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大事记
wnb
wnb Lv.11
2006年01月18日 20:29:11
只看楼主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史前时期(公元前22世纪以前)

(1-1) 史前的水文考古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一般洪水所淹没,周围地形平坦,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证明半坡人选择居住地时,对旱涝枯洪水变化的认识已十分清楚。另据考古发掘,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公元前35世纪~前30世纪时已有人工水井;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层,有公元前27世纪的九条排水沟和两条宽1.5~2米的大型引水渠。说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当时已知道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传说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

(1-2) 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

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

免费打赏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6:07
32楼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2-23) 滦河洪水

8月14-21日,河北省燕山山脉迎风坡发生一次大暴雨,暴雨笼罩范围包括滦河流域、海河流域潮白河、蓟运河、北运河水系及永定河中下游地区,暴雨中心在滦河中游柳河、洒河附近。据《河北省洪水调查资料》:滦河干流鸡冠山(集水面积2780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15500立方米每秒,下游滦县(集水面积4410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35000立方米每秒。据考证重现期在100年以上。滦河下游迁安、卢龙、滦县、昌黎、乐亭5县受灾人口16.4万余人。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2-24) 昆明设量水石柱报汛

为昆明地区防洪需要,在昆明金牛寺盘龙河内设立量水石柱。其刻度是以地支子、丑、寅……等12字从下而上刻记,亥字最高。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2-25) 辽宁东部洪水

8月7-19日,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部分地区降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鸭绿江下游一带,使鸭绿江下游干支流以及大洋河、浑河、太子河、松花江上游支流辉发河等流域均发生了历史上特大洪水。据调查考证,辽宁东部多数河流的洪峰流量都大于1960年实测最大洪水。大洋河沙里寨(集水面积4810乎方公里)为15600立方米每秒、鸭绿江荒沟(集水面积55420平方公里)为44800立方米每秒、浑江沙尖子(集水面积14813平方公里)为24400立方米每秒、浑河大伙房(集水面积5437平方公里)为10100立方米每秒,均为1960年洪水的1.21-1.32倍。太子河不少支流的洪水也大于1960年。辽宁、吉林两省30余县受灾,受灾耕地21.3万余公顷,人口57.2万人,死亡785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2-26)荷兰单百克等在考察黄河中测验泥沙

本年,荷兰工程师单百克和魏舍来华对黄河下游进行考察,并写有考察报告。他们在考察过程中,曾在河南铜瓦厢、山东鲡泺口等处测验过黄河泥沙含量。(《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2-27)黄河下游河道图测成

东河总督吴大澂于三月间奏请自河南阌乡金斗关至山东利津铁门关间测量河道,并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张曜、河南巡抚倪文尉会商。旋即“遴派候补道易顺鼎总司其事,分饬各员按段测绘,于十六年三月全图告竣”,并“装潢成册,恭呈御览”。名为《御览三省黄河全图》。这是黄河上最早用新法测出的河道图。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2-28)山西北部洪水

7-8月,山西连续阴雨40余天,7月9-15日及27-29日,晋北地区发生两次较强的降雨过程。第一次主雨区在晋北南洋河、桑干河、大清河及滹沱河上游。第二次主雨区在晋、陕、蒙交界带的托克托到佳县黄河两岸及汾河上游与恢河一带。这场洪水主要发生在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汾河的上游山区。根据调查洪峰流量,汾河下静游(集水面积4423平方公里)为4500立方米每秒,滹沱河界河铺(集水面积6031平方公里)为3170立方米每秒,均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桑干河石匣里(集水面积23944平方公里)为4800立方米每秒,为1801年以来的第四位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如大清河支流漕河、界河、大沙河,永定河支流恢河等也出现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山西、河北两省造成了一定灾害,以山西汾河中下游灾情较重。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6:42
33楼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2-29)山西南部洪水

8月6-8日,山西南部汾河流域平遥以南地区有一次历时三天的降雨过程。随着雨区东移,7-9日沁河以及丹河流域亦随之降雨。雨区主要分布在三川河、汾河太原以南地区。暴雨中心位于汾河下游东侧涝河、潏河、浍河以及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上游。8月8日,汾河、沁河相继出现洪峰。沁河下游武涉等县于9日发生溃堤漫溢。经调查汾河下游柴庄河段(集水面积33932平方公里)洪峰流量3870立方米每秒;沁河五龙口(集水面积9245平方公里)洪峰流量5940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为山西南部地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

