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 !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5:55:11
只看楼主

急求《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 !我找不到完整版本希望哪个兄弟可以帮帮忙啊!!

急求《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 !
我找不到完整版本
希望哪个兄弟可以帮帮忙啊!!
免费打赏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5:56:22
2楼
我找的不完整
下面就是我找的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308号文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验证性试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实践经验;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和试点工程的试用,对重点章节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主要规定的内容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规定、材料、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绕丝加固法、钢丝绳网片-复合砂浆外加层加固法等的设计、计算与构造规定以及有关的附录。此外,还有与各种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植筋技术、锚栓技术、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和钢筋阻锈技术等。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颁布。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为充实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使用单位在施行本规范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建设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规范管理委员会(邮编:610081;http://www.astcc.com/)。
本规范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上海加固行建筑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东洋机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厦门中连结构胶有限公司、亨斯迈先进化工材料(广东)有限公司、北京风行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库力浦实业有限公司、湖南固特邦土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凯华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台湾安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梁 坦 王永维 陆竹卿 梁 爽 吴善能 黄 棠 林文修 卓尚木
古天纯 贺曼罗 倪士珠 张书禹 莫群速 侯发亮 卜良桃 屈文俊
陈大川 王立民 李力平 王 稚 吴 进 陈友明 张成英 线运恒
张 剑 单远铭 张首文 唐超伦 张 欣 温 斌
1 总 则

1.0.1 为使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加固的设计。
1.0.3 混凝土结构加固前,应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进行可靠性鉴定。当与抗震加固结合进行时,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进行抗震能力鉴定。
1.0.4 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5:56:50
3楼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已有结构加固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structures
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承重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采取增强、局部更换或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2.1.2 原构件 existing structure member
实施加固前的原有构件。
2.1.3 重要构件 important structure member
其自身失效将影响或危及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承重构件。
2.1.4 一般构件 general structure member
其自身失效为孤立事件,不影响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承重构件。
2.1.5 增大截面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ting with R.C
增大原构件截面面积或增配钢筋,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或改变其自振频率的一种直接加固法。
2.1.6 外粘型钢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bonded steel frame
对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钢、扁钢焊成构架并灌注结构胶粘剂,以在到整体受力,共同约束原构件要求的加固方法。
2.1.7 复合截面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bonded reinforced materials
通过采用结构胶粘剂粘接或高强聚合物砂浆喷抹,将增强材料粘合于原构件的混凝土表面,使之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复合截面,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的一种直接加固法。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外粘型钢、外粘钢板、外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外加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层等多种加固法。
2.1.8 绕丝加固法 compression member confined by reinforcing wire
该法系通过缠绕退火钢丝使被加固的受压构件混凝土受到约束作用,从而提高其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一种直接加固法。
2.1.9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applied prestressing
通过施加体外预应力,使原结构、构件的受力得到改善或调整的一种间接加固法。
2.1.10 植筋 bonded rebars
以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将带肋钢筋或全螺纹螺杆锚固于基材混凝土中。
2.1.11 结构胶粘剂 structrual adhesives
用于承重结构构件粘接的、能长期承受设计应力和环境作用的胶粘剂,简称结构胶。
2.1.12 纤维增强复合材 fibre reinforced ploymer(FRP)
采用高强度的连续纤维按一定规则排列,经浸渍适配的胶粘剂固化后形成具有增强效应的复合材料,简称纤维复合材。
2.1.13 复合砂浆 composite mortar(polymer mortar)
掺有改性环氧乳液或其他改性共聚物乳液的高强度水泥砂浆,也称聚合物砂浆。适合承重结构用的复合砂浆除了应能改善其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外,还应能显著提高其锚固钢筋和粘结混凝土的能力。
2.1.14 有效截面面积 effective cross-section area
扣除孔洞、缺损、锈蚀层、风化层等削弱、失效部分后的截面。
2.1.15 加固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 life for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structure or its member
加固设计规定的结构、构件加固后无需重新进行检测、鉴定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间。
2.2 符 号
2.2.1 材料性能
Eso——原构件钢筋弹性模量;
Es ——新增钢筋弹性模量;
Ea ——新增型钢弹性模量;
Esp——新增钢板弹性模量;
Ef ——新增纤维复合材弹性模量;
fco——原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o、——原构件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新增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a、——新增型钢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sp、——新增钢板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f ——新增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ff,v ——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粘结强度设计值;
fbd ——结构胶粘剂粘结强度设计值;
fud ——锚栓抗拉强度设计值;
εf ——纤维复合材拉应变设计值;
εfe ——纤维复合材环向围束有效拉应变设计值。
2.2.2 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N ——构件加固后轴向力设计值;
M ——构件加固后弯矩设计值;
V ——构件加固后剪力设计值;
Mok ——加固前受弯构件验算截面上原作用的初始弯矩标准值;
σs ——新增纵向钢筋受拉应力;
σso ——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或受压较小边钢筋的应力;
σa ——新增型钢受拉肢或受压较小肢的应力;
εfo ——纤维复合材滞后应变;
ω ——构件挠度或预应力反拱。
2.2.3 几何参数
ho、ho1 ——构件加固后和加固前的截面有效高度;
hw ——构件截面的腹板高度;
hn ——受压区混凝土的置换深度;
hsp ——梁侧面粘贴钢箍板的竖向高度;
hf ——梁侧面粘贴纤维箍板的竖向高度;
hef ——锚栓有效锚固深度;
Aso、——原构件受拉区、受压区钢筋截面面积;
As、——新增构件受拉区、受压区钢筋截面面积;
Afe——纤维复合材有效截面面积;
Acor——环向围束内混凝土截面面积;
Asp、——新增受拉钢板、受压钢板截面面积;
Aa、——新增型钢受拉肢、受压肢截面面积;
ls——植筋基本锚固深度;
ld ——植筋锚固深度设计值;
ll ——植筋受拉搭接长度;
D ——钻孔直径;
Wet ——锚栓截面抵抗矩;
2.2.4 计算系数
α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1 ——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和轴高度的比值;
αc ——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
αs ——新增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αa ——新增型钢强度利用系数;
αsp ——防止混凝土劈裂引用的计算系数;
ψ ——折减系数、修正系数或影响系数;
——增大系数或提高系数。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2:55
4楼
4.4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4.4.1 生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应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碳纤维,必须选用聚丙烯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丝束纤维,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
2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玻璃纤维,必须选用高强度的S玻璃纤维或含碱量低于0.8%的E玻璃纤维,严禁使用A玻璃纤维或C玻璃纤维;
3 纤维(复丝浸胶后)的主要力学性能必须符合本规范附录C表C.0.1的规定。
4.4.2 结构加固用的纤维复合材必须采用符合本规范第4.4.1条要求的连续纤维与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复合而成。使用前必须按本规范表4.4.2–1或表4.4.2–2规定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要求进行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检验时,实测的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C=0.99、保证率为0.95的要求,按本规范第3.2.3条计算确定。
表4.4.2–1 碳纤维复合材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
类别
项目
单向织物(布)
条形板

