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的红虫是怎么处理的??
hno3ice@co163
2005年10月28日 22:08:30
只看楼主

如题

如题
免费打赏
猪仙
2005年11月09日 10:56:00
2楼
多加点消毒剂,药死它。呵呵。。。。
回复
ydh1981
2005年11月09日 22:30:15
3楼


好象是这样的
回复
hno3ice@co163
2005年12月14日 15:51:49
4楼
红虫是一种蚊子的幼虫,至于能不能喂鱼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水里有了它 自来水还怎么喝啊

加消毒剂作用不太大,它是蚊子在水里产卵然后孵化的,消毒剂杀不死虫卵,
然后在管网中变成红虫
回复
pzhwutom
2005年12月15日 10:19:50
5楼

加消毒剂应该可以去处的。
回复
linghua111111
2005年12月15日 21:01:31
6楼
我看难,这种红虫是不是在水中摇动,如果是,那就麻烦了,有人做过试验,余氯加到2.0mg/l,也很难去除。
回复
xiaotian5684814
2005年12月16日 18:46:01
7楼
过滤好点不知道能不能出去呢?
成本应该不是太高!
个人之见,仅供讨论!
回复
xsh116
2005年12月17日 13:35:36
8楼
其实鱼虫在水中很多的,只不过在水中氧量充足情况下,它呈现透明色,在水中含氧量不足情况下呈红色。
真是眼不见为净呀!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6日 05:20:03
9楼
自来水中塞氏摇蚊幼虫的生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卢靖华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广东广州)
摘要: 在华南一些地区自来水中出现的红虫其实是塞氏摇蚊(Tendipes gs thammi)的幼虫,它依靠摄食自来水中的有机杂质进行生长、发育,能在一些相对封闭的水库和水池内完成其整个生命过程并大量繁殖。清洁的水质、封闭式的供水设施能有效地防止自来水中红虫的产生。对于有成虫存活的水池和水库,可采用人工清洗和化学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杀灭塞氏摇蚊。
关键词: 自来水; 塞氏摇蚊; 生长规律; 防治对策
近年来,在华南一些地区的自来水中不断发现有红虫。它们除影响了自来水的外观外,还使人们对水质产生了怀疑,影响了供水行业的声誉。为此,特在一些供水设施中采集了一些摇蚊幼虫和成虫进行培养试验,对其在自来水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其特性提出了几点防治建议。
1材料和方法
1.1塞氏摇蚊幼虫和成虫采自广州一高层住宅的储水池内,虫卵是培养的摇蚊产下的卵。
1.2培养液用自来水、河水和人工培养的小球藻液调配而成。
1.3 测试虫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时间。将已受精的卵在18 20.25.30℃的恒温水样中培养,D0控制在4.00mg/L 以上。
1.4测试幼虫在不同水质环境中的生长发育状况。将幼虫放在不同水质和水温环境中培养,记录其生长情况。
1.5测试成虫的寿命及产卵状况。将雌、雄成虫各5只放在罩有尼龙筛网的两只盛少量水的烧杯内,其中一只尼龙筛网上放一只吸满1%蔗糖溶液的棉花球,棉花球每天更换1次。
1.6 培养的条件:虫卵或幼虫放在1000ml烧杯内,在生化培养箱内恒温培养,光照时间为12h/d,水样更换时间为1次/d。
2结果
1.1卵的孵化状况。经试验,摇蚊幼虫卵在水中的孵化时间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18℃时需7d;20℃时需5.5d;25℃时需4d;30℃时需3.5d。还发现虫卵对水中余氯有较强的抵抗力,2.0mg/L的余氯量对之并无影响。在自来水中,虫卵孵化率可达95%以上。
1.2 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刚孵化的幼虫仅针尖大小,呈微黄色悬浮在水中。约24h后,它们的身体表面就会粘上一层水中悬浮物而沉下水底,并粘附在烧杯底部。幼虫从孵出至化蛹所需的时间由水质及水温决定,见表1、2(1L水样培养5条幼虫)。