(2-30)汉江设报水钟

据《再续行水金监》(卷二十三)载:“是年,夏口县(今汉口)设汉河报水钟,钟设南岸武圣庙城楼上。”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2-31) 李鸿章建议山东黄和河大堤安装电话

据《再续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九)载: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李鸿章奏“筹议山东黄河大加修治办法十条”中第九条为:“南北两堤应设德律风(电话)传语,以期呼应灵通。……永定河近年设德律风传语,大於工防有益,山东黄河应仿照办理。”

(2-32) 比利时卢法尔建议加强水文测验

据《再续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九)载: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李鸿章奏转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考察黄河后提出的建议书:“……有应行先办之事三:(一)测量全河形势,凡河身宽窄浅深,陡岸高低厚薄,以及大水小水之浅深均详志;(二)测量河图须纤悉不遗;(三)分段派人查勘水性,较量水力,记载水志,考求沙数,并随时查验水力若干,停沙若干,凡水性沙性偶有疑义,必须详为记出,以资参考。以上三事皆极精细而最关紧要者,非此无以知河水之性,无以定应办之工,无以导河之流,无以容水之涨,无以防患之生也”。“应照永定河办法,沿河设立电线,按段通电,随时随事报知全河官弁,俾患可预弥,此为刻不容缓之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2-33) 闽江洪水

6月26-28日,福建北部地区连降大暴雨,暴雨中心在闽江上游支流建溪一带,并偏重在南浦溪和祟阳溪两支流的上游地区,造成了闽江流域历史上特大洪水。经调查推算得建溪干流七里街站洪峰流量为20300立方米每秒,汇流后,闽江干流十里庵站为29500立方米每秒,下游竹岐站为29800立方米每秒。七里街和十里庵两站均为1900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竹岐站则为1877年以来第2位洪水。由于上游来水甚大,到达下游福州市时,适值海潮大汛,受海潮顶托,致使洪水四溢,福州城内水深丈余,浸淹达两昼夜始退。闽江洪水灾情之重,超过1876年和1877年,是近百余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灾。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2-34)成立海河测水机构

海河工程局成立测水机构。在海河干流陆续设置十余处潮水位站,1904年5月5日,在天津德国码头开始施测流量。

(2-35)设置“大沽零点”

本年,海河工程局以天津市大沽口北炮台处寻常高潮之最低海面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大沽零点”,并在大沽口北炮台院内埋有标石,其顶高为大沽高程16.1英尺,该局采用4.912米,后被毁。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31年在该会院内(天津市自由道22号)建永久性水准点。后因发现天津市地面沉降,乃于河北宝砥县建立基岩原点,其大沽高程为6.226米。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7:03
34楼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2-36) 黄河上游及川西北洪水

7月11-18日,青藏高原东侧的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区普降大雨。雨区包括长江、黄河上游广大地区。这次降雨时间长(5-7天),强度均匀,雨区范围广(约33.5万平方公里)。各河所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主要河流洪峰流量约为实测最大记录的1.09-1.53倍。经调查,黄河兰州站(集水面积222551平方公里)为8500立方米每秒;大渡河泸定站(集水面积58943平方公里)为7350立方米每秒;雅砻江雅江站(集水面积65729平方公里)为5840立方米每秒;白龙江碧口站(集水面积26086平方公里)为5370立方米每秒;洮河沟门村站(集水面积24973平方公里)为3000立方米每秒;大夏河冯家台站(集水面积6851平方公里)为1160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给黄河上游及川西北等广大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2-37)设置“吴淞零点”

清咸丰十年(1860年),吴淞海关港务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设立吴淞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潮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初,在水尺附近埋设一基准标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根据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0年间实测的潮水位资料,以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一个高程,确定为“吴淞海关零点”,简称“吴淞零点”。民国10年(1921年)上海浚浦局在距信号站基准标石约300米处设钢筋混凝土水准点,名“张华浜基点”,基点铜头顶端高程为5.1054米。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由张华浜基点引测,施测吴淞至湖北宜昌精密水准,并在镇江设立“镇江Y.R.C.B.M.308”(简称镇江308)高程9.387米(后来实际采用民国3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精密水准校测高程9.391米),是为长江流域普遍使用吴淞高程系的引据基点。