高强度
Ⅰ级
高强度
Ⅱ级
高强度
Ⅰ级
高强度
Ⅱ级
抗拉强度标准值ff,k(MPa)
≥3400
≥3000
≥2400
≥2000
受拉弹性模量Ef(MPa)
≥2.4×105
≥2.1×105
≥1.6×105
≥1.4×105
伸长率(%)
≥1.7
≥1.5
≥1.7
≥1.5
弯曲强度ffb(MPa)
≥700
≥600


层间剪切强度(MPa)
≥45
≥35
≥50
≥40
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MPa)
≥max{2.5,ftk },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纤维体积含量(%)


≥65
≥55
单位面积质量(g/m2)
200、250、300
200、250、300


注:1 表中ftk为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按现行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采用。
2 L形预成型板(L形板)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按高强度Ⅱ级条形预成型板(条形板)采用。

表4.4.2–2 玻璃纤维单向织物复合材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
项目
类别
抗拉强度
标准值
(MPa)
受拉弹性
模量
(MPa)
伸长

(%)
弯曲强度(MPa)
仰贴条件下纤
维复合材-混
凝土粘接正拉
强度(MPa)
单位面积质量(g/m2)
层间剪切强度
(MPa)
S玻璃
≥2200
≥1.0×105
≥3.2
≥600
≥max{2.5,ftk },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300~450
≥40
E玻璃
≥1500
≥7.2×104
≥2.8
≥500

