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
zhangyi96158
2010年09月14日 09:03:08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生态设计和高科技是分不开的,太阳能技术、保温隔热墙体技术、水循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为生态设计的代名词,这些高新技术常常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也成为设计师、开发商炫耀的资本。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呢?企业在一边开发节能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一边继续消耗自然资源;人们一边享受“生态技术”所建造的高档别墅,一边继续过着充满浪费和破坏的生活。工业社会披着生态的外衣,使人们看不清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生态设计和高科技是分不开的,太阳能技术、保温隔热墙体技术、水循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为生态设计的代名词,这些高新技术常常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也成为设计师、开发商炫耀的资本。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呢?企业在一边开发节能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一边继续消耗自然资源;人们一边享受“生态技术”所建造的高档别墅,一边继续过着充满浪费和破坏的生活。工业社会披着生态的外衣,使人们看不清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

   一、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

  20世纪60~7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工业化造成的环境危机正在吞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他们开始唤醒依然沉睡在工业时代富足美梦中的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设计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生态理念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所作所为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必遭自然的惩罚。用“以自然为中心”取代“以人为中心”,可能与我们的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有所矛盾,但从人类的群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是有利的,也是必须的。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在于,把生态理念贯穿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设计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环境危机的紧迫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征服自然的野心转变为顺应自然的智慧,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养成了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被法律法规所强制),普遍形成生态的生活方式。

  工业化条件下,生态设计的目标通过政府部门的法律和条例量化为各种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并依赖于高新技术实现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控制性调节,突出表现在节能环保技术方面的突破,这就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事实上,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手段当成目的,生态设计的本质和意义被表面化了。

   二、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

  通过高新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客观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建筑设计中利用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技术、保温隔热墙体技术、节能照明技术、水循环技术等高科技,可以创造出最优化的物理环境,让人在高科技所包围的空间中享受到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和通风。关于生态效应,通过经济换算,可以用精确的数据证明一栋建筑物在节能减耗方面的实际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技术、新材料本身的生产过程常常是不生态的,例如太阳能技术要消耗大量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材料,外墙保温隔热技术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物质聚氨酯,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不断制造污染的工业技术来生产的。可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然是工业化的延续,仍然是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会造成污染的。

  从人的主观感受来说,住在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中,人的生态意识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提升。采用太阳能技术提供能源与直接采用电能相比,人们感受不到能源的短缺是如何迫在眉睫;采用保温隔热墙体技术与采用空调相比,人们也感受不到环境质量上质的差别。高新技术在帮助人们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方面,其作用是有限度的。

  从建筑的形式语言来看,高技术所表达的建筑形式是工业时代的设计语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人们讲求速度、追求效率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生态设计所表达的建筑形式应当是“生态社会”的设计语言,应当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反映人们的生态需求,有助于人们形成节约、环保、靠近自然的生态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高新技术对于实现生态目标的作用,但要注意高新技术应用的“度”,要考虑新技术本身的生态性,并考虑新技术对于帮助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可能性。
1.jpg
 2004年9月在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园区建成的“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采用了超低能耗、自然通风等十大类关键技术,但是大量高技术研发生产过程本身的生态性更需要考虑,高技术风格的形式语言是否表达了生态的功能需求、是否有益于人们形成生态的生活方式呢?

   三、生态的生活方式及其特征

  生态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穿衣考虑采用非工业生产的布料,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和食品的绿色无害,居住环境追求安全舒适、亲近自然,交通工具考虑节能减排、主动选择公共交通或增加徒步旅行的机会。可见,生态的生活方式更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科学、务实的生活态度,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非对抗性的关系。

  事实上,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生态的,这种生活方式现在在很多远离工业城市的农村还存在,对这些地区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态生活的影子。

  需要说明的是,回归自然不是要回到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不是生活质量的倒退,而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工业社会之前的生态生活是被动的,是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的无奈选择,是为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被迫行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生活是人的主动选择,是在饱尝了工业化所造成的苦果后做出的明智之举,是为了人类群体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在理性基础上的主动和自由。

  关于生态生活方式,已经有很好的典范。20世纪末西方出现了一个名为洛哈思主义(LOHAS,即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新兴生活型态族群。这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他们以乐观、包容的态度看待生活,支持“非大量制造”、“多样性”和“环保”,在简单、健康的生活中获得快乐。洛哈思生活方式值得提倡。

   四、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人的生活方式决定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功能决定形式,同时建筑形式又能反过来影响功能和生活方式。格罗庇乌斯曾经说过,“建筑是可以协助形成生活方式的”。在建筑和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从营造生活方式入手,探讨生态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1.营造生活情景

  现代城市中人们每天过着枯燥、乏味、机器般的忙碌生活,人们渴望拥有一段享受阳光、品味香茗、聆听天籁的时间,渴望能置身于一个充满温馨和浪漫的场所,享受一份由导演精心安排的自由和幸福的氛围。设计师可以发挥导演的作用,在居室设计中,为业主创造他们渴望的生活情景。

