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一下这些屁话有用吗?
lb840806
lb840806 Lv.2
2006年03月22日 09:32:23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临近毕业,许多高校毕业生早已“转战”于各人才市场,其间你都会看到许多大学生们手持简历,不知疲倦地奔走于招聘摊位前,诚惶诚恐地向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递上代表着自己的简历,希望他们能从这份简历中了解自己并给予机会,简历无疑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第一机会。  但是,大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个人简历是否是用人单位要求的呢?用人单位对简历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用人单位期望看到的呢?  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就简历问题对上海的一些大学生和公司的HR经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上海市的315名应届大学生和243家注册资金在200万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了电话访问。

临近毕业,许多高校毕业生早已“转战”于各人才市场,其间你都会看到许多大学生们手持简历,不知疲倦地奔走于招聘摊位前,诚惶诚恐地向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递上代表着自己的简历,希望他们能从这份简历中了解自己并给予机会,简历无疑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第一机会。

  但是,大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个人简历是否是用人单位要求的呢?用人单位对简历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用人单位期望看到的呢?

  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就简历问题对上海的一些大学生和公司的HR经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上海市的315名应届大学生和243家注册资金在200万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了电话访问。

  简历并非多多益善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写6-8页简历的人数最多,占到了41%;其次是3-5页的为27.4%;9-10页为12.9%;2页及以上为9.6%;11页及以上为9.1%。然而,用人单位的HR经理则希望看到应聘者的简历中,选择3-5页的最多,为45.5%;其次是6-8页有22%;2页及以下的为17.5%;9-10页为8.5%;11页以上为6.5%。

  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制作简历时往往抱着尽善尽美的心态,总觉得为了突出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要把简历制作得面面俱到,生怕疏漏一些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细节部分,从而使自己在最初步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位置。因此,制作精美,内容详实往往是大学生制作简历时普遍的心理标准。

  然而,用人单位通常只是想通过个人简历,能大概地了解应聘者的一些初步情况,并且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们的能力的高低难以通过简历表现出来,写得再多再详细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工作成果,不足以让用人单位信服。

  而且从用人单位考虑,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收到许多应聘者的简历,长篇累牍式的简历也让招聘者看得头昏眼花。因此,相比大学生,他们对简历篇幅的要求是要更为短些。

  英文简历求职必备

  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自己准备了英文简历,这个比例高达96.5%;没有英文简历的仅为3.5%。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的HR经理也希望能收到应聘者的英文简历,这个比例也高达94%;而不希望收到的仅为6%。

  对此,研究人员认为,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剧,人才的竞争已经日趋于白热化,进入世贸组织更是将中国融入了世界的舞台。已有越来越多的洋公司落户中国,这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一般很注重对方的外语程度如何,因此都会要求应聘者提供中英文双简历。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公司外国管理者挑选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人单位初步地了解应聘者的外语水平,这也是为何英文简历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英语已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元素。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用在简历上已不再是件稀罕事。英文简历仿佛已成为应聘者表达流行与时尚的手段,制作一份精致的英文简历将更容易吸引HR经理的视线。在对英文简历的要求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似乎颇有默契。

  手写简历不再风光

  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很少有人会使用手写的简历了。大学生用电脑打印简历的为80.8%;手写的为13.2%;用人单位HR经理希望收到应聘者电脑打印简历的为92.5%;而希望收到手写简历的仅为7.5%。

  研究人员由此认为,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大学生对电脑操作的重视,大学生们更喜欢用电脑制作自己的简历,这样制作出来的简历不仅格式工整,在表现形式上也能融入不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写的简历往往是格式上五花八门,龙飞凤舞的字迹也不易辨认。面对堆积如山的简历,用人单位的招聘者再遇到手写简历,往往在看之前就戴上“有色眼镜”,他们会把这样的应聘者当作“另类”看待。而电脑打印的简历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它以版面整洁和字迹工整等优势更能收到HR经理的欢迎。