300~450
≥35
注:同表4.4.2–1注1。
4.4.3 对符合第4.4.2条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要求的纤维织物复合材或板材,当它与另一种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配套使用时,仍须按下列项目重新做适配性检验:
1 抗拉强度标准值;
2 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
3 层间剪切强度。
以上三项检验结果必须符合表4.4.2–1和表4.4.2–2的规定。
4.4.4 纤维复合材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指标的测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抗拉强度、受拉弹性模量及伸长率,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3354进行测定;
2 对抗弯强度,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3356进行测定;
3 对层间剪切强度,应采用本规范附录D《纤维复合材层间剪切强度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4 对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应采用本规范附录E《粘接材料粘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进行测定;
5 对纤维体积含量,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GB/T 3366进行测定;
6 对纤维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增强制品试验方法第3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GB/T 9914.3进行测定。
4.4.5 当进行材料性能检验和加固设计时,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纤维织物,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面积取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应按其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确定。
注:纤维密度应由厂商提供,但应出具独立检验或鉴定机构的抽样检测证明文件。
2 对单向纤维预成型板,应按不扣除树脂体积的板截面面积计算,即应按实测的板厚乘以宽度计算。
4.4.6 承重结构的加固,严禁使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300g/m2或采用预浸法生产的碳纤维织物(布)。
4.5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4.5.1 承重结构用的胶粘剂,按其基本性能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以及业主要求使用优质胶的场合,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级胶。
4.5.2 承重结构用的胶粘剂,必须按本节的规定进行安全性检验。检验时,其实测的粘接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C=0.90、保证率为0.95的要求,按本规范第3.2.3条计算确定。
4.5.3 浸渍/粘接纤维(包括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复合材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检验指标必须符合表4.5.3的规定。承重结构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等作浸渍/粘接胶粘剂。

表4.5.3 碳纤维复合材浸渍/粘接用胶粘剂安全性检验合格指标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要 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抗拉强度(MPA)
≥40
≥30
GB/T 2568

受拉弹性模量(MPa)
≥2500
≥1500


伸长率(%)
≥1.5


抗弯强度(MPa)
≥50
≥40
GB/T 2570


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抗压强度(MPa)
≥70
GB/T 2569




钢-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4
≥10
GB/T 7124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3:18
5楼
钢-钢不均匀扯离强度
(kN/m)
≥20
≥15(—)
GJB 94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max{2.5,ftk },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本规范附录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注:1 表中括号(—)表示B级胶不用于粘贴预成型板;
2 表中的性能指标,除标有强度标准值外,均为平均值;
3 表中ftk为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现行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取值;
4 当预成型板为仰面或立面粘贴时,其所使用胶粘剂的下垂度(40℃时)不应大于3mm。
4.5.4 打底和修补用的胶粘剂应与浸渍/粘接胶粘剂相适配,其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5.4–1和表4.5.4–2的要求。
  注:粘贴纤维和混凝土的胶粘剂按其工艺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由配套的底涂、修补和浸渍/粘接等三种胶粘剂组成;另一类为免底涂,且浸渍/粘接与修补兼用的单一胶粘剂;可根据工程需要任选一种类型。
  
表4.5.4–1 底胶的主要性能指标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要 求
试验方法标准
钢-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当与A级胶匹配:≥14
当与B级胶匹配:≥10
GB/T 7124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max{2.5, ftk},且为混凝
土内聚破坏
本规范附录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混和后初粘度(23℃时)(mPa·s)
≤6000
GB/T 12007.4
注:1 同本规范表4.5.3注2;
2 同本规范表4.5.3注3;


表4.5.4–2 修补胶的主要性能指标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要 求
试验方法标准
胶体抗拉强度(MPa)
≥30
GB/T 2568
胶体抗弯强度(MPa)
≥4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GB/T 2570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max{2.5, ftk},且为混凝
土内聚破坏
本规范附录F
注:1 表中的性能指标均为平均值;
2 同本规范表4.5.3注3。

4.5.5 粘贴钢板或外粘型钢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检验指标必须符合表4.5.5的规定。

表4.5.5 粘钢/外粘型钢用胶粘剂安全性检验合格指标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要 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抗拉强度(MPa)
≥30
≥25
GB/T 2568

受拉弹性模量(MPa)
≥4.0×103
≥3.0×103


伸长率(%)
≥1.3


抗弯强度(MPa)
≥45
≥35
GB/T 2570


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抗压强度(MPa)
≥65
GB/T 2569




钢-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5
≥12
GB/T 7124

钢-钢不均匀扯离强度
(kN/m)
≥16
≥12
GJB 94

钢-钢粘接抗拉强度(MPa)
≥33
≥25
GB/T 6329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3:34
6楼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max{2.5,ftk },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本规范附录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注:1 同表4.5.3注2;
2 同表4.5.3注3。
4.5.6 种植锚固件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或改性乙烯基酯类胶粘剂(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胶粘剂),其安全性检验指标必须符合表4.5.6的规定。
  种植锚固件的胶粘剂,其填料必须在工厂制胶时添加,严禁在施工现场掺入。
  
