整合,产生消费者、交易平台、商业媒介、城市等多向互动,形成符合人们心理、生理以及审美需要的商业空间。

关键词:三角地;空间整合;交易平台;复合步行空间系统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commerce lies in exchanging,this text attempts to promote the position of the space trade platform through practice of the city district trade and business building . Through the ingenious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space, we make the whole synthesis and triangular mass combine perfectly. The customers, the exchange settings, the commercial channels, as well as the cit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n the urban trade space which conforms to human psychology, physiology and sense of beauty is bring out.

Key words: triangle landform, the space combining, trade platform, compound walking spaci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3-03
万邦都市花园是上海市开发的较为成功的典型样板楼盘之一,开发共分六期,其中一期位于园区南侧一处狭长三角地,建有小区配套的农贸、餐饮等服务设施,现已交付使用。作为商业建筑综合体,首先要研究商店的业态特征与分布,以及适应业态变化的建筑布局;同时还要探讨适应房产市场需要的上层建筑功能,符合街道空间良好比例与尺度的建筑高度,以及商店进货与顾客分离等。因此,怎样使该建筑群充分利用特殊用地,并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效应,并与周边环境形成多样、有序、和谐的一个整体,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9:11
8楼
1 城市商业
商业对于城市社会和市民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在,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它所承载的是整个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承接、发送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成为汇集商品,收纳资金之地;同时由于它富有吸引力,成为人们的公共交往空间。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已经很难提升商业的业态能级,只有活化商业空间,借助各产业间的协同,才能继续发挥城市经济增长级的功能。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着手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与地块的接入关系,二是地块自身各个功能的相互链接。
2 三角地初探
万邦都市花园三角地位于白杨路和北车站路交叉口南侧,基地呈三角形,基地的形态,各方面的因素,不允许我们动“大手术”;但商业本身的交易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点——这就是线的两面性。线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road”,只要我们在这个地块里拟合了人们行走的路径,就间接地创造了人们面对面交易的机会。
依据这个思路,我们结合三角形的狭长地带,以线性方式展开,点、线、面结合,把酒店、超市、餐饮以及商贸(分割为小型商铺)等不同功能组团链接在一起。同时,为了追求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将线性空间进行了曲与折、收与放的变化,形成了几个广场节点,使得空间形态既统一又变化。体量的处理也结合三角地狭长的地块性质,沿街建筑为二层,比较接近人的尺度,使人倍感亲切和轻松。主体建筑轻巧的造型处理和统一的形象,起到商业上的招揽效果,同时休闲广场上结合楼梯间设计的钟塔,以其竖向体量很好地控制整个地块。
2.1 业态流
本项目出于业态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层商铺向中庭开敞,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庭营业层面貌,其中设置了小茶坊、报亭和甜品站等形成富有活力的商业气氛。复合步行空间系统的确立,使整个商业街的业态流与人流整合在一起,为商铺创造商机的同时,又创造出丰富的室外购物及休憩空间。这种线状的中庭创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并诱发人产生走向尽端的心理。通过色彩纷呈的广告、店面,独具特色的采光顶棚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气氛,形成一种立体化商业街。如今,在这些空间中,总有很多人驻足等候,反映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将带来的是可观的商业效益。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9:23
9楼
2.2建立线性链接
该项目本身是万邦都市花园与城市的链接,同时也是一种灰度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表达,连通性是该项目的一个关键词。这里将实现娱乐、商业、休闲与零售的共同发展。
作为万邦都市花园的服务性设施,整个建筑群体采用线性布局方式,以内外两条街面贯穿整体建筑群体,接入城市。外街可直接吸纳路过客流,而内街则通过形体的变化自然形成开合有序的广场空间,使整个线性空间更具节奏变化,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商业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形成人流的主要交易空间。各层空间也相互流通,商业空间在这里变得非常有效积极。这个构想突显了对街区生活形态的延续与创新的目的,更激活了商业。
项目的入口,设计了几级宽阔的弧形大阶梯,迎接人流引向入口,随着入口建筑弧线的东退,人的视线渐渐打开,豁然开朗,一个入口广场自然地形成了。曲街和直街的侧面形成了广场的两个面,这里曲街的体量退到了后面,让直街在前面,与后面的建筑形成完整的线性分布,整体性加强;曲面的弧形转角则完形体量感。
线性的建筑、广场和中庭,有节奏地调节着整个建筑群,使建筑群多样而融合,变化而统一,这里为“物对物”,“物对人”,“人对人”的面面体验创造了条件,造就了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所空间。这里不仅仅是商业的场所,也形成了人们游憩、娱乐、餐玩、交谈等活动的中心,同时也为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加入提供了空间。
2.3 复合交易平台
建筑元素和商业单元间关系的紧凑,空间结构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创造宜人的交易空间,直接作用于交易平台。该项目通过入口引流的阶梯和中庭的宽敞楼梯、自动扶梯,与二层架空平台相连通,形成复合步行空间系统。交叉的交易平台在路径的折叠、错动和延伸中得到扩大和丰富,线性的交易平台使人们的活动轨迹在这里形成“回旋”和“滞留”,使各种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天桥的设立,增加了路径的多样性,为商家、顾客提供了休息片刻,驻足观望的可能,桥上桥下的互动,构架了通往商品交易平台的通道,拓展了交易平台的功能,大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机率。人们在这里的体验形成了对这里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意味着商业价值的形成。
