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陵(原)
下里巴人@sl
2005年11月22日 13:32:01
来自于招标投标
只看楼主

2004-08-30 14:27:11 下里巴人@-01Jr /article/-01Jr-7bemMl.html 复制 评论 乾陵虽然在故乡礼泉的邻县,我也只到过一次,那是上高中的时候,一班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当时流行的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一路唱去,虽对双乳峰的秀美、无字碑的底蕴有一些感想,到底是年轻人,满目是沿途的松柏翠青,扑鼻的桃李芬芳,只记得当时摘了好大的松塔,又乐颠乐颠的一路唱回。但印象中的乾陵,却还有两次,一次在夏天,在回故乡的路上,天上时有时无的下着细雨,忽然间苍青色的薄云散开,西北边的天空露出些许空蓝,象国画中的飞白,抬眼望去,那一片空灵的天下,竟就是双乳峰,眼花了吗[em13]不真切切的,是藏青色,俏立在天边。另一次也是在高中,那是在高三的教室,秋天的斜阳藏在薄云里,教室里光线暗淡,忽然,室内有了骚动,几个同学站在北边的窗户下指指点点,走过去, [em4]一片美景如神,还是那个乾陵,还是那个双乳峰,但这次,她是金碧辉煌的,又象是身披薄纱的少女,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一束斜阳象神话中一样,你甚至可以看见那一束强光的边缘,投射在那一片山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乳峰了,或许,也就是当年,武则天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她午后初醒,透过远在长安宫殿的窗户,她看见了西北边的这片奇观,多年以后,到了该寻找陵寝的时候,她就想起了,派袁前纲、李淳风一路寻去,于是成就了乾陵。

2004-08-30 14:27:11 下里巴人@-01Jr /article/-01Jr-7bemMl.html 复制 评论
乾陵虽然在故乡礼泉的邻县,我也只到过一次,那是上高中的时候,一班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当时流行的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一路唱去,虽对双乳峰的秀美、无字碑的底蕴有一些感想,到底是年轻人,满目是沿途的松柏翠青,扑鼻的桃李芬芳,只记得当时摘了好大的松塔,又乐颠乐颠的一路唱回。但印象中的乾陵,却还有两次,一次在夏天,在回故乡的路上,天上时有时无的下着细雨,忽然间苍青色的薄云散开,西北边的天空露出些许空蓝,象国画中的飞白,抬眼望去,那一片空灵的天下,竟就是双乳峰,眼花了吗[em13]不真切切的,是藏青色,俏立在天边。另一次也是在高中,那是在高三的教室,秋天的斜阳藏在薄云里,教室里光线暗淡,忽然,室内有了骚动,几个同学站在北边的窗户下指指点点,走过去, [em4]一片美景如神,还是那个乾陵,还是那个双乳峰,但这次,她是金碧辉煌的,又象是身披薄纱的少女,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一束斜阳象神话中一样,你甚至可以看见那一束强光的边缘,投射在那一片山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乳峰了,或许,也就是当年,武则天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她午后初醒,透过远在长安宫殿的窗户,她看见了西北边的这片奇观,多年以后,到了该寻找陵寝的时候,她就想起了,派袁前纲、李淳风一路寻去,于是成就了乾陵。
相比之乾陵,故乡的昭陵却是另外一种美,昭陵是九宗山的主峰,晴朗的天气里,从咸阳塬向北望去,最突兀的就是这座山,站在现在的昭陵乡看去,尤其显得雄伟,与其他山峰相比,这座山更斯显得挺拔,但又不失厚重,象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刚正而有气度。
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同时,一定带有个人的主观审美在内,乾陵之美是女性美,无论武则天政治生命中如何充满血腥,就乾陵来看,她内心深处潜意识涌动的还是女性的审美,而昭陵却显其凝重大气,一派男儿伟岸身影。
儿时漫步在故乡的乡路上,一抬头,便望见昭陵,春天晴朗的日子里,黄灿灿的油菜花镶嵌在成片的绿色麦田里,斜斜的沿着山坡梯田一层层的上铺,用 “锦绣”形容最合适不过了,风儿吹过,似乎有蜜蜂的嗡嗡声,在向上看便烘托出静立在蓝天下的昭陵了,那时,我们叫它“桃花陵”,是唐王陵的谐音吧,但童心里却常向往山上盛开着的桃花。
夏雨里也别有一番情致,那是豪爽汉子的性情,浓云还没有压过山顶,宇宙便笼罩在黑幕下了,看山,则是神农见尾不见首 ,沉闷的雷声过后,就变成一个若隐若现的巨人,挥舞银色的闪电,将黝黑的天幕撕裂,就像当年的秦王,指挥着千军万马,箭一般的雨便从天空射下,幻化成千沟万壑的溪流,喧哗而出。
秋天的山峰是简约的,坡上的枯草在清晨的薄霜中瑟瑟,高天中透出空灵的蓝色,田野里已经收割过麦田留下刚硬的麦茬,踩去会刺的人脚疼,北边的山峰也泛出暗黄色,益发显出山的挺拔。
