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大事记
wnb
wnb Lv.11
2006年01月18日 20:29:11
只看楼主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史前时期(公元前22世纪以前)

(1-1) 史前的水文考古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一般洪水所淹没,周围地形平坦,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证明半坡人选择居住地时,对旱涝枯洪水变化的认识已十分清楚。另据考古发掘,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公元前35世纪~前30世纪时已有人工水井;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层,有公元前27世纪的九条排水沟和两条宽1.5~2米的大型引水渠。说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当时已知道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传说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

(1-2) 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

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

免费打赏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2:37
82楼
(3-124) 部颁《水文测站暂行组织简则》

6月27日,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暂行组织简则》内容包括测站类型和测站等级;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人员编制和仪器配备等。

(3-125)查勘塔里木河

6月,为配合世界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的开发,新疆水文总站副主任祁登科带队进行塔里木河沿程查勘,在无人烟地区工作达113天,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考察。

(3-126) 永定河下游河床实验站建立

6月,河北省水文总站在卢沟桥设立永定河下游河床实验站,以观测研究上游官厅水库建成后,下游河床的演变情况。水利部水文局调派金秉章任站长。1959年撤消。由尹学良写成观测研究成果《官厅水库修建后永定河下游河床演变》一书,1960年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3-127) 参与编制1956~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水文部分

6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主持编制完成中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水文部分由谢家泽主持,叶永毅、陈道弘、郭敬辉、罗开富等人参加编写。

(3-128) 辽宁闹得海水库开展泥沙观测研究

6月,为了开展水库泥沙运动规律的观测研究,辽宁省水文总站在辽河支流柳河上游闹得海水库设立进、出库站4处,并进行了库区地形测量。此为1962年列入全国12座大型重点水库泥沙研究积累了资料。

(3-129) 通天河上第一个水文站建成

7月11日,长办在长江最上游的通天河直门达建起了通天河上的第一个水文站。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3:06
83楼
(3-130) 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流域

7月15日,根据中苏双方协议组成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委员会。中方由中科院直接领导。水利部、电力工业部、交通部、地质部及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等单位参加。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及北京水科院副院长谢家泽等于7月15日前往黑龙江、额尔古纳河等地进行考察。

(3-131) 组谴黄河花园口河床演变勘测队

7月,根据国家建委和中科院颁发的《1956年建设科学研究计划任务书》规定的黄河下游河段测验研究要求,黄委筹建黄河花园口河床演变勘测队。 1957年汛期开展河床演变测验工作,1969年撤销。

(3-132) 《黄河流域的降水》出版

8月,1953年中科院受黄河规划委员会委托,由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领导,组织地理所、黄委和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共20人,对黄河流域降水成因、分布、变化等规律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于1956年8月完成任务,研究成果《黄河流域的降水》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3-133) 中苏水文工作协议

8月16~31日,水利部组成中国代表团赴苏联海兰泡参加中苏双方黑龙江勘测大队工作会议,会议对水文工作协议如下:1.中方在1956年内建立呼玛尔河、盘古河、额木尔河、贝斯特实尔河、道口戛河等五处二等水文站;2.中方在建好的五处水文站上执行苏联水文测站规范和按苏方标准配备仪器;3.中方提供上列五条支流及黑龙江上游的水文资料;4.中方可派5名技术人员到苏方黑龙江干流水文站参加工作和实习,为期一年。另外,根据1951年12月6日中苏技术合作协定,中方可派5名大专程度实习生去苏联参加生产实习二年。据此,1957年7月,由水电总局及黑龙江和内蒙古水文总站共派5人去苏联切尔尼亚沃水文站实习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3:45
84楼
(3-134)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观测

8月,黄委邀请北京水科院、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电学院和长办等单位,查勘郑州黄河铁桥至海口河道,并选出典型河段,进行三门峡水库拦洪以后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的观测研究。当年,建立花园口河床观测队负责铁谢至辛寨河段的观测研究工作。1959年,黄委水科所与北京水科院河渠所共同编写出《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研究的初步报告》,后由钱宁、周文浩改编为《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一书,于1965年4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综合分析了游荡性河流的成因,提出了判别游荡性河流的指标及多沙河床的演变特点等。