表4.5.6 锚固用胶粘剂安全性检验合格指标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要 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劈裂抗拉强度(MPa)
≥8.5
≥7.0
本规范附录G

抗弯强度(MPa)
≥50
≥40
GB/T 2570(注3)

抗压强度(MPa)
≥60
GB/T 2569




钢-钢(钢套筒法)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6
≥13
本规范附录J

约束拉拔条
件下带肋钢
筋与混凝土
的粘结强度
C30
φ25
l=175mm
≥11.0
≥8.5
本规范附录K


C60
φ25
l=175mm
≥17.0
≥14.0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3:55
7楼
≥99
GB/T 2793
注:1 表中各项性能指标,除标有强度标准值外,均为平均值;
2 同表4.5.3注3;
3 当按GB/T 2570进行胶体抗弯强度试验时,其试件厚度h应改为8mm。
4.5.7 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加固用的胶粘剂,其钢-钢粘接抗剪性能必须经湿热老化检验合格。湿热老化检验应在50℃温度和98%相对湿度的环境条件下按本规范附录L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间:对重要构件不得少于90d;对一般构件不得少于60d。然后在常温条件下进行钢-钢拉伸抗剪试验,其强度降低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A级胶不得大于10%;
2 对B级胶不得大于15%。
4.5.8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的胶粘剂在进入市场前必须通过毒性检验。对完全固化的胶粘剂,其检验结果应符合实际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
4.5.9 在承重结构用的胶粘剂中严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严禁掺加挥发性有害溶剂和非反应性稀释剂。
4.5.10 寒冷地区加固混凝土结构使用的胶粘剂,应具有耐冻融性能试验合格的证书。冻融环境温度应为–25℃~35℃(允许偏差–0℃;+2℃);循环次数应不少于50次;每一次循环时间为8h,试验结束后,试件在常温条件下测得的强度降低百分率不应大于5%。
4.5.11 为确保结构加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当按本节的规定对胶粘剂的性能进行安全性检验时,其抽样必须在独立单位见证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 50344的规定进行,见证单位应对抽样的真实性负责。
4.6 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
4.6.1 混凝土裂缝修补胶的基本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6.1的规定。
表4.6.1 裂缝修补胶(注射剂)基本性能指标
检 验 项 目
性能或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标准
钢–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0
GB/T 7124




抗拉强度(MPa)
≥20
GB/T 2568

受拉弹性模量(MPa)
≥1500
GB/T 2568

抗压强度(MPa)
≥50
GB/T 2569

抗弯强度(MPa)
≥3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GB/T 2570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14683
可灌注性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压力下能注入宽度为0.1mm的裂缝
现场试灌注固化后取芯样检查
注:1 同本规范表4.5.3注2;
2 同本规范表4.5.3注3。
3 当修补仅要求封闭裂缝,而不要求补强时,允许不做可灌注性检验。
4.6.2 混凝土裂缝修补用注浆料的基本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6.2的规定。
表4.6.2 修补裂缝用聚合物水泥注浆料基本性能指标
检 验 项 目
性能或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标准




劈裂抗拉强度(MPa)
≥5
本规范附录G

抗压强度(MPa)
≥40
GB/T 2569

抗折强度(MPa)
≥10
本规范附录H
注浆料与混凝土的正拉粘接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破坏
本规范附录F
注:同表4.5.3注。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4:16
8楼
4.7 钢筋阻锈剂
4.7.1 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锈,应采用喷涂型阻锈剂。适合承重构件使用的喷涂型阻锈剂分为烷氧基和氨基两类,其作用方式各不相同,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用。
4.7.2 喷涂型阻锈剂的质量应符合表4.7.2的规定。
表4.7.2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质量合格指标
烷氧基类阻锈剂质量标准
氨基类钢筋阻锈剂质量标准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外 观
透明、琥珀色液体
外 观
透明、微黄色液体
浓 度
0.88g/ml
密度(20℃时)
1.13
PH值
10~11
PH值
10~12
粘度(20℃时)
0.95mPa·s
粘度(20℃时)
25mPa·s
烷氧基复合物含量
≥98.9%
氨基复合物含量
>15%
硅氧烷含量
≤0.3%
氯离子CL-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400g/L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200g/L
4.7.3 喷涂型阻锈剂的阻锈性能应符合表4.7.3的规定。

