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由于人们对于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造成了要么褒要么贬的情感宣泄。研究一下历史就会知道,北京之所以能够辉煌上千年,其根本原因就是建立在发达的、无与伦比的封建文明之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北京在建设洪流中不自然地充当了现代主义的试验田,其建筑形象因为求大、求异而失去了格调,这种普遍性的建筑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失去了独有的建筑哲学。
无与伦比的城市形制
历史上的北京城可以和同时代的任何一座城市相媲美,而且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其他国家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具备的。
据记载,我国早在秦朝就有了中轴,即中央子午线的概念。为天下定一根轴,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即以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而一统天下。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帝王们所追求的天下基准线,他们希望借助这条轴线实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统治理想。历代中国人都以天象建立城郭,这一原则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北京城的总体设计除了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布局思想外,又按照先天八卦之说和东西阴阳之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使北京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内涵大大加深了,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座城市。
四合院:北京城血脉中的精灵
“四合”这个专属于中国人的名词总能唤起中国人的草根性,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用规规矩矩来形容。“口”字形的结构,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房子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极富想象力的固定的院落内,有中国式的长幼尊卑、礼法人伦。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内共有四合院170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建筑总面积的90%以上。“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了破坏。在这场浩劫中,北京城内的四合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四合院被大规模地毁坏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据统计,从1990年开始,北京对旧城区的老房、危房进行大规模改造,10余年间,拆除危旧房屋430多万平方米,大量四合院被成片拆除、改造。
方圆62.5平方公里的北京古城,占目前北京市1085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的5.76%。在此区域内,四合院传统建筑风貌区以及传统和现代混合区的面积,仅占总量的43.7%,呈现的是完全现代化风貌的区域占36.67%,已成为道路、现代广场的面积占19.63%。2004年清华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古城内保留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包括公园和水面在内,已不足15平方公里。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丢弃似乎成了最好的方式,这个有着800年帝都历史的城市,其肌理和文脉已难以复原。
后现代主义之殇
从形式上看,世界上有三大建筑系统,即中国、欧洲和西亚。中国古建筑无论从空间或构造形式来说,都是独树一帜的。和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一样,中国建筑的性质特征和文化价值是极其丰富的。
浮躁的中国是外国建筑师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中国是一个“试验田”的说法,但是中国的建设速度却是一个客观事实。CCTV项目部外方主建筑师评价说:“在欧洲可能要用上四五十年才能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但是在中国四五年就够了。”在这场建设洪流当中,无数的西方建筑师乐此不疲地进京“赶考”。我们在为北京的建设感到兴奋之余,也不得不忧虑这座城市的未来。一座建设速度如此之快的城市,难免会有很多危险,会不自觉地犯下许多错误。这种错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中既有巨额资金的浪费,给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有同质化的设计,甚至有抄袭之嫌,更严重的是会让这座历史古都失去系统性的美感,无法延续历史的文脉。
大首都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一座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它的生产率就开始下降。大约600万人是个临界点,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不动产价格、花在路上的时间和偶尔出现的混乱就会造成城市分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北京早就超出了临界点。从欧洲大城市的发展看,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城市人口就会向郊区发展,这是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专家们认为必须改变城市的功能布局,变单中心为多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给旧城减轻压力,并能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要做到合理的职能布局,就应该从北京的11座新城做起。这个命题已经提了好多年,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实践。北京周围城区人口教育和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市区的主流人口基本上没有分散出去,外围边缘集团仍然存在发育不良的现象。
一个国家拥有的优质资源如果过多地集中于首都,并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对于首都的安全也是不利的。只有建立一个个均衡的城市系统,才能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相信有一天,优质的资源会向不同城市扩展,不同城市都能公平使用,这样一来首都将不再拥挤,外省不再贫瘠,更多的人和地区享受着同等的经济环境,再没有了北京人和外省人的区别,也不用年复一年地办暂住证,不管你是北京人、天津人,还是石家庄人、承德人、唐山人,在任何一座城市你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大家的心态平衡,能更自然地融入社会,为国家服务。
(摘自《北京: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