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内电梯配置的几个问题(选型配置)
meiling5407
2006年02月16日 18:37:38
只看楼主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内的交通配置被局限于对电梯和扶梯型号的选择上,有关电梯配置的文章有些是先介绍项目的概况,然后列一个电梯规格表了事。实际上,电梯和扶梯的设计是对建筑土建影响最大的项目之一,并且事后难以更改。电梯配置必须考虑到使用功能、交通组织等因素,决不仅仅是载重量、速度和停站的设计问题。电梯配置应该被提高到与暖通空调、给排水、楼宇自控等相当的重要程度上,与指示牌等合称为室内交通系统的设计,以区别于道路交通系统。本文简单谈谈电梯的配置问题。 1 电梯配置与建筑学  电梯一般都位于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内,所以电梯配置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已经是着重考虑的问题。正是由于电梯专业人员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很难介入,影响了电梯向更高更深的方向上发展。 2 关于电梯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分类,电梯通常分为客梯、客梯兼消防梯、服务梯、观光梯、专用电梯(如货梯、餐梯)和扶梯等。其中,服务梯的概念越来越与客梯相混淆,许多电梯厂商取消了服务梯这一梯种,而采用与客梯相同的配置,只是在档次上加以区别。笔者认为,服务梯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有其特定的使用意义。考虑到经常性运货的要求(如保洁和运送床单、生活用品等用的手推车),服务梯的轿厢深度都比较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原来的偏开门改为中分门,将对重由轿厢侧面改到后面,这样由于轿厢重心与对重距离加大,对于非复绕的曳引机应注意曳引能力问题。 3 载重量和速度  高层建筑内主客梯的载重量一般都在1 250~1 600kg之间,速度视行程而定。以往电梯不间断地驶完全行程所需时间一般在50s以内,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这一指标已提高到40s。有关电梯交通分析的资料有文献可查。 4 电梯停站  这里针对大楼内集中布置的主客梯谈谈电梯停站设计的问题。对于集中布置的电梯,根据楼层服务对象的不同区分电梯停站,可有效地防止不同类型的客户乘坐同一电梯的情况,给用户增添舒适方便的感觉。如低区电梯为商务层服务,高区电梯为客房层服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首层以上客户去往地下的问题。很显然,所有客梯去往地下室是不可取的。有资料显示,每增加一个频繁使用的地下室,就会给电梯上下一次的运行时间增加20s。目前有的群控电梯中有1~2部到达地下层站,当首层以上的客户要去往地下室时,呼来的电梯不一定是能够到达地下的电梯,如果不是,就要求他到达首层后再按下行呼梯按钮,转乘其它电梯。解决的方法有3个:一是将电梯分组控制,使其中一组都去往地下,或对去往地下的电梯进行单独控制,这种方法会降低电梯总的运输能力,使去往地下的电梯的运输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不同组的电梯按钮被同时发现,客户很可能都进行登记;二是采用在候梯厅选择目的层的控制系统;三是在候梯厅加装去往地下的专用按钮,当客户按下专用按钮时,控制系统在去往地下的电梯中选择。 5 电梯总体设计  电梯总体设计工作是电梯厂商根据客户要求和电梯标准对电梯进行总体配置的过程,是保证电梯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基础。实际工作中,电梯厂商与业主和建筑设计院的接触是从这时候才开始的。电梯总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井道的平面和立面尺寸、电梯安装方式、是否需要安全门,轿厢重量和平面布置的改变对曳引能力的影响、电梯部件的配置等。值得注意的是,客户对轿厢装饰的要求会影响轿厢重量,从而影响曳引机的曳引能力,如果按标准槽型和钢丝绳数量配置,可能会带来事故隐患。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内的交通配置被局限于对电梯和扶梯型号的选择上,有关电梯配置的文章有些是先介绍项目的概况,然后列一个电梯规格表了事。实际上,电梯和扶梯的设计是对建筑土建影响最大的项目之一,并且事后难以更改。电梯配置必须考虑到使用功能、交通组织等因素,决不仅仅是载重量、速度和停站的设计问题。电梯配置应该被提高到与暖通空调、给排水、楼宇自控等相当的重要程度上,与指示牌等合称为室内交通系统的设计,以区别于道路交通系统。本文简单谈谈电梯的配置问题。 1 电梯配置与建筑学  电梯一般都位于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内,所以电梯配置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已经是着重考虑的问题。正是由于电梯专业人员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很难介入,影响了电梯向更高更深的方向上发展。 2 关于电梯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分类,电梯通常分为客梯、客梯兼消防梯、服务梯、观光梯、专用电梯(如货梯、餐梯)和扶梯等。其中,服务梯的概念越来越与客梯相混淆,许多电梯厂商取消了服务梯这一梯种,而采用与客梯相同的配置,只是在档次上加以区别。