1.3 摇蚊幼虫杂食性。经解剖并在显微镜下检验发现,虫腹内食物为黑色的腐殖质,也见有绿色未消化的小球藻。从表1 可知,摇蚊幼虫在含藻类的水样中发育得较好。如果水质清洁不含藻类,COD<5mg/L 时,摇蚊幼虫就会因缺乏食物而无法生长。
摇蚊幼虫体表有一个由水中杂质构成的管状巢,在自来水池内,管状巢成为红虫存在的一个标志。管状巢对幼虫有良好保护作用,据试验,4mg/L的余氯也无法杀死带管状巢的幼虫。幼虫直至化蛹之前都不会轻易离开管状巢,如果管状巢受到破坏,幼虫能在数小时内利用水中沉积物重建一个。
① 成蛹。当摇蚊幼虫从管状巢钻出,深红色身体逐渐转变成灰黑色时,标志着幼虫已成蛹。蛹沉在水底不爱活动,直至羽化时才浮上水面。
② 成虫。观察到蛹总是在黄昏至深夜这段时间羽化成虫的,并且在2d内交配、产卵,卵呈块状,卵外有粘膜包裹,卵块悬浮在水中或粘在烧杯壁上。虫卵的数目由幼虫生活的水质环境决定,在COD为5mg/L的水中,摇蚊一次产卵仅数十个;而在COD=4mg/L、小球藻=15万个/L时,产卵数可达400多个。
摇蚊成虫对蚊香烟雾有较强耐受力,在烟雾中存活时间>1h。
成虫的自然寿命很短,在含1%蔗糖溶液的情况下也只能活3~4d。
3 防治对策
从试验结果看,塞氏摇蚊对自来水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只要水中含有机质及一定数量的藻类,它就能很好地生长、繁殖。现时水厂对付红虫的方法是人工清洗清水池,但这只能对付摇蚊的卵和幼虫,而成虫在清洗后又能产卵重新繁殖。要消灭池内的摇蚊,还应采用一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氯气一类既有强毒性又易于弥散、溶于水后易转化为无毒物质的消毒剂),把成虫也一并杀死。清水池要密封,以杜绝外界摇蚊的进入,但最重要的是搞好水质净化,尽可能地降低自来水中的COD含量,特别是不能让藻类进入到清水池中,这才是解决自来水中红虫问题的关键。
致谢: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周广宇的大力协助,谨致谢意。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6日 05:20:50
10楼
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物学研究
陈旭1 朱琳1 王启山1 杨瑶1 赵巍1 何文杰2 韩宏大2 张旭东2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总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鉴定为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初步研究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红虫在20±1℃和27±1℃水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并研究了红虫卵在蚓茧内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红虫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水温20±1℃时需要73~98d,在水温27±1℃时需要51~72 d。
关键词 饮用水红虫生活史室内培养
我国北方城市水源70%以上为地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藻类大量繁殖,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孳生,包括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水蚤的浮游动物和红虫的底栖动物。这些生物常见于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有时甚至会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发现,这种情况会对饮用水的水质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有文献表明,在我国南方某些城市二次储水池中及英国的艾塞克斯城、美国的洛厄尔城发现的红虫均为摇蚊幼虫。与之不同的是,本实验室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鉴定,此三种红虫样本均为同一种,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乳6ificidae)、单孔蚓属(Monopylephorus),为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Limosus)(见图1)。该种红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的淡水(含少量盐分)水域,并喜栖于城市居民区排放生活污水的
沟渠中。
经相关文献证明,二次供水没有防护措施的溢流管和密闭不严的进入口,都可成为红虫污染水质的进入途径;水池中余氯较低及长期不清洗为虫