(2-38)俄国人科兹洛夫探黄河河源

6月,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КОзЛОВ)到达黄河河源鄂陵湖、札陵湖附近,测得札陵湖海拔13000英尺,两湖相隔10俄里,扎陵湖周100俄里,鄂陵湖周120俄里,两湖相连的川长15俄里,宽105-135英尺,分布成网状,水呈黄色。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7:25
35楼
清宣统元年(1909年)

(2-42)松花江上游洪水

7月23、24日,吉林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发生大强度暴雨,暴雨区位于长白山西侧,约5-6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永吉、蛟河、舒兰、九台四县。这一地区的松花江上游各支流及拉林河上游和牡丹江上游均发生了特大洪水。调查的洪峰流量有:松花江上游丰满站(集水面积42693平方公里)为12000立方米每秒;拉法河跤河站(集水面积2426平方公里)为3400立方米每秒;牤牛河江密峰站(集水面积618平方公里)为2130立方米每秒(1846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该场洪水造成的灾害很重,冲垮田禾达万余公顷,淹毙人口数以千计。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7:45
36楼
清宣统三年(1911年)

(2-43) 淮河开始水文、河道测量

本年根据张謇(1853-1926年)建议于清江浦(今淮阴市)设立江苏水利公司,后改为江淮水利测量局,组织力量施测淮河水系河道、地形、雨量、水位、流量。民国2年(1913年)组织导淮局,以张謇为督办,继续进行淮河测量。至民国9年(1920年)4月,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张謇为督办,沈秉璜为秘书兼工程科长)下设淮扬徐海乎剖面测局及以后改组的江北运河工程处(属江苏省建设厅水利局),均进行了运河测量工作。沈秉璜将有关勘测资料整理成《勘淮笔记》。民国17年(1928年)设立导淮图案整理委员会专门搜集整理导淮有关文献。据统计:1911-1922年间,淮河流域共完成测绘图表25卷又2485幅,资料1144本。

(2-44)呼兰河、汤旺河洪水

7月19-24日,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北侧支流呼兰河、汤旺河流域普降大暴雨。由于暴雨中心位于诸河中、上游,7月23、24日前后,上游各支流同时并涨,然后移向下游。经调查该年洪峰流量:呼兰河兰西站(束水面积27305平方公里)6540立方米每秒,为18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汤旺河木良屯站(集水面积19985平方公里)7920立方米每秒,为1851年以来的第1、2位洪水。该场洪水使5县400多个村屯造成灾害,灾民达11.6万人,淹没耕地27.4万公顷,冲毁房屋近5000问,死亡180余人。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8:11
37楼
中国水文大事记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

(二) 民国时期(1912~1948年)

民国元年(1912年)

(2-45) 吴凇口、黄浦公园设自记水位站

上海浚浦局根据《黄浦江继续整治计划》,在吴凇口(炮台湾)、黄浦公园(原名外滩公园)设立自记水位站。以后陆续沿江设置的有民国3年建源码头(原名汉冶萍)、米市渡(原名松江南库)、民国5年淀峰(原名关王庙)等自记水位站。

(2-46) 设置“废黄河口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

(2-47) 中国开始湖泊观测研究

本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分别在老子山、盱眙设立水位站,观测淮河流入洪泽湖的河口水位变化,其后又在高良涧、蒋坝设水位站,观测出湖水位变化。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湖泊水文观测研究。

民国3年(1914年)

(2-48)黄浦江始测湖流量、含沙量,并预报潮水位

9月,上海浚浦局在黄浦江干流建源码头和上游横潦泾等处进行潮流量、含沙量测验,并采用调和分析法,对长江口、黄浦江开始编制天文潮位预报方案,于民国7年首次作出吴凇口潮位预报成果。