在项目中,我们结合楼梯间设计的钟塔,成为整个建筑群的至高点,是标志性构筑物,其垂直的竖线条,与水平向展开的商铺,相映成趣,同时这个平台又提供了交易的导向性,它的导向性为商品交易提供了可能。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9:28
10楼
2.4 中庭与城市体验
中庭提供了城市与商业链接的可能,它把城市的各种体验融合到公共空间中,并且使最终的逻辑借助它来完成。本项目就是从考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出发,结合商品交易的特点,同时考虑人们的生活感受,来完成这一系列体验的。
在北车站路东端,通过架空的手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入口广场,这是中庭的入口,沿着斜向的弧形墙面很自然地将人们的视线导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功能商业休闲广场。通过这个广场,曲街和直街定义了一个中庭的特殊关系,这个关系,使得半围合的公共空间,不可消失地存在,步入街区,它被推到了视线的最前面,受人瞩目。这个中庭,现在不是被排斥在现代都市生活的门槛之外,而是个主动的参与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向入口的楼梯,维系两个建筑系统的天桥,更为这个广场带来了丰富的立体空间感受,这一切为公众创造了崭新的视角,为观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场所体验和记忆。这种特殊而明确的指向关系,再次创造了新奇感。由此向西进入商贸区,这里意在创造一个相对内向、安静的内街的空间效果,使人们在此获得放松的感觉。中庭为商业展示活动提供了平台,并使之成为视觉中心,在此可以进行多种文娱活动和商业促销活动,如文艺晚会、服装节、有奖销售等,为整个商业区注入了活力。同时它也是居民在购物之后在此驻足休憩、观景交流的好去处,这也将增强整个中心广场的凝聚力。
中庭同时也是多元化的活动空间,现代建筑的室内室外化和室外室内化的倾向,从主观的角度印证了在给予人们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特征化。本项目酒店地处三角地十字路口,是人流较集中的位置,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在价值。入口门厅设计成三层通高的中庭,一方面加强了空间的内聚力,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加强了酒店的商业气氛。中庭内部设置了一部观光电梯,在街角形成了景观,同时也便于人们外部观景。这一点,有点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通透轻盈的设计手法,更加强化了中庭在三角地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3 结语
该项目是万邦都市花园一个重要的服务性设施,在形象上体现了整个万邦城市花园应有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现代感。整个方案设计中,强调了“交易平台”、“线状链接”等诸多的商业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与三角地的完美结合,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呼应关系。注重空间整合与建筑的细节,合理的运用空间,建筑的形态多样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万邦花园三角地商贸建筑设计,只是一次还算成功的设计,百分之百的出租率是对设计和甲方的最大回报,笔者对商业建筑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2] 杜本然.商业心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5
[3]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5] 凡夫.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变迁.世界建筑1998/6
[6] 刘念雄.环境魅力与社会活力的回归-欧美以购物中心史新旧城中心区的实践与启示.世界建筑1998/4
[7] 徐苏斌.日本商业建筑发展小议.世界建筑1998/4

作者单位: 香港恒源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4日 13:59:51
11楼
因地制宜创造21世纪教育建筑--杉达大学光彪学院方案设计
徐仁林 李 志
--------------------------------------------------------------------------------

摘 要:21世纪的教育建筑有其特定的性格,处理好校园建设与环境、地形的关系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杉达大学光彪学院方案设计的分析、梳理,阐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建设基地特征进行建筑创作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教育建筑; 景观校园
Abstract: 21st century education constructions have its specific disposition, processes the good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terrain relation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hrough reaches the university light young tiger institute plan design to the cedar the analysis, combs, elaborates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fully to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creation using the construction base characteristic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he education constructs, Landscape campus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6-03
地形与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大潜在力。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对地域自然条件及场地环境资源的理性分析,应学院独特的建设基地,结合基地条件进行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注重地形特异点的活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合。
建筑与自然地形应该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杉达大学光彪学院两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案致力于营造庭院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 基地特征与因地制宜
杉达大学于199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发起创办,1994年正式建校,是上海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校区总占地420亩,拟兴建148,000m2的建筑,总体规划还需考虑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一个。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