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资料均来自于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0月9日讯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多年来一直为世人关注。今天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庄严宣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珠峰高程新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测绘局公布。现在我宣布2005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
(注:以下资料均来自于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讯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多年来一直为世人关注。今天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庄严宣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珠峰高程新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测绘局公布。现在我宣布2005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
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
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陈邦柱:教科书地图都将改写珠峰新高程
?陈俊勇:国家测绘局不承认珠峰年增10毫米
?陈俊勇院士:珠峰长高还是变矮不能下定论
?国家测绘局局长:中国测绘事业站在世界前列
?陈俊勇院士:不同意珠峰高度下降的提法
?2005年珠峰测量:技术 精度都有很大提高
?国家测绘局:珠峰是否变矮现在还不能得出结论
2楼
“8844.43米” 得来不易
此高度得来颇为不易。今年3月的珠峰复测大型科考活动启动开始,历时2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探测,5月22日第一批登顶队员11时08分成功登顶,珠峰峰顶测量成功进行。此后第二批队员冲击峰顶,同时继续进行数据采集及之后的复杂数据计算工作。为了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我国这次测量珠峰高度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
野外测量工作结束后,科研人员在西安和北京全面展开数据计算工作,把水准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卫星观测数据和其他所有测量数据放在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公布测量方法、依据、观测手段等,进行院士专家的评估,得出了珠峰高度的最终数据。
2005年珠峰复测的背景
我国1975年曾测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8848.13米的珠峰高程数据。今年是我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30周年。其间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各国登山队、科学家频繁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及相关的地学研究,我国测绘工作者也曾在1966年至1998年4次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测量。
随着我国测量技术、测量方式和测量手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珠峰高程再度测量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列确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正式提交议案,建议中央政府以国家规模重新测量珠峰。2003年,经过充分论证,国家决定在2005年复测珠峰:要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要亲身登上地球之巅,获取珠峰准确的高程数据。
回复
3楼
人类探测珠峰高度历史
翻开珠峰的历史,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人类在不断地用行动向地球之巅发起追问。
287年前的一天,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一幅与众不同的巨型地图平铺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青砖地上。已届迟暮之年的清圣祖康熙皇帝望着这幅经过多年测量才绘制成的《皇舆全览图》,心中感慨万千。那时的康熙皇帝并不知道,正是这副地图,悄悄揭开了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之巅”的历史……>>>
回复
4楼
珠峰复测其公众价值何在?专家漫谈测绘科普
人民网 记者许秀华
珠穆朗玛峰究竟有多高?随着国家测绘局珠峰复测工作的一步步展开,珠峰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珠峰的高度是怎样测出来的,为什么要对珠峰高度进行复测,什么是测绘工作,测绘工作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日走访了国家测绘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燕平先生。
记者:珠峰复测所依据的基本数学原理是什么?
张燕平:珠峰复测所依据的基本数学原理仍然是立体几何学原理,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此,珠峰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概念,涉及到地球引力,涉及到物理学意义上的高度概念,如果是单纯的数学问题,所得到的高度是表观高度,而此次珠峰复测,所要测量的是珠峰和地球之间引力方向上的高度,就是重心所在直线的高度,和表观高度是有所差别的。
记者:珠峰复测,为什么要历时两个月,从多个地点进行各种测量,从单纯数学的角度,似乎不必如此?
张燕平: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运动一直比较活跃,在这样经常变动的地层上任意选择一点,进行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是不准确的,因此,要进行大量的地层调研工作,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珠峰高度数据。
记者:众所周知,珠峰上常年覆盖着冰雪,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数据,是珠峰的岩石高度,还是冰雪层高度?
张燕平:这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登顶后,我们的队员会使用便携式雷达,根据反射波判断所处区域的岩石层和冰雪层厚度,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能够获得珠峰顶部岩石和冰雪层高度和分布情况的数据。但是,珠峰顶上严重缺氧,队员登顶后往往体力透支极大,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难判断,为此,我们的仪器设计成傻瓜型,队员只要进行一个动作——按动按钮,雷达就可以自动进行测量。但是珠峰上气候变幻无常,对仪器的稳定性和队员的耐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科学实践是有很大风险的,我只能说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
记者:登顶的队员是测绘专业人员还是登山队员?