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孳生提供了食物和生存条件。同时,当供水环境不良、管道出现破损时,或是当生活污水污染供水系统时,红虫也可能经由管网进入供水系统,但是,也不能排除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颤蚓类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种红虫作为自来水水体的生物污染物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在饮用水中出现的红虫生物污染,不仅要对成虫进行杀灭,同时也要对幼虫和虫卵进行杀灭。这就需要对红虫的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杀灭的最佳时机。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虫进行饲养,初步进行了成虫饲养条件和虫卵发育的个体水平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工作始自2003年4月下旬,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共约60条。放养于搪瓷盘中,用脱脂棉制成松软的基质,加入一定量水,保持红虫的生存环境。每天将新生的蚓茧捡出,置于培养皿中的脱脂棉基质上,同样加入一定量水。试验用水为曝气充氧脱氯的自来水,pH为6.5。以比例为1:1的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容器内水量的一半,水温与试验容器中的水温保持一致。
2试验结果
2.1蚓茧内发育
红虫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当成虫出现环带时标志成虫已经性成熟,可以交配受精。产出的卵被环带分泌出的粘液包裹形成蚓茧。蚓茧呈椭圆形,长约2~3mm,为淡橙色,内有卵粒4~13颗不等。蚓茧的两端各有一个口,是封闭的,在7~12 d后卵发育成为幼虫,幼虫会突破茧口,游出茧外,刚出生的幼虫体长约为3mm(见图2)。

刚产出的卵(图2a)呈圆形,包裹在蚓茧中。大约经过3~5 d后,卵从一侧开始逐渐向中间凹陷(图2b),经过进一步凹陷(图2c),1~2 d后卵发育成肾形,肾形的卵逐渐向两极生长(图2d),延长展开,再经过7~9 d后形成幼虫(图2e)。蚓茧的两个端15至此时仍然是密闭的(图2f),在茧口处有阻碍物(图29)。在幼虫进一步发育4~5 d后,幼虫就会钻过阻碍物,通过茧口游出蚓茧(图2h)。图2i所示为刚从蚓茧中孵化出的幼虫。
2.2生长发育
蚓茧内发育阶段是指从蚓茧产出到蚓茧内孵出的胚胎发育过程,性成熟产生蚓茧阶段是指从幼蚓孵出发育到其产生第一个蚓茧的发育过程。由表1可以看出:红虫从蚓茧产出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20±1℃水温需要73~98 d,在27±1℃水温需要51~72 d。

2.3红虫伸缩能力的研究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见表2)。成年蚓体
的直径最大可达730um,但是均可穿过孔径为200um的筛绢。10~15 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200~250um,25~30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300~350um,均可穿过孔径为150um和200um的筛绢,但无法穿过孔径为120um的筛绢,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尽管红虫具有伸缩能力,但其伸缩能力有限;二是幼蚓的活动能力有限,不具备成蚓那么强的穿透能力,故无法穿过筛绢。

