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大学生“七宗罪”
xinyuxbg
xinyuxbg Lv.10
2006年02月25日 10:43:21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近日来,某报一篇关于武汉女大学生卖淫、三陪的纪实报道在媒体及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在此报道中,作者通过采访对象之口表述,当今大学中女生卖淫者已占有相当高的一个比例。此言一出,惹得各方震怒,媒体上恶评如潮,最后,该报只好道歉了事,但很多在校大学生却不依不饶,依旧在网上追问:难道我们真的那么坏吗?在媒体上,为什么我们的群体形象是如此不堪? 难道大学生形象正在某些媒体整体毁容?存此疑问,笔者上网查询,果然发现:在近期媒体关于大学生的报道中,批判者多,褒扬者少,先不管这些批判是对是错,是否合理,单看现象,笔者试着总结了一下,竟然有七大项之多,戏称为“媒体眼中大学生七宗罪”。

近日来,某报一篇关于武汉女大学生卖淫、三陪的纪实报道在媒体及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在此报道中,作者通过采访对象之口表述,当今大学中女生卖淫者已占有相当高的一个比例。此言一出,惹得各方震怒,媒体上恶评如潮,最后,该报只好道歉了事,但很多在校大学生却不依不饶,依旧在网上追问:难道我们真的那么坏吗?在媒体上,为什么我们的群体形象是如此不堪?
难道大学生形象正在某些媒体整体毁容?存此疑问,笔者上网查询,果然发现:在近期媒体关于大学生的报道中,批判者多,褒扬者少,先不管这些批判是对是错,是否合理,单看现象,笔者试着总结了一下,竟然有七大项之多,戏称为“媒体眼中大学生七宗罪”。
免费打赏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3:44
2楼
第一宗罪:“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肇因是这次蔓延全国的SARS病毒,北京的一些大学生因为恐惧非典,恐惧隔离,不顾禁令纷纷出逃,而把SARA病毒的危险也带回了家乡。有文章质疑: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我们当今这一代的大学生现了“原形”。即便是北大、清华这样令人仰慕的一流大学的表现也足以令国人汗颜。他们的逃跑,首先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面对那种险恶的环境当时的许多大学生们还坚持学习,而现在呢,据国外的记者说北京的许多大学实际上已经是十室九空了;其次,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确实被感染,一方面是耽误了治疗,这是对于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国家花费这么多钱在大学生身上,然而他们却毫不重视,还谈不上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第三,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如果自己已经被感染,那么很可能将病毒传给旅途中周围的旅客,这将给我们国家的防“非典”带来更大的压力;第四,对于家庭亲朋的不负责任,如果自己已经被感染那么回家了亲戚朋友跟着遭殃,也许离开北京时尚未被感染但如果在途中与“非典”病人接触而被感染那么回到家中还是一样的害家人害朋友。

质疑者说:“生命诚可贵,学生们珍惜生命本无可厚非,然而,国难当头,那一代的大学生这么窝囊过?”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3:58
3楼
第二宗罪:性放纵


这一宗罪过从曾经被媒体爆炒过的“高校处女排行榜”事件可窥一斑。这个榜对北京各大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处女率进行了排行,排行最高的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处女率是50.365%,最低的是北京某艺术院校,处女率0%,排在中间的是一些理工类学校和民办学校。虽然,某些媒体试图从批判的角度报道这个来自互联网的数据,但无论如何,读者也窥其报道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津津乐道:绝无空穴来风,排行榜必定事出有因,如果不是受条件所限,一些媒体肯定会搞出个的货真价实的“高校处女排行榜”来。隐藏在背后向读者提出的疑问是:在大学里,处女到底有多珍惜?

再看几乎是性生活放纵的标签的“一夜情”,笔者在新浪网上搜索新闻,关键词为“大学生 一夜情”,居然有244条相关新闻,再查“民工 一夜情”,只有五条,而笔者以为可能与大学生不相上下的“白领 一夜情”只有九条,更令人吃惊的是,笔者以为结果会远远多于大学生的“小姐 一夜情”也仅有23条。由此可见媒体对大学生性放纵问题的热衷程度。

除了一夜情以外,媒体喜欢热炒的话题还有:大学生校外、校内同居问题,大学生怀孕该不该被开除的问题,这一切都给读者一种强烈印象:大学生是性行为比较放纵的一个社会群体。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4:15
4楼
第三宗罪:缺乏人性教育


最有轰动效应,且最被广泛关注的自然是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狗熊那件案子,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把硫酸泼向了北京动物园的熊。另外引起关注的新闻还有《微波炉活烤三月小狗,某名牌大学学生恶行令人震惊 》、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仿真枪绑架两女生、天津大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倒父亲等,这些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的评论动辄上万条,少者也有几百,一位大学生弄伤5只黑熊,能使一向不舍得发连续报道的一些国家级媒体也大做文章,全国上下尽人皆知。而最关键的是,媒体关注的不是被刘海洋泼伤的熊和被微波炉烤了的狗,或者被凶手杀害的被害者,而是大学生的“病”:这些名牌大学生怎么都这么没人性?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4:28
5楼
第四宗罪:心理不健康