  借鉴的简历不受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写简历时有63.3%的人是借鉴过别人的简历,有36.7%的人没有借鉴过;在用人单位HR经理的心目中,他们更希望收到应聘者独立完成的简历,而非借鉴过别人的,这个比例高达75%;希望收到被借鉴过的简历的为25%。

  调查人员认为,简历是需要精心包装设计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工作经验,同时也缺乏撰写简历的经验。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撰写自己的简历,而且又相当重视,在格式、内容和技巧上概念模糊,因此他们往往会去借鉴别人的简历,将自己好好包装一番,以达到尽力“推销”自己的目的。

  一份简历里包含了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同时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在过度借鉴别人简历的风格、形式、内容的同时,大力宣扬自己的优点,包装出一个“完美”的自我,也就意味着真实性的掩盖,这是用人单位所不愿意看到的。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出入。因为用人单位需要招聘到有真才实学、对企业能作出贡献的人,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人惟恐避之不及。这也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这一点上的认识误差所造成的。

  教育经历:大学生择业“ 资本”工作经历:HR经理招聘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简历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回答教育经历、相关证书以及工作经历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7.7%、60.5%、55%,其余各项的比例则较少些。然而,在用人单位HR经理的心目中,排第一至第三的却是工作经历75%;教育经历72%;期望薪资45.5%。

  研究人员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存在不少出入。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多数是“拿来主义者”,他们都偏向于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希望招来即能马上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且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录用这些人则不必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可以省去不少开支。因此,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出色业绩的人才都是“抢手货”,而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明显显得“先天不足”,在撰写简历时往往捉襟见肘。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虽然工作经历比较少,但却有不少相关的技能证书,这可以说是他们对工作经验不足的唯一补救方法。但是,在用人单位眼里,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许多用人单位更具现实主义,他们往往认为这些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就如同纸上谈兵和搏杀沙场是有区别的。

  虽说工作经历很重要,但用人单位在挑选员工的时候仍然很注重应聘者的教育经历。因此,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 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在期望薪金上所持的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用人单位总是很现实的,他们要比大学生更重视期望薪金的多寡;大学生倒是放低了自己的“身价”,这和几年前的情况比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当然,这也和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着必然的联系。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人员发现,目前大学生在简历制作上和用人单位对简历的要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把握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需求标准,进而按这些标准去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此,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还需注意: 简历撰写应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标准。由于大学生在制作简历上缺乏经验,他们对简历的制作标准难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差别。因此,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

  1、不必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华而不实,而应该抓住重点,对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进行表述;

  2、对于优秀的简历要借鉴有度、适度包装、个人简历要有一定的特点,但是绝不可盲目夸大;

  3、简历设计的各方面内容的重视程度要和用人单位结合起来,避重就轻;

  4、简历要简洁明了,整齐打印,同时在简历中应该加上自己所期望薪金的一个范围,这样更能让务实的用人单位欣赏。

  注重实践 积累工作经验

  过去企业招聘时都比较注重对方的学历,求职者怀揣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高枕无忧。但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那种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已渐渐遭到用人单位的冷遇。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经验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所缺少的。如何调整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从而改变不利的被动局面,的确是他们中最为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实践外,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一些社会工作,以兼职来锻炼自己,勤工俭学的同时能积累工作经验,一举两得。

  学好英语 找好工作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向国际化接轨,外资企业的不断来华投资,英语的用处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一些外资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对员工的外语水平有所要求。在这点上,大学生还是很有优势的,但大多数人的外语实用能力较差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因此,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全面掌握外语是必不可少的。

  成为全方位发展型人才

  如今,翻开各类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培训广告,外语、电脑等都在火爆办班,培训市场的兴旺也正说明了目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现在大学生手持多张专业证书也不是件新鲜事,因为市场正需要这类复合型人才。因此建议大学生们除了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外,还需加紧“横向发展”,使自已成为复合型人才,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着7月份的临近,又将有不少大学生离开校园,他们的求职紧迫感也将越来越强。在“僧多粥少”的竞争环境中,大学生应该做到知己知彼,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求职地位,而不是一味地盲目闯荡“才市”。   

转自:文新传媒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