3讨论
(1)本试验采用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考虑加入莴苣是因为莴苣的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铁、钙、脂肪和叶酸等大量维生素,可以为红虫的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同时,本试验根据李仁熙的方法,采用脱脂棉作为基质,比采用淤泥和沙子作基质更便于观察和测试。
(2)经小型试验证明,当水温降至6℃时,红虫的死亡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幼蚓的死亡率显著增高。说明低温对红虫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在幼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这一生理特性,对于净水工艺的改进提出了新的问题,现行净水工艺中过滤部分多采用无烟煤和石英砂作为滤料,那么红虫就有可能钻过滤料,造成水质污染。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6日 05:21:55
11楼
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研究
刘俊鹏, 赵文, 王珊, 王磊, 邢跃楠
(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省省级高校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
摘要: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力川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短角异剑水蚤在盐度为34±1,温度为(24±1)℃的情况下,胚胎发育的时间为40~45 h,无节幼体发育时间为3.5~4 d,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为5—6 d,从受精卵到发育为成体累计需要1 1—12 d。短角异剑水蚤雌体在交配后可连续挂卵,并孵化出多胎幼体丽无需再次受精。无节幼体孵出3~4 h内即可摄食。
关键词: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幼体发育
中图分类号:Q959.223 文献标识码:A
短角异剑水蚤Apocydom royi隶属于桡足亚纲、剑水蚤目、剑水蚤亚科,是一种生活在混盐水和内陆盐水中的桡足类,其出现的最高盐度为150.5,pH为9.6,碱度为25.7 mmol/L,是三北地区内陆盐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种类。该蚤个体较小,营养丰富,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海水鱼虾类活饵料的培养对象。关于剑水蚤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资料不多,有关异剑水蚤属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中,作者对短角异剑水蚤的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探索规模化培养的可行性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短角异剑水蚤于2003年10月取自山东省东营一盐水池塘,取回后在容积为lO L的玻璃缸中用原池水培育,用控温仪将水温控制在25℃左右,投喂小球藻Chlorella sp.、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逐步滴加海水增加盐度,直至完全用海
水培养(海水经煮沸消毒,盐度为34±1)。随机选取新带卵囊的雌体30只,单只培养在盛有30 mL培养液的50 mL广口瓶中,在ThermoForma 3744型(美国产)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24±1)℃。培养液为经过砂滤的大连黑石礁海区自然海水,使用前煮沸消毒,并用滴加自来水方式调节盐度,用折射盐度计(ATAGO S一10,日本产)校正。试验期间,盐度为34±1,每2 d更换70%培养液,并投眼球等鞭金藻,使食物密度保持在3.0×105个/mL左右,光照强度为1 000Ix,pH为8.4。
在胚胎发育早期(原肠胚之前),每隔1 h在显微镜(Axiovert 25,德国产)下观察1次,之后每隔4 h观察1次,记录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并拍照。无节幼体孵出后,将雌体用吸管吸出,留下幼体继续培养,初期每隔6 h观察1次,后期每隔12~24 h观察1次。随机选取幼体3~5只进行观察、测量并拍照。
2 结果
2•l短角异剑水蚤的胚胎发育
短角异剑水蚤的胚胎发育过程见表l、图l。从表l可见,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4±l的情况下,短角异剑水蚤的受精卵经过40—45 h的发育,完成孵化过程,进人无节幼体期。
2.2短角异剑水蚤的胚后发育
短角异剑水蚤的无节幼体期需经过6个幼体发育期,通过身体分节、伸长及附肢的增多发育进入桡足幼体阶段,成为桡足幼体。在桡足幼体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体的特征,如身体已明显分为前体部和后体部。桡足类一般需要经过5个桡足幼体期才能发育为成体。
2.2.1 无节幼体期短角异剑水蚤不同无节幼体期的体长和体宽见表2。

I期(图2一A) 体长为0.101 1Tin2。腹面观体呈卵圆形,上部较宽,下部较窄,体长与体宽相差不大。身体前端具一深红色眼点,上唇前端圆,后端几乎伸至身体中部。身体后端光滑无分叉,有尾部触毛1对,较短小。侧面观背面为弧型,腹面有3对附肢。第一触角1对,形状扁平,单肢型,由3节组成:第一节很短,不具刚毛;第二节较第一节略长,背缘具刚毛1根;第3节最长,末端具刚毛2根。第二触角1对,双肢型,较发达。大颚l对,双肢型。游泳能力弱,较缓慢。
Ⅱ期(图2一B) 体长为0.128 mm,体宽为0.096 mm。形状与I期无节幼体相比变化不大。腹面观体呈倒梨型,体略伸长。身体后端出现分叉,尾部触毛仍为l对,较I期无节幼体长。第二触角发达,外肢5节,第一节至第四节各具刚毛1根,末节具刚毛2根。内肢2节,第一节具刚毛2根,第二节腹缘具刚毛1根,末端具刚毛1根。