(3-135) 海河、松花江流域洪水

8月,海河、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松花江哈尔滨站于8月15日出现洪峰水位120.06米,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均为自1898年以来的最大值。海河流域西部太行山东坡从南到北发生大暴雨,致使海河各支流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南运河上游漳河观台站8月4日洪峰流量达9200立方米每秒,子牙河支流滹沱河黄壁庄站洪峰流量达13100立方米每秒,均为历年最大值。由于洪水来量大而迅猛,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大部被淹。

(3-136) 珠江、长江水文站网规划经验交流

9月,广东省水利厅及长办分别召开珠江、长江流域各省区水文站网规划会议。水利部水文局蔡振副局长及苏联水文专家索柯洛夫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交流了各省、区的水文站网规划情况和经验,并对规划方案作了讨论和协调。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4:40
85楼
(3-137) 考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4月底~9月中旬,中科院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土壤、植物、农业、经济等研究所及有关部门200余人,组成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对无定河流域、白于山到中卫地区、天水到兰州地区约8万平方公里面积进行普查,对绥德、米脂、榆林、大理河中上游及甘肃的陇西、西吉、隆德、马鞍山、兴隆山、秦安等地进行了详查,对陕北的青云山、张家畔,甘肃会宁的梢岔沟,定西的安家坡,兰州西部的小金沟,进行了全面规划。通过考察搞清了各区域的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3-138) 重庆北碚站建成大型机动缆道

9月27日,长办重庆水文总站在嘉陵江干流北碚水文站建成长江第一座岸上操作的大型机动水文测验缆道。

(3—139) 向巴基斯坦拍报水情

10月15日,根据巴基斯坦要求,由中国西藏向巴基斯坦达卡气象局拍报雅鲁藏布江的日喀则、曲水、次拉宗三站水情,时间为每年汛期7月1日至10月15日,拍发每日14时的实测流量一次。在此以前已向印度拍发了同样的水情。

(3—140) 波、日水文专家访华

10月,波兰水文专家K·德布斯基教授及日本水文学教授速水颂一郎相继来华作讲学访问。在中国各地参观了水利工程和水文建设,并与中国同行交流了水文预报、水文计算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3—141) 中朝协商边境过河测流问题

10月25日,朝鲜中央气象台台长金汉植来函要求中国从1957年起提供圈河、河东、荒沟、辑安、临江等五处的流量测验资料,并希望召开中朝边防代表会议协商解决在鸭绿江、图们江指定地点进行流量测验时的过江问题。为此,中国水利部于11月12日函请公安部予以协助。公安部旋即通知沈阳军区公安司令与辽宁、吉林两省水利局共同研究解决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5:05
86楼
(3—142) 全国水文计算学术讨论会召开

11月22日~12月1日,北京水科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计算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流域、省、区水利设计单位和水文部门、中科院、铁科院、水电设计单位以及有关院校和中央有关部门。会议交流了各单位近几年来在水文计算方面尤其是洪水计算方法的经验。会后将各项论文和专题总结编成《水文计算经验汇编(第一集)》,于1958年3月出版。

(3—143) 全国历史水文资料整编刊印工作大部完成

12月,继1949年8月长江、淮河历史水文资料整编工作开始以后,1952年至1954年,黄河流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珠江流域等也陆续开展起来。至1956年年底,全国各河1950年以前的历史水文资料整编刊印工作大部完成。整编内容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水温等项目。至1959年共整编约4.4万站年,刊印91册。

(3—144) 进行中国水文区划工作

本年,中科院地理所进行第二次中国水文区划工作(1954年,该所提出了《中国水文区划草案》)。本次所作水文区划较原草案有所改进。1987年,该所又进行第三次中国水文区划工作,采用了电子计算技术,所得成果比以前两次均有提高。

(3—145) 南京水利学校招收水文专业班

本年,南京水利学校(迁扬州后改名为扬州水利学校)开始招收水文专业班,学制3~4年。1956~1960年、1963~1965年、1973~1974年、1977~1984年招生1299人,共办29个班,毕业1057人。1989年起停办。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5:29
87楼
(3—146) 连测“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为以苏联喀琅施塔得(ΚPOHLIITALT)验潮站1946年波罗的海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的苏联国家高程系统。1956年起,中苏两国为共同勘察黑龙江、乌苏里江,研讨开发事宜,曾多次连测两国高程系统。1957年,中国电力工业部长春水电勘测设计院黑龙江勘测总队沿黑龙江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时,曾与苏联三等水准点多处连测,其中较可靠的是中国黑龙江省瑗珲县的基9水准点和苏联的邻近水准点连测,其高程关系为: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3—147) 建立黑龙江水利学校

