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 第1册P199页第8行_第9行
lxxiang2009
2011年06月08日 22:38:18
只看楼主

第一、二絮凝室停留时间为20—30min,而第二絮凝室停留时间为0.5—1min,而最后写的第一、二絮凝室容积比为2:1,这是什么缘故,没想明白。这教材,看起来怎么这么费劲呢。

第一、二絮凝室停留时间为20—30min,而第二絮凝室停留时间为0.5—1min,而最后写的第一、二絮凝室容积比为2:1,这是什么缘故,没想明白。这教材,看起来怎么这么费劲呢。

p199.JPG

免费打赏
lxxiang2009
2011年06月08日 22:48:52
2楼
关于这个问题刚刚仔细翻看了第4版白皮书,和第2版秘书处教材:
第4版白皮书中陈述:有第1絮凝室:第2絮凝室(包括导流室):分离室=2:1:7(容积比),但没具体说第1絮凝室和第2絮凝室的停留时间范围;
第2版秘书处教材:说第1絮凝室、第2絮凝室停留时间20-30min和,第2絮凝室按叶轮提升流量(为进水流量的3-5倍)计停留时间为30——60S,而未提到2:1:7(容积比)。
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牛B的很,把两个内容综合起来写进去了
我不理解的是:第2絮凝室按叶轮提升流量计停留时间为30—60S,按叶轮假设叶轮提升流量为进水流量的5倍,则折算到进水量的停留时间最多也就是5min,这样,和20-30min相比,前面的2:1:7(容积比)是怎么得来的。

请懂的高手指点,好了,睡觉了...

[ 本帖最后由 lxxiang2009 于 2011-6-8 22:58 编辑 ]
回复
lwwlida8802
2011年06月09日 12:04:01
3楼
我也看了,也发现了有问题,规范上只提了回流量为3~5Q

既然规范上没有提到,那么设计时没必要严格按照教材上提到的设计参数来,教材上的参数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据,例如: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2:1,设计时为2.5:1, 3:1等也是可以的,只要相差不大

如果这样理解,设第二絮凝室容积为V,回流量为4Q,按提升流量计算,第二絮凝水力停留时间1min,则第一絮凝室容积为2V,水力停留时间为2min,总的停留时间为3min,折算到进水流量的停留时间为15min,也不满足20~30min。

我觉得只要知道如何去设计澄清池,工作原理就可以了

共同学习,共同讨论
回复
gaozhilinwu
2011年06月10日 09:03:17
4楼
以前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得回去好好看看书啊,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