表4.7.3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阻锈性能检验合格指标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检验方法标准
氯离子含量降低率
≥90%*
JTJ 275-2000
盐水浸渍试验
无锈蚀,且电位为0~250mv
YB/T 9231-1998
干湿冷热循环试验
60次,无锈蚀
YB/T 9231-1998
电化学试验
电流应小于150μA,且破样检查无锈蚀
YB 9222
现场锈蚀电流检测
喷涂150d后现场测定的电流降低率≥80%
本规范附录R
注*:对亲水性的阻锈剂,宜测定其增喷附加涂层后的氯离子含量降低率。
4.7.4 对掺加氯盐、使用除冰盐和使用海水、海砂的已有混凝土承重结构,必须采用有效的阻锈剂,并在构造上采取有效的阻锈措施进行补救,以保证其耐久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受破坏。
4.7.5 对已有混凝土承重结构破损界面的修复,不得在新浇的混凝土中掺用以亚硝酸盐类成份为主的阳极型阻锈剂。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6:01
9楼
找了一天了终于找到了
累死了
还在那边发了好多帖子才赚到积分
郁闷
!!!!!!!!!!!!!!!!!!!!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7:01
10楼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混凝土结构经可靠性鉴定确认需要加固时,应根据鉴定结论和委托方提出的要求,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本规范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的范围,可以是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独立区段,也可以是指定的结构、构件或连接,但均应考虑该结构的整体性是否需要加强。
3.1.2 加固后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的重要性和加固设计使用年限,由委托方与设计方按实际情况共同商定。
3.1.3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应与实际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增构件和部件与原结构连接可靠,新增截面与原截面粘结牢固,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并应避免对未加固部分,以及相关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造成不利的影响。
3.1.4 对高温、高湿、低温、冻融、化学腐蚀、振动、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并按设计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理和加固。
3.1.5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
3.1.6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混凝土结构,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3.1.7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
2 一般情况下,宜按30年考虑;到期后,若重新进行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
3 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10年。
3.1.8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2 设计计算原则
3.2.1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以下简称现行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的结构分析基本原则,且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作用效应。
3.2.2 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验算:
1 结构上的作用,应经调查或检测核实,并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和要求确定其标准值或代表值,若此项工作已在可靠性鉴定中完成,宜加以引用。
2 被加固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结构的计算图形,应符合其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
2)作用效应组合和组合值系数以及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确定,并应考虑由于实际荷载偏心、结构变形、温度作用等造成的附加内力。
3 结构、构件的尺寸,对原有部分应采用实测值;对新增部分,可采用加固设计文件给出的名义值。
4 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受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当原设计文件有效,且不怀疑结构有严重的性能退化时,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2)当结构可靠性鉴定认为应重新进行现场检测时,应采用检测结果推定的标准值;
(3)当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检测受实际条件限制而无法取芯时,允许采用回弹法检测,但其强度换算值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进行龄期修正,且仅允许用于结构的加固设计。
5 加固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其性能的标准值应按本规范第3.2.3条确定;其性能的设计值应按本规范各相关章节的规定采用。
6 验算结构、构件承载力时,应考虑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实际受力状况,即加固部分应变滞后的特点,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程度。
7 加固后改变传力路线或使结构质量增大时,应对相关结构、构件及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必要的验算。
8 地震区结构、构件的加固,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复核其抗震能力;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的新薄弱部位;同时,还应考虑结构刚度增大而导致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的影响。
注:本规范的各种加固方法,原则上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加固,但具体采用时,尚应在设计、计算和构造上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JGJ 116的规定和要求。

回复
结构小龚
2006年04月12日 17:57:17
11楼
3.2.3 加固材料性能的标准值(fk),应根据抽样检验结果按下式确定:
fk=mf–k·s (3.2.3)
式中:mf ——按n个试件算得的材料强度平均值;
s ——按n个试件算得的材料强度标准差;
k ——与、c和n有关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由表3.2.3查得。
——正态概率分布的分位值;根据材料强度标准值所要求的95%保证率,取=0.05;
c ——检测加固材料性能所取的置信水平(置信度),由本规范有关章节作出规定。
表3.2.3 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k值
n
=0.05时的k值
n
=0.05时的k值

c=0.99
c=0.95
c=0.90
c=0.75

c=0.99
c=0.95
c=0.90
c=0.75
4

5.145
3.957
2.680
15
3.102
2.566
2.329
1.991
5

4.202
3.400
2.463
20
2.807
2.396
2.208
1.933
6
5.409
3.707
3.092
2.336
25
2.632
2.292
2.132
1.895
7
4.730
3.399
2.894
2.250
30
2.516
2.220
2.080
1.869
10
3.739
2.911
2.568
2.103
50
2.296
2.065
1.965
1.811