张燕平:我们很希望我们的测绘人员也能登顶,但难度太大了,所以必须需要登山队员的奉献精神。
记者:每逢国家进行重大科考活动或大型基础研究活动以及实施重大科技计划时,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与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这种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的科研计划,不如将这笔钱投向别处,您能否就此次珠峰复测,向公众介绍一下测绘工作的重要意义呢?
张燕平:我想谈四点:
第一、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作为我国第一高峰,其高度的测量,不应由任何别的国家完成,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这涉及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这涉及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
第二、此次珠峰测量,是测绘技术的一次大规模集成,是对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的一次考验。前几年,英国人对珠峰高度进行过一次测量,但其测量结果迟迟不能拿出来,说明了珠峰测量的复杂性和难度。我们希望此次能够有所突破。
第三、我们希望借此次珠峰复测,拉近测绘科学和公众的距离,让公众了解测绘工作,关注测绘工作,我们希望把这次复测,变成一次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
第四、喜马拉雅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其内部的版块仍在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会以地壳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地表的微观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但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地质学以地层、岩石层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地质时间跨度往往长达几十万年至数百万年,而测绘技术可以将这个尺度缩小到几十年,人们可以研究几十年内的地质变化,可以预计几十年后的地质变化。地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所以,测绘和地质学是分不开的,测绘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记者:但是,普通公众对测绘的理解还停留在地图的制作上,如何才能真正地拉进测绘和公众的距离呢,也就是您刚才所谈的如何将此次珠峰复测演变成一次真正的测绘科普活动呢?
张燕平:说起科普,很难。测绘科学涉及到大量的专业知识、技术性非常强,很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解释清楚,如何进行科普,我们一直在摸索。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我们的工作很忙,科研工作很重,很难抽出时间作科普。科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非常重视科普,也正在摸索。
记者:事实上,如果一门学科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做得好,就会吸引大量的中学生,就会有大量的年轻人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最终投身于这门学科,那么受益最大还将是这门学科,张主任,您的看法如何?
张燕平主任笑而不答。
回复
5楼
当第四次珠峰综合科考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地质学家们在珠峰地区采集到了拉伸变形的岩石样品,经过分析测算发现,在1300万年以前,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比现在的8848米要高出很多,曾经超过12000米。
此次珠峰综合科考地质组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告诉记者:“在此次科考中,在珠峰地区的不少地方发现了拉伸变形的岩层,就证明在喜玛拉雅山脉北坡确实存在断裂带,而珠峰就在这个断裂带上。在国际上,这个断裂带也被称为藏南断裂带,长达数千公里,是喜玛拉雅山脉发生地质变化的重要证据。”
据丁林研究员介绍,珠穆朗玛峰在岩石结构上分为三层:接近珠峰峰顶的一层是珠峰层,厚度不到200米,是坚硬的奥陶纪灰岩;第二层是黄带层,也是不易变形的浅黄色的坚硬岩层,大约500米后;第三层是北坳层,大约300米以下的部分都属于北坳层。由于岩体坚硬,前两层历史上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但是从现在的发现看,北坳层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岩石变形和地质变化。
在珠峰地区海拔4700米左右的地方,记者随丁林研究员看到了岩石变形的典型地带。在裸露的山体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S”状的岩层,这些岩层原本是连续平整均匀的,但是由于拉伸和挤压作用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在岩壁中,记者还看到了一节一节类似于香肠串状的岩层,而这些岩层也曾经是连续平整均匀的。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计算,珠峰北坳层岩石的拉伸率为150%左右,发生拉伸变形的年代大约在1300万年前。”丁林研究员说:“这意味着珠峰的高度在那时可能比现在要高很多。”他举例说: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果长度拉伸为1.5,就意味着高度的边会减少为原来的0.67。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计算,现在珠峰北坳层所在8000米的高度,那时应该是11900米,再加上大约700-800米变化不大的珠峰层和黄带层,珠峰的高度在1300万年前应该超过12000米。”
据丁林研究员介绍,现有的发现证实,历史上印度板块于亚洲板块曾经相互独立,中间隔着新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而珠峰地区,就曾经是新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现在的欧洲的里海、黑海、地中海也都是新特提斯海的一地。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由于印度板块开始向亚洲板块挤压,喜玛拉亚山开始隆起,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到了1300万年前左右,高度到达顶峰的珠峰由于自身重量太大等多种原因,开始发生断裂,在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平衡,最终形成现在的高度。
