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建筑设计业"瘦身"应对洋挑战
lcc6903
lcc6903 Lv.3
2006年02月03日 09:18:14
只看楼主

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工程价值总额约为1.6万亿元。根据本土设计企业和国外设计事务所一般按照工程造价5‰或3%收取设计费的标准进行量化,可以发现庞大的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达80--480亿元之巨。 在截至目前为止的较量中,国外设计事务所从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切走的蛋糕可能并不比本土设计企业少多少。随着下月1日起允许外资在国内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及独资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政策的施行,本来处于保护之中就没有占到多少优势的本土设计企业,

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工程价值总额约为1.6万亿元。根据本土设计企业和国外设计事务所一般按照工程造价5‰或3%收取设计费
的标准进行量化,可以发现庞大的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达80--480亿元之巨。

在截至目前为止的较量中,国外设计事务所从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切走的蛋糕可能并不比本土设计企业少多少。
随着下月1日起允许外资在国内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及独资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政策的施行,本来处于保护之中就没有占到多少优势的本土设计企业,
可能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不过,本土建筑设计企业正在积极迎战,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允许设计师设立个人事务所,
来对原来庞大和低效的设计企业进行"瘦身",这不仅有望催生贝聿铭一样的顶尖设计大师,也可能会迅速催生出一批建筑设计行业的富翁。

设计市场渐失

正如中国入世前的预料,除港澳以外的海外企业对直接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当的谨慎,
与此相关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房地产行业最薄弱的建筑设计及中介服务上。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目前已有 120多家中外合作和合营的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在中国出现。此外,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的很多知名建筑设计所相继通过
在中国设立联络处的办法,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探头探脑。

从去年4月开始,日本AGC都市设计一级建筑师设计事务所所长陈俊菁就一直在操持与北京一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组建合资建筑设计所的事务;
曾在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担负了三分之一设计任务的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公司,2001年10月下旬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其首席代表承认将成
立公司来全面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由此可以预料,随着下月1日起我国允许外商在中国投资设立城市规划服务企业,中外合作和合营的建筑工程设
计事务所数量还将迅速增加。

"洋设计"蜂拥至中国,觊觎的自然是中国庞大的建筑设计市常细心的人可能早已注意到,中国主要城市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相当部分就出自国外
建筑设计师之手。在上海,就不时可以见到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在设计了世界第三高楼金茂大厦后,它又编制了享誉全国的时尚场所----
"新天地"地区的改造总体规划。黄浦江两岸地区的规划优化方案,也是在SOM公司的方案基础上吸取了Sasaki--Bazo与Cox公司合理化建议后形成的方案。
在设计了浦东国际机场后,保罗·安德鲁又承接到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作为全球第四大建筑事务所的RTKL公司设计了上海科技馆;
法国著名设计师夏邦杰设计了上海大剧院;美国KPF公司设计了正在兴建而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高的环球金融中心……按照现行的规定,具体施工图的绘制,
"洋设计"必须和内地的设计机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开放还只是刚打开了一条缝,但"洋设计"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中国市场,
其渗透之深,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在北京市场上,已经有超过10%以上的住宅房系"洋设计"所为。

"洋设计"已经在中国形成了攻城掠塞的态势,这种态势要数对北京奥运场馆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的争夺最为典型了。

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招标吸引了海内外177家设计单位参加角逐,由境外设计单位独立应征的占了61%。
在才结束不久的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方案评标中,来自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笼"方案,以压倒性多数的评委得票成为排名第一的推荐方案。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2001年携手获得了被认为相当于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奖,他俩本来只愿意给巴塞尔足球队设计主场,中国庞大的市场引诱了他们

"洋设计"以小搏大

虽然无从查考"洋设计"到底从中国赚走了多少钱,但有统计资料显示,外国设计师从上海许多大型项目设计中拿走的设计费要占整个设计费的
近三分之一。

"洋设计"赚走的这些钱,几乎都是从国有大中型建筑设计单位杯中分得的羹,因为中小本土设计企业没有能力去设计类似环球金融中心这样的项目。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王素卿表示:"国外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第一步将主要是在一些大型项目上与本土企业开展竞争。
而这些大型项目,目前是国有大型设计单位的主流业务。以目前国有设计单位承担的业务面和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就将是国有大
中型建筑设计单位。"王素卿副司长认为,国有大中型设计单位的弊病主要是机制、体制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现有体制下的建筑设计院,
其实是将具有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自由职业者捆绑在一起进行生产、创作。在这种"捆绑"式体制下,当领导人的思想行动与设计师本人的设计思想不合
拍时,就会造成人心浮动,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加拿大YM园林设计建造公司负责人也说,中国许多大设计企业组织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介绍,国际上建筑设计企业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人事务所、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三种形式,但共同的一条是设计师具有其执业要求的独立性。
资料显示,95%的美国建筑设计事务所人员在50人以下。

"瘦身"迎接挑战

按照市场规律,参照国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显然才是应对"洋设计"涌入的最根本办法。

王素卿副司长认为,既然"洋设计"进入我国主要抢占的是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目标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和高档商品房的设计市场,
搞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改革就尤其重要。除了要进行全面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外,大型建筑设计企业重点要在不削弱本企业整体实力
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本单位院士、设计大师和名建筑师的作用,以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而多出设计精品。
主管部门将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它们的改革,鼓励、培育建立一些大师级的"名人"、"明星"设计事务所。

据了解,我国国内设计体制和有关法规目前的规定,在客观上限制了名人设计事务所的产生。其中,最核心的一条规定是,
申请建立设计事务所的发起人必须从原单位辞职或离职,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一些名家大师、院士申办个人事务所的可能性。
由于这些名家大师和院士在行业和单位大多是学术带头人,他们中虽有不少人想自己办事务所,但又不想离开原单位,而原单位也不愿放走这些代表人物。
王素卿副司长表示,建设部将出台的政策,主要就是从充分发挥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综合实力和发挥名人大师的作用着眼,
采取"特批"的方式允许他们在不脱离原单位的同时,申请以个人命名挂牌的设计事务所,而且放宽资质要求,不强求事务所人数的多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