这宗罪过,看起来与上一宗沾边,实则不同。刘海洋泼熊的原因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成分,但心理不健康未必都去泼熊。媒体热衷的是大学生的“心病”。因为从诸多的恶性事件中不少专家发现,中国大学生虽然已远离父母,但心理上并未“断奶”,而真正的根源在于长期的个性压抑和独立人格的丧失。不合理的教育机制和家庭的过分溺爱都是造成大学生恶性事件的罪魁祸首。中国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然而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离得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

心理不健康的话,不但会泼熊,甚至会自杀。

从媒体报道的整体印象来看,大学生几乎是中国最喜欢的自杀的一个群体,不信去搜索引擎上搜索,查“大学生 自杀”的关键词,居然能够找到 65,900 项查询结果,我没有找到另外一个能够与自杀联系如此紧密的人员群体,甚至更有理由自杀的“病人”,也仅搜索到55,300项而已。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4:46
6楼
第五宗罪:世故


在中国,大学生曾经几乎是理想主义的代言人,他们曾经是社会上最浪漫的、正义的、不通世故的一个群体,但现在,透过媒体,我们看到,大学生已经比任何社会上通过金钱关系维系的群体世故、势利地毫不逊色。去年记者出身的作家张者推出了一本畅销书《桃李》,以中国某最著名高校为原形,描写了一群法律系高材生追求金钱与成功的生活游戏,其中的师生关系简直与赤裸裸的商业关系毫无二至。至于媒体报道的校园中选学生会干部、评奖学金、找工作等涉及利益的事情,更是几乎没一件不持批评观点。

以至于,湖北某公司在当地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信息结尾竟有这样一句话:“欢迎对口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校、院、系学生会干部及班长除外)。”报道说:“该公司以前在招聘时也会和很多企业一样注明学生干部优先,但是招来的学生干部工作较为浮躁,没有一般学生踏实,喜欢做表面文章。而且,和一般学生比起来,大学生干部更易跳槽。几年来,他们公司招聘了十多名大学生,学生干部都跳槽走了,一般大学生却很多都成了公司的骨干......持相同观点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在招来学生干部后,委以重任,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某报道中提到:“最近正被公审的“五毒书记”张二江以前就是武汉大学的校学生会主席。当时,张二江在学校就“喜欢当官,爱高谈阔论,热心社交”。他在上学期间就表示了从政的强烈愿望,并在学生干部模拟政治操练中颇有建树,最后还当选为全国学联委员。但最终却触犯国法,身陷囹圄。”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5:02
7楼
第六宗罪: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


在江苏省高校退学、试读大军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据有关部门调查,江苏省重点高校如南航、东大等,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在上网的大学生中,大约有15%的人是上网学习,6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是上网玩游戏等。最严重的一个班30名学生中有20人将拿不到学位。而在这些学生中既有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挂科”学分累计最多的超过60个。这意味着,很多学生在大一就落到了被劝退的地步。而在另一大学,一大四学生竟在半个月内打麻将输掉了3000多元助学贷款。搓麻将赌博的不正之风在该校大四男生中悄然流行,一男生宿舍楼里约有20间大四学生宿舍,其中近一半的宿舍里有学生终日打麻将。

为此,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不得不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得购买电脑。媒体疑问:按说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怎么连这点小事也管不了自己呢?

更引人关注的是,一些报社近期讨论的一个话题: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择业打出婚姻牌,大学生择业,各显其能,不靠自己在学校学的本事,寄望于找个好老公养着,这也算其私人选择,但难以理解的是,对于媒体来说,这已经与外语、口才、文采等并列成了择业合理的一张牌,是大学生堕落,还是媒体堕落?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5:21
8楼
第七宗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有了以上六项罪过,这第七罪几乎算不得什么罪了,因为所有的“罪”都是相关的,性放纵、意志薄弱、世故、心理不健康、缺乏人性教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它们就象亲兄弟,由此生彼,但此非彼。性放纵的人未必会去卖淫,想找个好老公者也未必会做去做“二奶”,但有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会去做。但是,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里流行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

于是有记者去调查,这关系到大学生堕落的程度,于是,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出现在媒体上,于是,大学生们愤怒了。



回复
xinyuxbg
2006年02月25日 10:46:32
9楼
停止妖魔化大学生


重新回顾上面列出的媒体习惯关注的大学生的所谓严重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罪”,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然而,却在大学生落在大学生身上,却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在SARS面前逃离到外地的,除了大学生还有民工,与一些有钱人,我们的媒体却只怪罪大学生;一夜情、卖淫、当二奶、虐待动物、心理疾病、随波逐流、堕落,这些社会转型期的典型问题也都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以外找到落脚点,但是,为什么我们只关注大学生,只问:大学生怎么了?

自从大学扩招及民办大学大量出现以来,大学生群体获得了极大的扩充,对于城市青年来说,上大学已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大学生的普遍化自然会使社会问题在校园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因为这个群体更加社会化了,

然而,在一定时期内,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带着特殊光圈的大学生仍然是知识、善良的代名词,印象中的他们依旧生活在象牙塔内,不识人间烟火。这种认识的差异给予某些媒体以推波助澜,借机炒作的空间,因为吸引注意力及制造冲击力来说,“禽兽”永远没有“斯文禽兽”来得猛烈,“玉碎”永远比“瓦破”更另人惋惜。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早就成了流水线上出来的“工业品”,而远非过去那些精雕细琢的“珍品”了。倘若仍是用以前那种苛刻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未免显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他们犯的一些错误,口诛笔伐也好,群而攻之也好,只是别再以大学生的名义举起舆论的“刀子”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