3.2.4 为防止结构加固部分意外失效而导致的坍塌,在使用胶粘剂或掺有聚合物(如改性混凝土、复合砂浆等)的加固方法时,其加固设计除应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外,尚应对原结构进行验算。验算时,应要求原结构、构件能承担n倍恒载标准值的作用。当可变荷载(不含地震作用)标准值与永久荷载标准值之比值不大于1时,取n=1.2;当该比值等于或大于2时,取n=1.5;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3.3.1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3.3.2 直接加固采用的方法一般有:
1 增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用于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时,其优点为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且有长期的使用经验;其缺点是:施工湿作业时间长,在混凝土养护期间需限制荷载,且加固后结构自重增大、建筑使用空间减小。
2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用于各种结构构件的局部加固处理时,其优点为构件加固后能恢复原貌,不改变原使用空间;缺点是剔除旧混凝土的工作量大,易伤及原构件的钢筋,且湿作业时间较长。
3 外粘型钢加固法
该法用于柱、桁架、梁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时,其优点为受力可靠、能显著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对使用空间影响小、施工简便且湿作业少;缺点是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有限制,且加固费用较高。
4 外粘钢板加固法
该法用于受弯及受压构件的加固时,其优点为施工工期短、加固后几乎不改变构件外形和使用空间;缺点是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有限制,对弧形构件表面的粘贴不易吻合;且钢板较薄,需作防锈处理等。
5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该法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及受压构件的加固时,其优点为轻质高强,一般无需搭接,能适应曲面形状混凝土的粘贴要求,耐腐蚀、耐潮湿、施工便捷;缺点是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有限制,且需作专门的防护处理。若防护不当,易遭受火灾和人为损坏。
6 绕丝加固法
该法用于提高混凝土构件的位移延性时,其优点为构件加固后增加自重较少、外形尺寸变化不大;缺点是对矩形截面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提高不显著,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7 高强钢丝绳网片-复合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及大偏心受压构件时,其优点为原构件的修补和界面处理较为简便;网片的受力性能较好;若采用高强不锈钢丝绳,还能耐腐蚀价质的作用;缺点是对复合砂浆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较高,而市场上供应的产品(聚合物砂浆)一般性能较差,若不专门配制,容易发生安全质量问题;另外,高强不锈钢丝及高性能的复合砂浆的单价较高;使用前,需做较细緻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其适用性。
3.3.3 间接加固采用的方法一般有:
1 预应力加固法
该法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处于高应力、应变状态下大型结构的加固时,其优点是能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降低原构件的应力水平、消除新加杆件的应变滞后现象并显著改善结构的使用功能;缺点是在有生产性热源且结构表面温度经常大于60℃的环境中使用时,其防护处理较难,且费用较高。
2 增设支点加固法
该法用于对使用条件和外观要求不高的场所,以及抢险工程的临时性支顶时,其优点为受力明确、简便可靠,且易拆卸、复原;其缺点是显著影响使用空间。
3.3.4 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主要有:
1 裂缝修补技术
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保护钢筋不受侵蚀、混凝土不渗漏为目的的表面封闭法和填充密封法;另一是在保护钢筋的同时,还要求通过注入补强作用的胶粘剂以恢复混凝土强度的压力注浆法或注射法。
2 锚固技术
主要指植筋技术和锚栓技术。前者适用于承重结构加固中的构件连接、接长以及施工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后者适用于金属构件(如钢部件、幕墙龙骨等)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紧固;也用于其他加固材料(如粘钢、外包钢和纤维复合材料粘贴等)与混凝土基层粘结的附加锚固。其优点是定位准确、施工方便;缺点是增加加固工程造价。
3 阻锈技术
防治已有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锈蚀,宜采用能有效抑制或阻断有害离子对钢筋侵蚀的化学物质为阻锈剂,通过喷涂与渗透,使阻锈剂吸附于钢筋表面或在混凝土中形成低渗透率、高透气性的隔离层,在阻断有害离子和水分与钢筋接触的同时,使腐蚀电流的下降速率显著加快,从而起到阻锈作用。在结构加固中,可根据不同品种阻锈剂的阻锈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选择。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