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电器节电率取决于谁?
shizxg
shizxg Lv.2
2006年06月11日 22:45:12
只看楼主

节电率多少并不取决于节电器厂家宣传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用户负荷性质与各类节电器节电原理符合率;夜间路灯自然供电电压偏高,对应采用“自动降压型节电器”(照明节电器),可根据电压偏高的程度取得相应效果;功率因数偏低(0.2--0.7),对应采取合适容量的就地补充电容,可根据功率因数偏低的程度取得相应效果;类似启动功率要求大而运转功率较小的负载,对应采取串联型调压节电器,根据负荷功率变动的程度可取得相应效果;...要取得本企业良好的节电效果,需要对症下药,不客气的说谁用电浪费的空间(包括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原因)大谁的可节电率就高;作为节电器厂家要有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对用户设备作好前期技术测试,将自己的合适类型的产品用在适当的用电环境中,而不是盲目向所有人推广自己的产品。

节电率多少并不取决于节电器厂家宣传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用户负荷性质与各类节电器节电原理符合率;夜间路灯自然供电电压偏高,对应采用“自动降压型节电器”(照明节电器),可根据电压偏高的程度取得相应效果;功率因数偏低(0.2--0.7),对应采取合适容量的就地补充电容,可根据功率因数偏低的程度取得相应效果;类似启动功率要求大而运转功率较小的负载,对应采取串联型调压节电器,根据负荷功率变动的程度可取得相应效果;...要取得本企业良好的节电效果,需要对症下药,不客气的说谁用电浪费的空间(包括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原因)大谁的可节电率就高;作为节电器厂家要有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对用户设备作好前期技术测试,将自己的合适类型的产品用在适当的用电环境中,而不是盲目向所有人推广自己的产品。
上面是我作为在企业中负责多年节电工作的一点体会,请各位同行指正。
免费打赏
lshj9366
2006年06月20日 17:48:47
2楼
线损和负载的效率是节电技术研究方向。
回复
fftz-111
2006年06月26日 17:01:46
3楼
前靠说的极有道理。佩服,佩服。
回复
lhmcn
2006年07月06日 11:36:32
4楼
根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用电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节电措施,没有万能的节电方法和节电设备
照明节电措施
  照明线路的损耗约占输入电能的4%左右,影响照明线路损耗的主要因素是供电方式和导线截面积。大多数照明电压为220V,照明系统可由单相二线、两相三线、三相四线三种方式供电。下表列出了供电距离相等、导线导体总重量相等时,三种方式的线损比较结果(设单相二线损耗为100%)。
  不同供电方式的线损
  供电方式 损耗%
  单相二线 100
  两相三线 56
  三相四线 28
  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相四线式供电比其他供电方式线路损耗小得多。因此,照明系统应尽可能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
  自动控制室外照明可减少无效照明时间,保证必要的有效照明。其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时间控制装置定时开关,此方式无法区分天气变化而引起的光照差别。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光电自动控制装置,它利用光敏元件在自然光照下的变化,使装置发出指令,控制电灯亮灭。
  工厂昼夜电压变化幅度常在5%~12%。午夜后,线路电压高于额定值3%~5%,此时运行的照明灯功率常超过额定值10%。高电压不但浪费了电能,还缩短了灯泡的使用寿命。为消除这种现象要采取限压措施:①利用电抗器限压。电抗器的电抗值应由午夜线路电压,限制目标电压,照明负荷阻抗值运用矢量法计算求得。电抗器制作时,可多出抽头以备电抗值调整时使用。电抗器的接入或退出,可人工控制,也可利用石英定时开关钟或其他定时器控制。②利用晶闸管控制。晶闸管的触发电路可由定时器控制,也可用电压比较信号控制。
  高压钠灯等气体放电光源,应实行单灯电容补偿,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85以上,降低无功损耗。荧光灯镇流器的损耗占用电量20%~30%,采用电子镇流器可减少这部份损耗。
回复
lh-w229
2006年07月28日 11:11:17
5楼
4楼阐述很好!有具体范例?以供学习.
回复
hshhui
2006年07月28日 11:24:05
6楼
感觉节电厂家过多的是夸大自己的产品,我们也做了一年节电行业,效果都不明显,没有厂家吹的那么好。感觉做节电行业,还是应该对症下药,应该对整个用电系统进行分析,找出重点,绝大多数浪费应该是管理上的,个人感觉。
回复
wzx_790809
2006年08月04日 13:34:08
7楼
我在节电企业干了多年,节电率多少主要是由用户的工况决定的.所以我们都会在看了现场才承诺节电率的,有需要的朋友们加我QQ聊,QQ:270763866
回复
shitingquan
2007年04月25日 10:27:55
8楼
具体的来说应该是和客户现场的需要才能算去节电率.
我现在是节能公司的技术员,有需帮助.313540549加我QQ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