最美的是下雪天,当山峰披上白茫茫的外衣,大地、树木、屋顶、天空,全都迷失在白茫茫的晶莹世界里,寒风从山顶呼啸而下,吹过山坡,越过沟壑,掠过屋顶,发出嘶耳的啸声,那是魏晋人嵇康悲绝的长啸?不,是李白,挟一长剑,一羽白衣,啸在盛唐。薄雪隐隐的从山坡上缥缈而下,像无数白色的哈达,给山坡地献礼,此起彼伏,有时是“天鹅湖”,在诗人的吟啸中,翩翩而过;有时做胡旋舞,急速的,猛烈的从山顶上冲下,冲到你的身边,化成晶莹的泪,冰凉的贴上你的脸,这时的昭陵,就像仙境中的宫殿,巍巍然、隐隐然。
大自然是美丽的,埋葬在这片陵寝下的,一定是美的心灵吧,而历史常常碎人心境,沿着乾陵南侧拾级而上,耳边呼啸而过的是梁山的凉风,在这种步履艰难中,有多少人曾拜倒在强权的石榴裙下呢?鲁迅先生说“从来就没有王道,全是霸道” “翻开书,字缝里全是'吃人'” .那无字碑上,是否还缥缈着酷吏刀下的冤魂呢?
这些,和大自然的美是多么的不相称啊!
如果拿李世民和武则天相比,一定会有无数的结论,但我认为,但就对于合理秩序的建立,前者贡献更大些,气魄也更大些,.就李世民建制的“省中书制度”而言,后者并无突破,却常常是破坏,而且常是强权干预。
那么,中国的文化呢?西方社会“平等、自由、博爱”的呼声呢?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棵大树上难道就没有成长出美丽的果实吗?
乾在《周易》为第一卦,“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古代是不乏伟大人物的,四大发明给近代文明创造了必要条件,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孙子兵法至今在军事、商业以至政治等各方面影响世界,中医理论至今博大精深、造福着人类……那么,中国古代文化所缺少的是什么呢?
最近翻读项目管理方面的书,近代管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主要依靠项目经理的培养。实际上,当一种成长的土壤已经产生后,重要的是方向,就像暗夜里没有北斗星的指引,我们将无所适从,这就是文化的导向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苏格拉底,没有卢梭、弗兰克林这些文化人对整个民族精神思考的成果,西方社会行为也会失去指向标,他们为之洋洋自得的文明也将无从谈起。
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是缺少成长人文精神的土壤呢,还是缺少对整个民族精神思考的文化人呢?我们所说的人文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古代文化缺失,我以为有两点,首先是文化的不普及,能够读书的人叫书生,也就是那些一心入仕途或入仕途不成淡泊山林的人,而平民,富有创造力的平民大多不识字,偶尔有不为入仕途而读书的,但主流如此。那些平民由于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对于自身、社会的思考几乎没有,偶尔有,也是直接切身的,不能形成文化。其次,古代文化人关注的不是个体生存状态,这里所说的个体,不是他们自身,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经济体,他们关注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终是治国,本质是卫君 ,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其民是怎样一种心态,就是哦高高在上而不 入其中,没有作为自身一部分而作的努力。
是什么形成了这种缺失,是经济,中国古代长期以小农经济为本,“士农工商” 历来是约定的社会地位排序表,以农为本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略,男耕女织已成为历代文化人心中描绘的理想蓝图,耕读传家已经成为广袤土地上每个土地劳动者的经营模式。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劳动者可以“老死不相往来”,或者梦想通过科举跳出农门,容易倾向于自我、保守, 当然形不成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考虑,更产生不出自由、平等的呼声了。
近年来,昭陵脚下发生的故事也在说明这一点,土地承包以后,这里的农民栽植了苹果,每年3月,苹果花开,香飘万里,美不胜收,苹果成熟后,更以其甘甜、富硒的特点吸引了各地客商。 然而不久,当地人就以“果箱加沙、以小充大”等手段获利,继而店大欺客,强买强卖,后来客商来的少了,那里的群众也一度尝到了自酿的苦果。
最近,为振兴经济,政府及群众为重塑形象,提出了“诚信、品质”的口号,经历了市场竞争自然规律洗礼过的人们,开始依靠信誉为自身发展谋求出路。
风吹过来了,成长的土壤已经产生了,让美丽的土地成长出美的硕果吧。
免费打赏
下里巴人@sl
2005年11月22日 13:33:18
2楼
这是最早保存的习作,请大家指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