  这种生活情景的创造可以从那些远离工业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中获得灵感,晨曦中的古井和木桶,晚霞中的石板路和嘻嘻的孩童,盛夏中午丽日下的寂静,初秋深夜小雨中的朦胧,一切都可以作为场景塑造的题材。不需要巨大的空间场地、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工艺,只需要一段阳台、一把木质躺椅和一副浅色的窗帘,把时间设定在每日早餐的半小时,或是周末傍晚时分,一个特定的生活情景即可营造出来。

  通过对特定生活情景的体验和享受,人的身心得到净化,有益于健康、朴素的生活理念的提升。
2.jpg
乌镇某小巷中夏天清晨的一个生活情景,悠闲、惬意、温馨的情景令人向往,城市住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像导演一样为住户创造这样的生活情景。

   2. 注重过程和体验

  生态设计不是形式主义的摆设,而是能让人体验和享受的生活过程。这样,设计的目标就不只是创造一个结果,而应当创造一种具有参与性的过程。

  例如厨房的设计,应该把整个操作过程定位成一种充满乐趣的生活享受,这样厨房的空间可能成为整个居室的核心,回家做饭成为人们在枯燥繁复的工作之余的一种自由放松的机会,高技术的各种设备不再是必须的,冷冰冰的“现代风格”也不再是必须的,简单、安全、易用性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成为厨房设计的原则,洗菜、加工、烹饪、备餐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参与的事情,全家人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在这里设计师的角色应当改变,由设计者变成引导者、组织者,他们提供给用户的是一套生活计划和方案,而不只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依据这套科学、健康、生态的生活方案,业主可以自己选择设计的形式,甚至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作品。

  注重过程和体验的设计将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生活,懂得珍惜生活。在劳动体验中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带来的乐趣,生活的品质得以提升。

  3. 显露自然的设计

  采用高科技创造的空间形式,往往是把自然的生态过程隐藏了,人们所看到的依然是冰冷的机械结构,人与自然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生态设计应当运用生态的形式语言,创造一种视觉生态美,“显露自然”是生态语言的一种形式。

  罗伯特·萨尔(Robert Thayer)就“显露自然”的视觉生态美提出了四点内容:第一,能帮助我们看见和关注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第二,能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可见并可理解;第三,能把被隐藏看不见的过程显露出来;第四,能强调人与自然尚未被认识的联系。这是针对景观和规划设计的,同时对于建筑和环境设计也有重要意义。

  建筑环境虽然是人造环境,但也有机会呈现自然的美丽,日月星辰、风霜雪雨、四季变化,都可以成为居住空间设计考虑的要素;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变化、春种秋收的劳动过程,都可以在居住环境中得以体现。这样通过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人的生活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环境意识将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需要。

  “显露自然”的设计要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的生活环境,把生态过程呈现在人的面前,亲身体验生态生活的意义。
3.JPG
长城脚下的公社,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运用竹子围隔而成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显露自然”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可见、可摸、可嗅、可闻的生态生活环境。

   4. 低技术的可能性

  对于一项具体的设计,生态设计不可能完全脱离材料和技术而实现。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高技术是不是实现生态设计的唯一途径,高技术运用的“度”可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能否运用低技术(或者是适度技术)实现生态设计。

  低技术的生态建筑就是要通过较少或基本不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来达到生态目的。我们可以从很多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中得到启示。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云南的竹楼、传统的夯土板筑墙等都可以为低技术下的生态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事实上,低技术已经不是单纯的手段和途径,,它反映的是人们一种理智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因为低技术一般是“显露自然”的,它更能真实地表达生态生活的需要。低技术不一定就是“粗糙的、丑陋的、落后的”,通过精心的设计,它同样可以形成高品质的视觉感受。
4.jpg
 长城脚下的公社,张永和设计的“土宅”,夯土墙技术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是很好的探索,低技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形成了质朴、亲切而又具有高品质的视觉感受。

   五、结语

  如果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硬设计,是生态设计的躯壳,那么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软设计,是生态设计的灵魂。从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到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如今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已经受到人们关注,生态设计已经由一般意义的生态设计向“深生态设计”发展,前者重视技术性和经济性,后者强调价值观导向和生活方式引导。只有用“深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构建我们的家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 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为中国而设计——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4. 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5. [西]莫斯塔第.低技术策略的住宅——可持续营造建筑丛书.韩林飞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

1.jpg


2.jpg


3.JPG


4.jpg

免费打赏
lexin1984
2010年12月09日 21:24:08
2楼
很不错的帖子,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受益匪浅啊,谢啦……
回复
thatswhyyougoawa
2010年12月11日 13:29:51
3楼
很好的文章啊~多谢啦!有空多发点哦~~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