本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黑龙江水利学校,设置水文专业,学制三年。1958年改名为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设有水文气象系陆地水文专业,学制四年,同时附设中专水文专业。1962年大学本科停办,保留中专,更名为黑龙江水利工程学校。1983年改为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设有水文专业,1991年改为水资源水文专业。

1957年

(3—148) 水利部领导谈水文站网发展

1月8~18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利会议。李葆华副部长在会议总结报告中谈到水文工作问题时指出:水文基本站网的规划和设置,应当尽早完成。建站指标,可根据1960年前基本上建成基本站网的速度要求,结合各地情况加以考虑。边远地区可延至1962年完成,但正在开发的矿藏地区,要求及早建站。内地条件较好地区仍应争取在1958年前完成。部颁水文测站规范要贯彻执行,以提高测验成果质量。

(3—149) 编印《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统计》

1月,水利部水文局主编的《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统计》正式出版,水文资料一般统计至1955年。1975年5月编印第二版,资料一般统计至1970年。1982年9月编印第三版,资料大都统计至1979年。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5:50
88楼
(3—150) 《河北省水文实用手册》编成

1月,水利部北京水科院水文所以河北省为试点,探索中国“水册”的编制方法。经过面上的野外调查和水文资料的分析计算,于1957年底编印成《河北省水文特征资料》。1958年编印出全国第一本适用于中小型工程规划设计中水文计算的《河北省水文实用手册》,由水利部向全国推广。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均相继编制“水文实用手册”,甚至有的专县也编印有实用水文手册或水文查算图表,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中小型水库的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3—151) 向越南索要水文气象资料

1月24日,水利部根据广西、云南两省(区)水利局的要求,通过外交部转请越南政府在左江上游越南境内设立流量站、水位站、雨量站若干处,并向中国广西报汛。同时,还请越南将邻近云南边境的水文、气象站的各项水文、气象资料整编成果提供给云南省水利局。

(3—152) 蒙古向中国提供降水资料

3月15日,水利部通过外交部要求苏联、朝鲜、蒙古三国提供邻近中国边境河流的水文资料。蒙古大使馆函复称:“由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气象机关对阿尔泰山脉的气象情况末作全面考察,故仅将阿尔泰山脉北部的科布多省气象站所收集的近10年降雨量和降雪量资料提供参考”。

(3—153) 苏联列维教授访华

4月,苏联技术科学博士H.H.列维教授来华访问,先后考察了黄河、长江的河流泥沙研究问题,并与中国泥沙专家进行多次交流。

(3—154) 中国水文代表团赴苏考察

4月,根据中苏技术合作协议,水利部派谢家泽、陈道弘、陈家琦三人组成中国水文代表团赴苏考察水文工作,考察重点为苏联水文管理体制及有关业务管理办法等。考察期三个多月,于8月初回国。回国后编写了《赴苏考察报告》,印发全国。访苏之前,国内对水文与气象机构是否合并的问题,曾进行过多次酝酿和讨论。由于中国的具体情况,一时无法作出结论,乃决定派员赴苏考察水文与气象机构合一的利弊。经过考察后认为:中国的水旱灾害甚于苏联,而防汛抗旱任务主要由各级水利部门担负,它们离不开水文,故水文工作只能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在苏期间,中国水文代表团还与苏联水文气象总局举行了“中苏联合水文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达成了“关于黑龙江流域水文研究工作协调的建议”。

(3—155)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该工程位于河南省陕县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1.4%,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米,主坝长713米,坝顶高程353米。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参加了开工典礼。

(3—156) 中国水利学会成立

4月17日,中国水利学会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6:22
89楼
(3—157) 建立瓦屋刘径流实验站

5月,由淮委组织,北京水科院、华东水利学院、铁科院、广东省水文总站等单位参加,于1956年9月查勘选址,1957年5月建立于安徽省淮南丘陵区嘉山县明光镇瓦屋刘村。主要研究丘陵区径流形成规律和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丘陵地区径流实验站。该站于1962年10月撤销。

(3—158) 查勘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资源

5~12月,青海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第二勘测总队和兰州水电设计院派出140余人,对黄河干流的拉干峡至青海、甘肃交界处河段及主要文流的荒地分布、利用情况和水力资源开发可能性进行查勘。结束后,编写出《黄河上游干支流水土资源查勘报告(初稿)》。

