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的本质 [知识要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预测试题] 请结合人类科学发明活动材料(略),阐明认识主体在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1. 认识的本质
[知识要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预测试题]
请结合人类科学发明活动材料(略),阐明认识主体在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答案要点]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具有创造性。作为从事科学发明活动的人,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中,其创造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仅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作为人类认识中的高层次的科学发明创造,当然更不是简单地仅仅提供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创造新的技术。
(3)主体反映具有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出对于满足人类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科学发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理想客体,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科学发明就更加具有领先社会和时代的超前性质。
(4)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作为科学发明,它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在这方面,它比一般人类认识的创新要求更为强烈、更为鲜明。
2.真理观
[知识要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辨证的统一。
[预测试题]
“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是对相对真理的肯定。请对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相对真理承认人类认识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2)“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说“是非”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的见解,不存在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3)“彼亦-是非,此亦-是非”,表面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其实它片面地抓住了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比较性,加以无限夸大,滑向了相对主义诡辩论。“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与相对真理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
2楼
3.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运用
[知识要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我们在对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以及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善于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如对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辨证的否定观、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等的分析中,便应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
[预测试题1]
请分析如下判断:
(1)现象表现本质,但假象不表现本质;
(2)假象即错觉。
[答案要点]
(1)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自身,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
②假象与本质的关系。假象与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假象作为现象的一种,也表现本质。这是因为,假象的产生是本质决定的。假象虽然和本质相反,但它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假象是本质的特殊表现形式。真象和假象都表现本质,但假象与真象不同,它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①假象与错觉是有关系的,假象容易产生错觉;
②假象与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不是错觉,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则具有客观性。
[预测试题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答案要点]
要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
(1)原因和结果的涵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既确定,又不确定;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预见对事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作到对事物的预见性,就要认清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见微而知著,由因而知果,从而提高行动的自觉性,获得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3]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掌握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区别的: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转化为新的可能性。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空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们有立足现实,创造条件,促进转化,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4]
以下是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资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旧事物中过时腐朽的东西,又继承它的合理因素。
(2)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的态度,进行辨证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孟子的“民本”思想,看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劝诫统治者采用以“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教民的施政纲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 “重民”、“爱民”的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和仁政,但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预测试题5](略)
[答案要点]
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回复
3楼
4.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知识要点]
(1)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析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
(3)抽象与具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4)逻辑与历史。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预测试题]
在辨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请对上述判断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抽象和具体是辨证思维的高级形式。从抽象到具体,是从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由抽象的逻辑起点出发。
5.人的价值
[知识要点]
人的价值,包含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由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的个人价值不可缺少的方面。
[预测试题]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请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的个人价值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就是通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实现了个人价值。
(2)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就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3)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个人价值,即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可见,人的价值是在既满足自身,又满足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6.以人为本
[知识要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
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预测试题]
有人认为:顾名思义,“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
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人本主义”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进行理性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本体论。
(2)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哲学角度而言,是当代人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原则,要求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我们在反对“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应注意吸取其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思想,如对人的研究的重视等。
回复
4楼
7.劳动价值论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预测试题]
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答案要点]
(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2)我国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赢利;同时,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8.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知识要点]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扩大的两个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身,它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两重限制。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这种增大方式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也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兼并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预测试题]
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
[答案要点]
(1)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身,它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两重限制。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多个资本的合并,这种增长方式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也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当前,我国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要达到理想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固然要增加积累推动资本积累,但速度过缓的缺陷将大大延缓这一过程。而采取资本集中的方式,就能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实现规模经济。
(3)集中资本最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应通过银行、证券市场的作用,使分散的资本集中。目前,我国要加速资本集中的进程,就必须做到:①大力发展有价证券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②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体系、规范银企关系,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竞争的局面,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③规范市场秩序,破除地方保护,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企业兼并、联合创造条件。
回复
5楼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知识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由于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与强化,导致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运行机制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第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第三,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
[预测试题]
有人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请结合所学原理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存在国有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并实施经济计划,但这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并不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10.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知识要点]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预测试题]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这一趋势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
(1)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指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精神磨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更便宜的机器设备,使已在使用的设备贬值;二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出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
(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加速了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促使企业主加速折旧并尽快更新固定资本。
(3)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①不能排斥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适应形势变化,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②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资本周转,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风险。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