Ⅲ期(图2一C) 体长为0.165 mm,体宽为0.112 mm。身体进一步伸长,且出现第一小颚原基,1对,位置在大颚基部下方,可见向身体下方伸出的刺状结构。身体末端分叉明显,尾部触毛增加为2对。
Ⅳ期(图2一D) 体长为0.191 mm。身体后部具2对触毛。上唇前端圆,后端伸至身体I/3处。
V期(图2一E) 体长为0.239 mm,体宽为0.138 mm。身体进一步拉长,身体后部具3对尾触毛,最外侧的1对最长,居中的1对其次,第三对触毛位于最内侧,刚长出,最短。第一触角为单肢型,共分3节;第二触角为双肢型,基肢2节,外肢5节,内肢2节。大颚双肢型。第一小颚雏形明显。
Ⅵ期(图2一F) 体长为0.308 mm,体宽为0.181mm。身体进一步拉长,运动速度很快,身体后部具3对尾触毛:腹面观最外侧的1对最长,最内侧的1对次之,居中的1对最短。第一触角为单肢型,共分3节:第一节、第二节侧缘各具刚毛l根,第三节侧缘具刚毛4根,末端具刚毛4根,较长。第二触角为双肢型,基肢2节,其中基节内缘具两个强大的撕咬叉,十分明显,腹缘具l根刺,基节内缘具3根刺。外肢分为5节:第一节具2根短小刚毛,第二节至第四节腹缘各具刚毛1根,第五节腹缘具刚毛1根,末端具刚毛3根。内肢共分为2节:第一节腹缘具刚毛3根,第二节内缘具刚毛5根,末端具刚毛4根。大颚双肢型,内缘具4根刺。外肢分为4节:第一节至第三节各具刚毛1根,第四节具刚毛2根。内肢分为2节:第一节具有强大的内叶,腹缘具2根刚毛;第二节末缘具2根刚毛。第一小颚刚毛数进一步增多,比较明显。身体腹部下方可见明显附肢原基。
2.2.2桡足幼体期短角异剑水蚤桡足幼体期的体长、全长和体宽以及桡足幼体期的发育时间和特征分别见表3和表4。从表4可见,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为5~6 d,从受精卵到发育为成体累计需要11~12 d。