(3—159) 《黄河变迁史》出版

6月,岑仲勉著《黄河变迁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黄河河源,商朝迁都与黄河的关系,周定王五年河徒,禹河及东周黄河未徒以前的河道,分别作了考证,并对西汉以后一直到民国年间的黄河灾害、河道变迁、治理得失作了较深的研究和辨析,是民国以来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3—160) 长江试验成功无线测流器

7月,长办水文处在武汉试验成功无线测流器(用一条悬索传输流速仪信号)。1958年3月,水利部水文局委托长办水文处在武汉举办学习班向全国推广这一技术。全国各省(区、市)和各流域的水文部门均派人参加。1959年,此项成果曾作为技术交流项目提供给苏联。

(3—161) 沂、沭、运、潍河洪水

7月6~24日,沂、沭、运、潍河水系连续发生大暴雨,雨区主要位于黄河南岸,自河南许昌附近往东延伸至胶东半岛。15天累计雨量4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达73900平方公里,造成南四湖地区特大洪水,沂、沭河与潍河及沙颍河、涡河上游也发生较大洪水。沂、沭河洪峰流量与历史上各次大洪水比较,量级不算太大,比较突出的是长历时洪水总量,沂河临沂站30天洪量52.84亿立方米,仅次于1912年;沭河大官庄站20.92亿立方米,为1918年以来首位;南四湖地区独山站最高水位36.46米,仅低于1875年的历史最高水位。鲁、豫、苏三省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8:27
90楼
(3—162) 中国第一届水文研究生毕业

8月,华东水利学院于1955年8月招收全国第一届陆地水文专业研究生4人,由苏联水文专家参加指导,于1957年8月毕业。朱元甡、吴正平2人分配在华东水利学院工作,林三益、张永平2人分配在成都工学院工作。

(3—163) 越南派人来华实习水文

9月,越南派实习生5人及翻译2人来华学习水文工作,由水利部安排在长办、黄委及浙江省等地的水文部门。1958年1月实习期满回国。

(3—164) 通知流量站开展洪水调查

9月29日,水利部水文局发出《关于在流量站进行洪水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水利出版社于1957年8月出版的《洪水调查及计算》一书中有关规定进行。

(3—165) 参加第三届全苏水文代表大会

10月7日,应苏联水文气象总局局长达维塔亚的邀请,中国水利部派施成熙、叶永毅、谢鉴衡3人赴苏参加第三届全苏水文代表大会,并提交论文20篇。

(3—166) 草拟《编写水文预报图表须知》

11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北京举办研习班,学习苏联《1951年水文预报服务规范》,讨论和起草了《编写水文预报图表须知》,首次提出用变幅法和比值法制定水文预报的误差评定标准,并印发各流域和省(区)参考试行。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1:18:52
91楼
(3—167) 全国水文测验技术交流会议召开

11月25日~12月11日,水利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测验技术交流会议。全国水文系统、水电总局所属单位及铁道部、交通部、有关院校、科研、工厂代表共143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154篇,会后选编《全国水文测验技术交流会文集》共五辑,由水电出版社于1959年6月出版。在会议期间,还有各种模型、实物218件和照片500多帧进行了展览。

(3—168) “三主”治水方针的提出

12月10~15日,中共河南省委在总结济源县漭河和禹县鸠山两县治水治山经验的基础上,在郑州召开沙颍河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到会指导,会议由河南省省长吴芝圃主持。会议制定出“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1958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社论,肯定和推广河南治理漭河的经验,并以《三主方针,深入人心,治理沙颍河工程突飞猛进》为题进行了详细报导。从此“三主”方针推向全国,在水利建设上掀起了“大跃进”。

(3—169) 重庆蒸发实验站建成第一个100平方米大型蒸发池

12月,中国第一个设置100平方米大型蒸发池的长江重庆蒸发实验站于1957年底建成,开始全面观测工作。至此,国内已建有20平方米以上蒸发池共8处,除重庆蒸发实验站外,尚有江苏大浦口太湖、黄河三盛公、三门峡水文站、北京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与中央农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合办)及水电总局所属辽宁桓仁、福建古田、吉林丰满等。此外,官厅水库区水文实验站已设有大型漂浮蒸发设备,水电总局所属浙江罗桐埠、甘肃盐锅峡、上设等3处设有10平方米或稍小于10平方米的蒸发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