(2-49)图们江、鸭绿江洪水

9月9-13日,受台风影响,鸭绿江上游和图们江中、上游降大暴雨,图们江中、下游及鸭绿江上游发生大洪水,灾情较重。据调查推算,鸭绿江干流临江站洪峰流量约12200立方米每秒;图们江干流圈河站洪峰流量约16800立方米每秒,均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

(2-50) 北京政府成立广东治河处

12月13日,北京政府派谭学衡为督办,在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简称广东治河处),直属北京政府,为珠江流域最早设立的水利行政机构。广东治河处于民国18年7月改称广东治河委员会,民国25年10月改组为广东水利局(隶属广东省建设厅),民国26年6月再改组为珠江水利局(隶属全国经济委员会)。它们都负有管理全省水文工作的任务。

(2-51) 北京政府全国水利局成立

12月,北京政府以导淮局为基础成立全国水利局。大总统任命农商总长张謇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丁宝铨为副总裁,并通令全国各省成立水利分局。自此,开始由水利机构专司水文测验工作。

(2-52)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

为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张謇在南京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址暂设城北丁家桥省议院,校长许肇南。民国4年3月15日正式招生开学。李仪祉(1882-1938年)任教务长,并教授水力学、水文测验(当时称“水事测量”)等课程。民国13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东南大学的工科后,改称“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大学”,由茅以升任校长。民国16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张謇除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外,民国4年8月,又请筹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经总统批准,令全国水利局分行遵照。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8:37
38楼
民国4年(1915年)

(2-53) 进行西江水文测验

6月3日,广东治河处组成6个测量队,开始进行西江查勘测量和水文测验工作。范围包括桂江流域、郁江南宁以下、西江梧州以下至海滨各干支流,工作内容包括沿岸水准测量、河道地形测量,同时设立10多处断面测验水位、流速、含沙量等项目。民国5年春,又在北江、东江和广州进口水道进行相同内容的河道测量和水文测验。此为珠江流域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野外勘测活动。成果包括河道基本情况、水文资料、沿河论述、工程计划与预算等,是珠江首批重要的水利历史文献。

(2-54)珠江流域洪水

6月下旬~7月上旬,中国南部地区发生大面积大雨和暴雨。雨区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两省以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约50余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于南岭山区和武夷山区,包括北江、桂江、贺江、北流河流域以及闽江支流沙溪、赣江、湘江的中上游。6月下旬的暴雨中心在南岭北侧,造成了洞庭湖水系较大洪水。7月上旬暴雨中心在北江和西江中下游,使珠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西江梧州站洪峰流量54500立方米每秒,北江横石站洪峰流量21000立方米每秒,均为近200年来的首位,东江洪水较小。三江下游洪水同时遭遇,又适逢大潮期,珠江三角洲各水道相继出现洪峰,堤围几乎悉数崩溃,广州市被淹7日,佛山镇数十万难民露宿岗顶,绝食待救,“传闻死难者二万余人”。这场洪水使广东、广西两省55县市受灾,受灾农田约93.3万余公顷,人口约600万人。

(2-55)湘江、赣江洪水

7月上旬,除珠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外,相邻的湘江、赣江以及闽江、韩江等流域,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湘江洪水主要发生于南岭北侧潇水、舂陵水和耒水上游。潇水双牌洪峰流量达11700立方米每秒,为自179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舂陵水的烟洲、耒水的排水片等河段的调查洪峰流量均为本世纪以来的最大值。湖南全省20余县受灾,耒阳全城被淹,湘潭淹浸过半,长沙江边皆没,灾情独重。赣江洪水为历史上的特大洪水,上游赣州洪峰流量17700立方米每秒,为191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峡江洪峰流量21410立方米每秒,为1876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江西全省近20个县遭受重灾,赣县水高于城,城内外溺死压毙者难以数计。

(2-56) 长江上最早建立的自记水位站

上海浚浦局设立江阴(肖山)潮水位站观测长江湖水位。至民国7年3月,建成自记水位计台,使用浮于式自记水位计,为长江干流上最早建立的自记水位站。

民国6年(1917年)