回复
6楼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青藏高原在移动
速率:每年7—30毫米 方向:向北和向东
“受印度板块的挤压,青藏高原整体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正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山、五道梁一带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数据采集工作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博士谭凯对记者说。
从1991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PS研究室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得了中国大陆现今最为精细的地壳运动图像,特别是对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描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谭凯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以每年约30毫米的速率向北东38度推移;中部的昆仑地块以每年平均速率21毫米的速度向北东61度推移;再向北到祁连山地块,以每年7—14毫米的速率向北东约80度推移。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整体正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谭凯说,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板块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回复
7楼
资料:建国以来我对珠峰的4次大型科考
建国以来,国家四次组织人员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大型科考。
1959~1960年
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体委组织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编写出版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1966~1968年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以“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课题,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地质、地理、气象、测绘和高山生理等方面的综合科学考察。
1975年
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兄弟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
全队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经过多次行军(前三次是适应性行军,后两次是突击顶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2005年3月20日~6月20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将再次对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还将联合中国女子登山队员登上珠峰顶,用雷达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测高。 这是30年来我国对这个地区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
回复
8楼
陈邦柱:教科书地图都将改写珠峰新高程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讯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出炉”。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表示,因为珠峰的现今高程数据今天已经公布,不管教科书、地图册还是各种地理信息的产品、制品,都要采用今天公布的关于珠峰的新的高程数据,要尽快地完成修改和新的编制工作。
回复
9楼
珠峰会继续增高还是逐步变矮已不仅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珠峰不再长高?青藏高原将要垮塌?自从国家测绘局公布了最新珠峰测定高度后,这两种观点也随之而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昨日表示,最新的数据显示珠峰高度与1975年相比基本没有变,甚至还有减少的可能。而根据数据还可预测,青藏高原将转向东西方向的拉伸,即开始垮塌。
30年来海拔上升,珠峰却没有长高
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了今年春天测定珠峰顶的冰雪厚度为3.50米,测得峰顶的高度(含冰雪层)是8847.93米,珠峰的岩体高程为8844.43米(8847.93米-3.50米=8844.43米),比1975年测得的8848.13米(岩体高程)减少3.7米。高登义认为,如果以3.50米作为当时的冰雪厚度,那么1975年珠峰的岩体高程应为8845.55米(当时雪面高度8849.05米-3.50米=8845.55米)。可见,珠峰高程减小了1.12米(8845.55米-8844.43米=1.12米)。另外,2005年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升高了0.7米,考虑这个因素,那么珠峰高程减小0.42米。
如果再考虑测量冰雪厚度和顶峰高度的测量误差(±0.1±0.36)的话,如果按照正误差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珠峰岩体高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按照负误差计算的话,珠峰高度还下降了。
高登义说,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挤压青藏高原,使得后者不断抬升,珠峰地区海拔以每年10毫米的速率上升,如果这个推断不假,30年来,至少珠峰岩石面的高度应该增加30厘米。这30厘米已经超过了正负21厘米的误差范围,按理2005年测量过程中应该有所反映。但是在这次的结果中并没有体现出,所以珠峰似乎不再长高。
青藏高原已达最大高度后的垮塌期
