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叔献(1023—1076),字景仁,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北宋著名水利家、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之一。 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读书刻苦,成年后考中进士,始任雍邱尉、桐庐令,所到之处,奸吏屏息,豪民敛缩。因政声卓著,调条例司议法。法成,为淮南提举。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侯叔献擢升都水监(主管全国水利)。在任期间,他几乎长年奔走各地,察看山川地理形势,督促水利工程。单是河北、京东两路,他亲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沟、自盟、乃马三条河流,修复废塞的朝宗闸,又“辟大湖,立新堤,开直河者二千余里”,大面积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条件。
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读书刻苦,成年后考中进士,始任雍邱尉、桐庐令,所到之处,奸吏屏息,豪民敛缩。因政声卓著,调条例司议法。法成,为淮南提举。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侯叔献擢升都水监(主管全国水利)。在任期间,他几乎长年奔走各地,察看山川地理形势,督促水利工程。单是河北、京东两路,他亲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沟、自盟、乃马三条河流,修复废塞的朝宗闸,又“辟大湖,立新堤,开直河者二千余里”,大面积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条件。
侯叔献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善于吸收群众治水治土的经验,化害为利,他曾在“乡老”处,访得用河水淤田治理盐碱地的经验,便奏请神宗批准估京畿一带推广。他亲临郊野“相地形,度河势”,引樊水和汴水淤田,五、六年间,共溉成良田40万顷,使当地农民获益很大。
侯叔献的一生心血都倾注在水利事业上,他的治水主张,曾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诋毁,说他治水破坏风水龙脉,会招来天神降灾。侯叔献不为所动,坚持治水,卓有成效。宋神宗嘉奖他:“古人所谓勤于邦,尽力乎沟洫,于卿无愧”。由于他“以勤感疾”,熙宁九年卒于扬州光山寺治水任上,终年54岁。宋神宗闻之甚为悲痛,罢朝一日,以示哀思。王安石特作《侯献公挽诗》,歌曰:江河复靓舜重瞳,荒度平成继禹功。
爱国忘家钦圣命,劳身焦思代天工。
光山寺远星辰暗,薤露歌残血泪红。
臣子如公真不愧,两全忠孝古人风。
(宜黄县台办小汪供稿)
宋朝故事:侯叔献巧用古城: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 年),担任权都水监丞(掌管水利方面的官)的侯叔献征发民工。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境内掘开汴河河堤,引用汴河中的大量泥沙淤灌田地。
谁料这一年,洪汛特大,汴河水突然暴涨,洪水从掘开的河堤缺口汹涌而出,顿时堤防崩溃了..呵!那狂吼的大水,雄威响若雷奔走,猛涌波如雪卷颠!发狂的人们围住侯叔献,无数的火把照得汴河边一片通红。
侯叔献望着脸色严峻的民工们,大声说:“现在硬堵已是没用了,只有把缺口开得更大些..”
民工们怒吼了:“你这昏官,这不是要我们大家的命吗?”
“不!”侯叔献声若洪钟,盖过了黄色巨流的吼叫声,“只有想法泄洪,减缓凶猛湍急的水势,才有可能修复堤防,堵住决口!”
接着侯叔献向大家解释:在离濉阳几十里的上游,在汴河河边,有一座废弃的古城,里面虽无人居住,房屋也都早已毁坏,但那几尺厚、几丈高的城墙却还是基本完好,用它来临时泄洪储水真合适。
侯叔献一声令下,带领民工们火速奔向上游那座古城边,连夜掘开了汴河河堤,把水引到古城里。
第二天,下游的水量大大减少,侯叔献马上带领民工堵塞住了汴河河堤上的缺口。当古城里的水储满,又往汴河里流的时候,原来塌陷的堤已修复了。百姓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农田也免遭淹没。
人们为侯叔献在大水汹涌的紧急关头随机应变的智慧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