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除险加固中的几个问题
yha2
yha2 Lv.12
2010年12月04日 13:37:48
只看楼主

加固中的几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0-12-4 15:49 编辑 ]

加固中的几个问题

[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0-12-4 15:49 编辑 ]
92561ecc58fccba8bf09.rar
85.9 KB
立即下载
csccbjs
2010年12月04日 15:49:26
2楼
一、管涌除险
(一)关于垂直防渗
(二)关于背水侧压盖的宽度
(三)关于减压井
二、崩岸治理

[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0-12-4 15:51 编辑 ]
回复
☆北★都☆
2010年12月05日 15:27:25
3楼
堤防除险加固中的几个问题
我国堤防总长25.8万km,其中重要堤防6.57万km。江河堤防的主要特点是:①多为双层或多层透水堤基,加上人为坑塘多,高洪水位时管涌险情严重,同时崩岸现象普遍,长江中下游3600km干堤中就有1500km受到崩岸的威胁。②堤防历史悠久,为历年不断加高而成,填筑质量差,隐患多,汛期渗水、漏洞、跌窝、脱坡险情众多。表1为1998年大洪水期间长江干堤险情的统计结果,较大险情中管涌占52.4%,崩岸占8.0%。需要指出的是,崩岸在非汛期也经常发生。堤防工程实践表明,管涌和崩岸是威胁堤防安全的第一、二号杀手。
98年大洪水后,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堤防工程建设,包括管涌除险、崩岸整治、堤身加高培厚及隐患处理、护坡等。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一、管涌除险
在近期管涌除险中,填塘和盖重得到普遍应用,另外,在不少堤段采用了垂直防渗措施。排水沟也有一些应用,减压井使用则较少。在设计中对下面几个问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一)关于垂直防渗
随着垂直防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造价不断降低,从而使垂直防渗用于堤基防渗成为可能。根据中国国情,先后研究开发了射水法、锯槽法、两钻一抓等薄墙施工技术,设备造价约60万元人民币,墙体造价仅为每平方米200元人民币左右,可应用于一般的砂砾堤基。多头小直径搅拌造墙技术在长江干堤加固中应用最多,造价低廉。1999年长江干堤建造防渗墙长度120.7km,总面积160万m2,墙体深度一般为15~20m,最深为37m,从渗流控制角度分类,包括悬挂式、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三种形式。
对封闭式防渗墙,由于墙体截断了渗流的途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和观测资料均表明,堤内表土层下面的承压水头大幅度降低,管涌除险效果非常明显。但是,防渗墙在截断外水渗流的同时,也截断了非汛期堤内地下水向江河排泄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来地下水的自然平衡关系,大量使用封闭式防渗墙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水环境后果,对此应进行深入研究。

对透水层较厚、隔水层较深的双层堤基,采用封闭式垂直防渗墙施工难度大且造价太高,因此采用了悬挂式防渗墙。从渗流计算结果看(图2),建造悬挂式防渗墙后,背水侧堤脚表土层下面的水头由8.00m降到7.96m,出逸比降由1.63降为1.62,防渗效果非常差。因此,绝大多数同志对悬挂式防渗墙持否定态度。

对多层地基且存在浅层弱透水层的情况,采用了半封闭式防渗墙。如图3所示,从渗流计算结果看,修建半封闭式防渗墙以后,背水侧堤脚表土层下面的水头由5.72m降到4.65m,出逸比降由1.16降为0.95,防渗效果不甚理想。另外,浅层隔水层的连续性对墙体防渗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对半封闭式防渗墙的渗流控制效果也存在疑问,建议在地质资料比较充分的前提下,设计时通过充分论证后采用。

历年的管涌险情表明,当堤基表土层夹有浅层粉细砂层时,一旦发生近堤脚管涌将是非常危险的。对这种堤基情况,防渗墙深度不大,但可以截断浅砂层,因此应是比较合理的。
对垂直防渗,尽管其造价比以前有较大幅度降低,但是与水平防渗相比仍高出很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同志认为,采用垂直防渗应慎之又慎,需要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以免造成浪费和不良后果。
(二)关于背水侧压盖的宽度
当背水侧地形条件允许时,压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它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压盖范围内发生管涌,另一方面,即使在压盖范围以外出现管涌,也加大了管涌离堤脚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管涌的发展速度和管涌的危害程度。  
根据现行堤防设计规范,当