高登义认为,“珠峰不再长高”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暗示青藏高原在印度洋板块和塔里木盆地等刚性结构的南北挤压下正在寻找长高之外新的出路―――东西拉伸。他说,在这样的挤压下,青藏高原只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种就是像以前一样“长高”,再有就是东西方向的拉伸,而东西的拉伸产生的结果自然是垮塌。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赞同高登义的观点,他认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无限地向上抬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巨大重力的作用,即使印度洋板块再挤压,高原也只会向外扩展、面积增大,但高度不会增加。现在的青藏高原是在已经达到最大高度之后的垮塌时期。
■反对观点:青藏高原仍在抬升
对于珠峰停止长高和青藏高原将要塌垮的观点,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潘裕生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青藏高原仍然在抬升。他说,对于高登义以10月公布的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就值得商榷,因为这回的数据只是一个珠峰最高点的数值,不是对整个面的数据测量,仅凭一个点不足以证明珠峰停止长高的结论。
“我们做过实验,一个岩体样本在上下方向(南北方向)受到挤压时,左右方向(东西方向)会出现多个裂隙,而不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裂隙。实验证明这些裂隙仅仅是上下方向挤压的派生现象,因为根本不存在左右方向的恒久力源。与此同理,印度洋板块俯冲到青藏高原下部,并以一定的速率持续向东北方向缓慢漂移,只要这个过程不停止,青藏高原就仍然在抬升过程中。”潘裕生说道。而对于印度洋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南北挤压力是否会消失,他表示要看引力的变化。
对于潘裕生的质疑,高登义表示,点和面数据的使用,当然是有面的数据更好,但点数据得到的结论也可信。
历史上三次珠峰高度之争
●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测得雪面厚度2.55米,比1975年的测量结果多1.63米,珠峰高度应为8846.50米。
●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11月,计划总策划人沃斯本在美国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2004年8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称,根据中科院院士陈俊勇等人的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累计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
回复
10楼
一家之言:珠峰测量无社会意义有科学价值
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宣布: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参数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
也许我们可以怀疑这次测量所得高度的精准性,但这次的测定结果及其公布本身,就包含了一个科学哲学也是生活哲学的概念,即很多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1975年的测量数据相比,这一次可以说更准确。
陈邦柱说,如果国际上有的测绘组织对这个数据有兴趣或有异议,还可以召开专题的研讨会。这同样是一种科学态度,它同实地勘测一道组成了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科学探索的连续性和不懈性,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法布尔说:“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有人提出,珠峰高度及其精确度与公众何干?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无关。但对科学求知来讲,这又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侧面,也就是法布尔所说,“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我们的提灯”去探索吧。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将逐步抵达智慧的顶峰。
由于珠峰是我们这个星球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准确测量它的高度,实际上就是测量人类智慧的高度。从1847年到2005年,世界各地的人求证珠峰的高度已历经10次之多,其结果也证明,一次比一次更准确。更何况,精确测量珠峰还包含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每隔10年测一次珠峰并将其精确到厘米级,就能预测地磁极性倒转与珠峰升降的关系。如果珠峰高度持续降低,则可能意味着地磁极性倒转即将到来,地球系统的众多运动规律将会被破坏,也就预示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灾难环境和气候将要来临。
因此,珠峰测量每一次的相对准确,就意味着我们还在进步。
回复
11楼
珠峰复测显大国责任
任何重大事件总会引起争论,珠峰复测也不例外。比如对于这一答案的精确性,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争议,而珠峰为什么“矮”了,也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话题。
珠峰的高度变化,对于研究全球的气候都很有帮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精确、最可靠”的数字,可以了解包括珠峰在内的青藏高原对东亚、南亚甚至整个北半球的气候、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影响,掌握发生在世界屋脊的各种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不可否认,由于有关测绘学的科普工作尚不完善,且珠峰高度的变化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的地步,所以,对于复测珠峰是否必要也就有了不同的声音。我们必须承认,珠峰高几米抑或矮几米,对我们而言短期内并无区别以及影响,但是,珠峰复测除了充分展示国力、体现民族自豪感之外,更是一个大国理应担负起的责任。所谓“大国责任”,体现在经济、外交等领域,而代表着生产力的科技领域更是不可或缺。
当然,不同的声音,体现出中国人更多的务实心理,这值得肯定。但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言,珠峰复测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珠峰就在我们的国土上矗立,而高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生态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担负起这一测量工作责无旁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