(2-57) 英国费礼门来华研究治河

美国工程师费礼门(John Ripley Freeman l855-1932年),受北洋政府聘请来华从事运河改善工程,研究运河、黄河问题。在查勘黄河及大运河时,曾取水样及河滩土样数百个带回美国进行物理化学性质试验。这是有记载的首次对黄河泥沙特性的研究。费氏考察黄河后,主张在黄河下游宽河道内修筑直线型新堤,并以丁坝护之,以束窄河槽,逐渐刷深。民国8年费氏再度来华,著有《中国洪水问题》,于民国11年出版。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9:05
39楼
(2-58) 岷江洪水

7月19-22日,岷江流域大部地区发生一场持续3-4天的大暴雨。主要雨区在岷江干流中下游及其支流青衣江流域。暴雨笼罩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这场暴雨使岷江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据调查,青衣江千佛岩站洪峰流量18700立方米每秒,为1886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青衣江、大渡河与岷江汇流后的下游五通桥站洪峰流量54000立方米每秒,为1814年以来的首位。岷江及青衣江中下游、长江干流宜宾至重庆段及沱江中上游广大地区共有37个县市受灾,以岷江沿江城市灾情严重。

(2-59) 珠江施测全潮水位、流量

本年,广东治河处在勘测广州前、后航道期间,为考察广州至黄埔之间航道的潮汐规律,在珠江有关河段施测全潮水位和全潮流量。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9:25
40楼
民国7年(1918年)

(2-60) 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并设置测站

3月20日,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天津成立。会内设立流量测验处,杨豹灵任处长,并聘英人罗斯为技术部长,负责水文技术工作。本年该会在潮白河苏庄、北运河通县、子牙河献县、大清河新镇、卫运河德州、武城、次年在黄河陕县、泺口等处设立水文站。

(2-61) 首次布置全国进行河川测验

10月,经大总统核准,由农商部、内务部、全国水利局会衔布置全国各省开展水文测验工作,随文印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测验项目有降水量、流量、流率、水位等。

民国8年(1919年)

(2-62) 钱塘江作同步潮位观测

9月,海关在钱塘江杭州湾设置闸口、海宁、澉浦、乍浦、柘林、东洗山、大戢山等7站进行同步潮位观测,为浙江省最早的河口水文观测。

民国9年(1920年)

(2-63) 举办江北运河水文测验

4月1日,原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改组为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举办江北运河测量及雨量、水位、流量测验。该局于民国16年6月又改组为江北运河工程局。

(2-64) 通报北京雨量

9月28日,全国水利局致函内务部,检送民国8年7月至民国9年6月底止实测北京各月总雨量柱状图。图中标明民国8年7月总雨量为310.6公厘(毫米),其他各月总雨量亦依次列出。

(2-65) 内务部要求各省测报雨雪量

10月,内务部通知全国各省要求转饬所辖各县自民国10年1月起,每季报送雨雪量数表一次,“其量数办法,应责成该管各县知事,于县公署及其四乡之自治机关,或公益团体办事处,各置雨雪器一具,器用木质或铅铁所制之平底圆桶,其径及深应各在二公尺以上(11月又更正为“其量器之径及深应各在半公尺以上”)。自底至口附以公尺之分寸,每退雨雪,查验其量数后,即将器内扫除尽净,随时将日期及量数呈报县知事查核填表汇报”,并附规定的报表格式。经查所存档案,自民国10年至15年,陆续向内务部报送雨雪量数表的只有京兆(北京)、直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新疆、江西、福建等9个省市。

(2-66) 宁夏海原大地震形成一批水库

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区发生8.5级罕见大地震。沿南华山、西华山东北麓一带,为中国地震遗迹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土山滑塌,堵河成库。在黄河支流清水河上游左侧的西吉、海原境内形成60余座水库,当地群众称为“水堰”,至今尚存40余处。

(2-67) 华北大旱

冀、鲁、豫、晋、陕大旱,受灾317县,灾民2000余万人,死亡50余万人。

民国10年(1921年)