时就需要进行压盖。式中:K为安全系数
(1.5~2.0),h为表土层下面的承压水头,ρw为水的密度,Gs为表土层的颗粒比重,n为表土层的孔隙率,t为表土层的厚度。但是,当表土层较薄且透水性很差时,按照该方法计算出的压盖宽度会很长,有时可能要超过200m甚至更多。此时,一种办法就是在压盖的末端设置减压沟(井),以缩短压盖宽度,这种方法一般应用较少。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历史上管涌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压盖宽度,这种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经常采用,但是有时管涌可能在距堤脚数百米的地方发生,这就给设计带来困难,存在不确定性。从已完成的工程看,压盖宽度从40m到200m不等,压盖宽度过大将增加征地、拆迁和工程投资,因此对这一问题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在压盖的施工方面,机械吹填是压盖施工的一种好方法,既加固了大堤,又对河道起到了一定的清淤作用,造价也相对较低,近几年在长江和黄河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关于减压井
如图4所示,单从渗流计算结果看,减压井的减压效果非常显著,是管涌除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几乎适用于所有管涌堤基的除险。但是,传统减压井的最大问题是淤堵,在竣工运行初期,减压井的效果一般都很好,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减压井的排水量往往逐渐减小,减压效果也越来越差。另外还存在汛期排水引起的内涝问题。在近两年的管涌除险工程中很少采用减压井方案。

关于减压井的淤堵,研究表明包括机械的、化学的甚至生物的,并与减压井过滤器的位置、结构、材料以及地下水质等密切相关。目前有关单位正在进行长效减压井的研究工作,包括人工合成材料井管、过滤器以及滤芯可更换式减压井结构等,并有望取得较好的成果。对减压井的内涝问题,设想在减压井出口加装阀门加以解决,当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起用减压井,这样既可以避免堤基管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排水引起的内涝问题。
二、崩岸治理
长江中下游干堤的砂性土层普遍暴露于江水中,受河湾迎流顶冲的影响,3600km干堤就有1500km受到崩岸的威胁,在98年大洪水期间发生崩岸高达330处。1998年10月14日,湖北省咸宁大堤北门口在3小时之内岸滩后退达100m。崩岸治理是长江堤防建设的长期任务。
目前,崩岸抢险和治理普遍采用抛石防护的方法,抛石量为每延长米岸线100~200m3,方量极大,许多崩岸段已经多次进行抛石防护,因此人们难免对传统的抛石方法产生了疑问,认为应该对崩岸发生的机理开展深入研究,开展以下几项工作:①在以往的抛石护岸工程中,抛石与堤基土层之间没有反滤层,在水流作用下粉细砂地层可能发生冲刷而导致抛石结构不稳,影响防护效果,需要针对长江水深流急的特点,对水下铺设土工织物反滤层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②非汛期时地下水向江河补给,渗流的作用不应忽视,加上水位的变化,需要对非稳定渗流以及对岸坡稳定的影响等开展研究工作。
在崩岸治理新技术方面,研究开发了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技术,防护效果明显且造价低廉,仅为抛石护岸造价的三分之一。软体排护岸技术也得到应用,初步解决了在长江水深流急情况的水下施工问题,防护效果很好,造价与抛石相当。大体积土工合成材料充沙管袋技术也得到应用,该技术在国外防护工程中应用很多。
回复
olly2
2010年12月06日 10:28:57
4楼
学习中!好资料
回复
olly2
2010年12月06日 10:29:33
5楼
学习中!好资料
回复
olly2
2010年12月06日 10:30:01
6楼
学习中!好资料
回复
艾溪
2010年12月06日 17:03:35
7楼
好像还有没有遇到这些问题
回复
lixuede0729
2010年12月10日 17:34:32
8楼
是个很不错的东西,拿过来自己学习一样!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希望楼主以后多传一些类似的东西!非常感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