3讨论
3.1桡足类的生殖特性
桡足类为雌雄异体。交配时,雄体将精荚粘挂在雌体纳精囊的生殖孔上,并挤出精子进入纳精囊内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后一个个地被产到水中,或黏结成1~2个卵囊,每个卵囊中卵的数量为1~168个,通常为几个到20几个。短角异剑水蚤具2个卵囊,每个卵囊的含卵数为18个左右,但有时仅为12个或9个,甚至3个。卵在卵囊中孵出无节幼体后,空的卵囊即脱落,一般在几个小时至几天后又形成新的卵囊,有时仅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出现下一窝卵囊。短角异剑水蚤一般间隔l~4 h形成新的卵囊,最快时为30min。剑水蚤类一生可产几个到几十个卵囊。桡足类的精子在雌体纳精囊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而且从一个精荚内排出的精子可使数窝卵子连续受精。如飞马哲水蚤一次交配排出的精子足可使一个雌体在整个产卵期所用,本试验中也观察到短角异剑水蚤雌体不经过第二次交配即可连续生育多次。
枝角类在正常情况下行孤雌生殖,通过这种方式简化了繁殖的程序,并加快了繁殖速度,确保了种群的稳定性和快速增长。而桡足类的卵虽然需要受精才能孵化,但由于纳精囊内精子的存在,使雌体无需再行交配即可完成受精过程,简化了繁殖的中间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枝角类的孤雌生殖哺。桡足类的这种生殖特性为其生存和种群的延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也是对生存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3。2桡足类的胚胎发育
通常桡足类受精后立即开始胚胎发育,直到孵出无节幼体。Marshall等对飞马哲水蚤卵的孵化过程观察发现:受精卵在孵化前,先是较厚的外膜破裂,而无节幼体仍被一层很薄的外膜包裹
着。由于膜内水分因渗透而增加,使体积增大(约增大5倍),之后内膜破裂,无节幼虫破膜而出。孵化前,在透明的卵内出现红色色素点,这是卵即将孵化的标志。据笔者对短角异剑水蚤受精卵的观察,发现在孵化过程中卵的颜色和透明程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孵化后期胚胎颜色鲜艳透明,眼点(孵化后成为无节幼体眼)呈鲜红色,较清晰。
临近孵化前,胚胎在卵膜内颤动频率加快,之后卵膜膨大,无节幼体破膜而出。桡足类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化很大,条件适宜时一般约2~5 d。短角异剑水蚤的卵在(24±1)℃下一般需40~45 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飞马哲水蚤在20℃时只需要19~22 h即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在0℃时则需要116~120 h;荷兰Tjeukemeer水库4种桡足类的胚胎发育时问从10 d(25℃)到18.6 d(2.5℃)。饵料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桡足类的胚胎发育时间。Corkett等通过试验发现,伪哲水蚤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发育时间会延迟。本试验中,笔者也发现短角异剑水蚤的繁殖速度会因饵料不足而减慢,且胚胎发育时间会延长到47 h。
3.3桡足类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
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同种甚至同属之间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但在个体大小和附肢发生先后上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剑水蚤I期元节幼体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3对附肢,Ⅱ期无节幼体出现第一小颚。通常在无节幼体最末期出现第二小颚和第1、2两对胸足的萌芽。然而,胸刺外剑水蚤&一tocyclops phaleratus和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向n—briatus延到I期桡足幼体才出现上述附肢口。短角异剑水蚤到Ⅲ期无节幼体才见到第一小颚原基,到V期无节幼体第一小颚雏形明显,第二小颚到桡足幼体期才出现。
桡足幼体期出现体节和新的附肢。剑水蚤类I期桡足幼体头胸部分为4节,腹部为1节;II期桡足幼体头胸部分为5节,腹部仍为l节;Ⅲ~V期桡足幼体期腹部逐次增加为2、3、4节,Ⅳ期桡足
幼体已出现雌雄分化的特征。短角异剑水蚤桡足幼体各期的分节情况和上述相同,到V期桡足幼体时,雄性较瘦小,第一触角褶皱较多,雌陛形状较宽大,可见到纳精囊雏形,雌、雄分化已很明显。胚后发育期的长短受水温和其他条件的影响变化很大。Tjeukemeer水库4种桡足类5℃时无节幼体期为29。1—48.2 d,桡足幼体期雌性为25~43d,雄性为23~34 d;25℃时无节幼体期相应地缩短为3.2~3.7 d,桡足幼体期雌、雄均为7.0d。本试验结果表明,短角异剑水蚤24℃时无节幼体期为3.5~4 d,桡足幼体期约为5~6 d。一般来说,桡足类的无节幼体期发育要快于桡足幼体期。短角异剑水蚤不仅无节幼体期快于桡足幼体期,并且在两个幼体期中,都是从前期到末期,发育时间依次递减。
为了粗略比较发育速率的快慢,表5列出剑水蚤目某些种类在最适温度下胚胎和胚后发育的时间。从表5可见,几种剑水蚤在最适温度下胚胎发育期为1~2.2 d,无节幼体期为3.2~6.2 d,桡足幼体期为5—10。3 d,胚后发育期为8.5~16.5 d;总计发育时间为lO.5~18.7 d。对比之下,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时间较慢,但胚后发育时间较快,特别是桡足幼体期明显快于其余3种,从卵到成体总发育时问也较快,平均为1l d左右,与粗壮刺剑水蚤接近。发育时间长短,对种群增长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作为活饵料培养对象来看,短角异剑水蚤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在日本,作为海水鱼虾类苗种活饵料研究对象的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和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从孵出到性成熟所需时间,前者在20℃时需15一19.5 d,后者在23—25℃下需8 d,在23℃下需8。11 d。相比之下,短角异剑水蚤快于克氏纺锤水蚤,稍逊于日本虎斑猛水蚤。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