(2-68) 淮河洪水

6-9月,淮河流域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有四次集中降雨过程,每次降雨历时较长,大部都在10天以上。7月份降雨量最大,7月5-15日,蚌埠站10天降雨量216.7毫米,中渡站201.6毫米,7月降雨量比常年高出1.5-3.1倍。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蒋坝站自6月中旬起涨,至9月初出现最高水位(蚌埠因决口除外)后,直到11月底才退尽,历时超过5个月,为本世纪历次大洪水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根据分析估算:中渡站洪峰流量约为15000立方米每秒,120天洪水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造成严重水灾,山东、河南、安徽、江苏4省被淹农田326.7余万公顷,受灾人口766余万人,死亡2.5万人。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8日 20:49:54
41楼
(2-69) 苏、浙、皖、鄂水灾,湖南旱灾

江、淮大水。苏、浙、皖3省惨遭水灾。安徽水灾遍及41县之多,死者数千人。浙江嘉、湖等屑各县入秋以来,迭遭大风雨肆虐,高下田畴,十淹七、八,(民国10年《申报》)。江苏10余县圩堤溃决,波及范围达50余县。伏秋盛汛,陡起异常风潮,加之骤雨,江湖顶托,外洪内涝,太湖地区发生数十年来少见的大水。湖北境内汉江钟祥王家营堤段溃决,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11县被灾。湖南入春以来长期不雨,夏秋期间各地禾苗大都枯死,全省50多县收得多的仅三、四成,受灾饥民近200万人。

民国11年(1922年)

(2-70) 扬子江水运讨论委员会成立

1月23日,北京政府决定设立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隶属内务部。会长由内务总长高凌尉兼任,孙宝琦(税务处督办)、张謇(运河局督办)、李国珍(水利局总裁)为副会长,杨豹灵(水利局技正)、翁文灏、海得生(浚浦局总工程师,瑞典人)等为会员,并聘英国人柏满为咨询工程师。下设扬子江技术委员会,陈时利(内务部土木司司长)任委员长,杨豹灵、周象贤(内务部技正)、额得志(海关巡港司,英国人)、海得生、方维因(内务部咨询工程师,英国人)、沈豹君(水利局金事)等为委员。另设立驻沪测量处,聘美国人史笃培为总工程师,处下设汉口和九江两个流量测量队、一个精确水准测量队及地形测量队。水道讨论委员会常设办事人员共42人。

(2-71) 长江中下游水早期灾并发

6月,湖南湘资沉澧四水发生山洪,20多县遭受水灾。7月,洞庭湖滨湖各地连日大雨,加上川江水涨,沿湖10余县皆成泽国。6月间,皖南各县连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致宣城、南陵等10余县为大水所淹,冲破圩堤数十处,为数十年来所未有。“青弋镇一处,溺毙之尸,计连日捞起者逾三百具之多”。湖北夏季“雨泽衍期,沔阳秋泛,宏恩江堤溃口六十余丈(近200米)”。秋后天久不雨,全省大部地区受旱。江苏宝山、川沙等县8~9月间迭起异常风潮暴雨,昼夜不息,冲毁东西塘各段。

(2-72) 太湖各口开展水文观测

6-9月,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先后于七浦塘之浮桥、浏河之浏家口、大浦港之大浦口、百渎港之百渎口、澄锡运河之江阴、江南运河之平望、八坼、望亭、奔牛、丹阳、木渎等处开始设置水位站。此为长江流域适应水利需要用近代技术设置较早的水文测站,并在青浦县蒲汇塘、川沙县龚镇、宝山县吴淞炮台湾设雨量站。民国12年在吴湘江嘉定县黄渡设水文站。

(2-73)大通等站首测长江流量

10月,扬于江技术委员会于安徽大通开始施测长江流量,民国12年12月停测。待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于民国24年9月才正式设立大通水文站。民国25年3月增测雨量和蒸发量,均至民国26年12月停测。在长江干流与大通同时施测流量的还有汉口、九江、湖口等处。此为长江干流上最早的流量测量。

(2-74) 李仪祉发表《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文

本年,李仪祉发表《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文,指出以科学从事河工的必要性,并分析了黄河为害的原因及中国历代治河方针,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主张。首次提出要重视“水事测量”(即“水文测验”)。论文对治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75)长江开始逐年刊布《水文年报》

扬子江水利机构,自民国11年起到民国36年止,逐年将长江干支流的水文资料成果编刊《年报》,未曾间断,惟抗战期间及以后每年只将年报统计图表蓝晒成帐,未再刊印发表。

民国12年(1923年)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