笔者认为,服务梯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有其特定的使用意义。考虑到经常性运货的要求(如保洁和运送床单、生活用品等用的手推车),服务梯的轿厢深度都比较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原来的偏开门改为中分门,将对重由轿厢侧面改到后面,这样由于轿厢重心与对重距离加大,对于非复绕的曳引机应注意曳引能力问题。 3 载重量和速度  高层建筑内主客梯的载重量一般都在1 250~1 600kg之间,速度视行程而定。以往电梯不间断地驶完全行程所需时间一般在50s以内,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这一指标已提高到40s。有关电梯交通分析的资料有文献可查。 4 电梯停站  这里针对大楼内集中布置的主客梯谈谈电梯停站设计的问题。对于集中布置的电梯,根据楼层服务对象的不同区分电梯停站,可有效地防止不同类型的客户乘坐同一电梯的情况,给用户增添舒适方便的感觉。如低区电梯为商务层服务,高区电梯为客房层服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首层以上客户去往地下的问题。很显然,所有客梯去往地下室是不可取的。有资料显示,每增加一个频繁使用的地下室,就会给电梯上下一次的运行时间增加20s。目前有的群控电梯中有1~2部到达地下层站,当首层以上的客户要去往地下室时,呼来的电梯不一定是能够到达地下的电梯,如果不是,就要求他到达首层后再按下行呼梯按钮,转乘其它电梯。解决的方法有3个:一是将电梯分组控制,使其中一组都去往地下,或对去往地下的电梯进行单独控制,这种方法会降低电梯总的运输能力,使去往地下的电梯的运输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不同组的电梯按钮被同时发现,客户很可能都进行登记;二是采用在候梯厅选择目的层的控制系统;三是在候梯厅加装去往地下的专用按钮,当客户按下专用按钮时,控制系统在去往地下的电梯中选择。 5 电梯总体设计  电梯总体设计工作是电梯厂商根据客户要求和电梯标准对电梯进行总体配置的过程,是保证电梯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基础。实际工作中,电梯厂商与业主和建筑设计院的接触是从这时候才开始的。电梯总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井道的平面和立面尺寸、电梯安装方式、是否需要安全门,轿厢重量和平面布置的改变对曳引能力的影响、电梯部件的配置等。值得注意的是,客户对轿厢装饰的要求会影响轿厢重量,从而影响曳引机的曳引能力,如果按标准槽型和钢丝绳数量配置,可能会带来事故隐患。
免费打赏
tzepc.amin
2006年04月20日 10:03:11
2楼
实际中,不同电梯的缓冲坑,也是一个主要的设计影响因素
回复
ys1981
2007年10月25日 16:32:31
3楼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内的交通配置被局限于对电梯和扶梯型号的选择上,有关电梯配置的文章有些是先介绍项目的概况,然后列一个电梯规格表了事。实际上,电梯和扶梯的设计是对建筑土建影响最大的项目之一,并且事后难以更改。电梯配置必须考虑到使用功能、交通组织等因素,决不仅仅是载重量、速度和停站的设计问题。电梯配置应该被提高到与暖通空调、给排水、楼宇自控等相当的重要程度上,与指示牌等合称为室内交通系统的设计,以区别于道路交通系统。本文简单谈谈电梯的配置问题。
回复
zhuxinchun198103
2007年11月07日 10:57:19
4楼
分析的不错。我正准备做一个带电梯的建筑,值的我学习
回复
aiqing0718
2007年11月07日 22:52:59
5楼
很深奥,到现在的我还是没有进入工作状态!
回复
gyd0839
2007年11月08日 11:50:03
6楼
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只能考虑电梯的选型,而重点是放在功能方面,交通的组织方面,消防与疏散等问题
回复
xinyushejiyuan
2007年11月08日 18:36:44
7楼
大的作品、无私的奉献、高尚的道德.我要永远追求全面学习你的伟大作品、很好、很好!寻找很久了,我要常和你联系,常常向你学习,谢谢谢谢!!!非常感谢楼主提供的宝贵资料!好人一生平安,谢谢共享资料
回复
mengjing_longly
2007年11月09日 01:04:02
8楼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ws0303
2007年11月16日 16:40:38
9楼
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以前就是不知道,现在好了学习的机会又多了
回复
ws0303
2007年11月16日 16:41:38
10楼
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以前就是不知道,现在好了学习的机会又多了
回复
yfslkx.wj
2007年11月24日 19:53:58
11楼
电梯总体设计工作是电梯厂商根据客户要求和电梯标准对电梯进行总体配置的过程,是保证电梯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基础。实际工作中,电梯厂商与业主和建筑设计院的接触是从这时候才开始的。电梯总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井道的平面和立面尺寸、电梯安装方式、是否需要安全门,轿厢重量和平面布置的改变对曳引能力的影响、电梯部件的配置等。值得注意的是,客户对轿厢装饰的要求会影响轿厢重量,从而影响曳引机的曳引能力,如果按标准槽型和钢丝绳数量配置,可能会带来事故隐患。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