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性选择
zhangyi96158
2010年07月14日 08:59:54
只看楼主

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共有158座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是,迄今为止,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有许多不解的疑问需要回答,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所谓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从生态系统构成的因子看,包括资源、环境与人口,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三大要素。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我们称之为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在三大生态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地球的心脏,是其他生态系统基础的基础,对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是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湿地资源具有共性,对城市起着净化空气、疏通气流,促进空气良性循环,保持人类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如美国纽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就是把湿地作为城市的心脏,将森林和海洋作为生态城市的两翼,依次与其他生态资源相匹配,经过长时期的打造和发展,才使其生态魅力越来越强,诱人的生态魅力不仅给这座城市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为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三大生态系统是建构生态城市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其他资源的相互匹配,如淡水资源、花草资源、鸟类资源、山脉、河流及湖泊资源、交通运输资源等。上述资源与三大生态系统相匹配,对生态城市发展起着综合性的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越大,城市的生态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

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共有158座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是,迄今为止,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有许多不解的疑问需要回答,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所谓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从生态系统构成的因子看,包括资源、环境与人口,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三大要素。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我们称之为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在三大生态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地球的心脏,是其他生态系统基础的基础,对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是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湿地资源具有共性,对城市起着净化空气、疏通气流,促进空气良性循环,保持人类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如美国纽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就是把湿地作为城市的心脏,将森林和海洋作为生态城市的两翼,依次与其他生态资源相匹配,经过长时期的打造和发展,才使其生态魅力越来越强,诱人的生态魅力不仅给这座城市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为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三大生态系统是建构生态城市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其他资源的相互匹配,如淡水资源、花草资源、鸟类资源、山脉、河流及湖泊资源、交通运输资源等。上述资源与三大生态系统相匹配,对生态城市发展起着综合性的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越大,城市的生态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

那么,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二者之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城市的基础打得越牢,越有利于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城市生态经济的质量就越高,结构就越趋于合理,功能及作用就越大。从另一方面而言,城市生态经济发展越快,绿色产品就越有市场。总之,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透视出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产业关联关系、经济关联关系、文化关联关系。从产业关联关系看,世界上凡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快、搞得好的国家或地区,生态产业发展也较快,生态经济对城市整体经济的促进和拉动力就越强;就经济关联关系看,城市生态资源培植速度越快,城市生态经济的循环速度就越快,城市运行的经济质量就越高,城市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就越稳定;就城市文化关联关系看,生态文化对城市文化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生态文化发展越快,国民的生态意识就越强,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中因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短缺和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便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一些城市大气污染、水质恶化,一些地区土壤被严重污染,植被遭到无情破坏,不少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人类这种对资源的掠夺与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比任何国家都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最新人口普查统计已达13亿。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绝不能超过17亿”,否则就会发生全面崩溃。这就是说,中国人口的最高承载量为16亿,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如今,我们距离这条生命线只有3亿左右,形势十分严峻。无怪乎有学者惊呼:“沉重的人口压力,是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庞大的人口增长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

2、环境压力

与所有的工业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步显露。到了80年代,中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五大污染:一是空气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6.1%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有39.7%的城市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虽较上一年有所好转,但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水污染。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2006年北方出现14年来最严重酸雨形势,酸雨频率为44%,其中强酸雨频率为23%,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城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沿江居民用水发生困难。12月,广东一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北江水。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湾因水利工程施工不当,导致含镉废水流入湘江。我国城市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为351.4亿立方米,仅有307座不同等级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大部分设备简陋,处理能力总计1292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仅为13.4%,全国1.7万多个建制镇中,绝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污染类型以石油类、氨、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等有机污染为主。水污染通过直接(饮用)或间接(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并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三是噪声污染。环境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目前,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噪声有损听力和人的心血系统,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病发病率就增加3%。同时,噪音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噪音也影响休息和睡眠,造成疲惫和劳倦。人们需要有声的世界,但人们惧怕恶劣噪声污染。因此,治理噪音,已成为都市清除污染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四是土地污染。环境污染事故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2005年中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76起,2006年1-9月就发生126起。《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国家环保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五是城市垃圾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28.6万吨,且以7%左右的速度增加,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达60多亿吨,已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垃圾污染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污染源。

3、资源压力

从总量上讲,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从人均占有量上讲,中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从开发利用上讲,中国又是一个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众多问题。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最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人类生命、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国,占全世界用水总量的15.4%。全国660多座城市中,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工业用水和循环用水率很低。重复利用率只有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我国一吨钢用水60吨,日本只用3-5吨;我国1吨纸用水500吨,国外先进水平只用20吨。目前,我国万元产值耗水量是20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为20-30立方米,因缺水而受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由上可见,资源、环境和人口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所以,我国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2、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3、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

依据生态经济学法则,在城市经济运行中,城市经济系统决不是孤立的,城市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最佳匹配的状态,实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4、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地面过度硬化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四是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而国外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德国高度注重地质环境保护,把城市道路适度硬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着力建造生态地面,避免了城市地面的过度硬化,实现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如德国著名旅游城市——慕尼黑与法兰克福,这里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生态优美,处处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德国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促进建康、高级、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在分析和总结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试点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一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二是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三是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四是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态空间;五是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环境;六是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七是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八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九是取消汽车补贴政策;十是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这十项计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当然不可照搬,只能从国情和各城市实际出发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之路。但一些好的经验应值得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必须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2、要有总体发展规划、宏观战略安排和明确的城市定位。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要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

3、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21世纪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产业结构将有明显区分。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4、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总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21世纪又是生态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不断涌现。
免费打赏
zhangyi96158
2010年07月14日 09:13:16
2楼
街道:能产生爱情的地方

  在达德小学举行讲座,王军先生的开篇语就是,感觉很遗憾,因为记忆中的大十字已经死去。当年可以在大十字随意逛街,买下一把心爱的吉他,如今变成了宽大的马路,中间用栏杆隔着,两旁的小商业全部被毁掉。

  “在这些主干道,车辆呼啸而过,车速统治了一切,就像在非洲动物园,人们只能呆在车里才是安全的。在这样的街道,再也不可能发生转角遇到爱情的故事。”

  在中国的很多的城市,一切都是以车速为尺度,整个城市被汽车所绑架。道路中间立上了栏杆,主干道两边不准有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街道的存在不是为了隔离公民,而是为了享受城市生活,分享整个城市。而像大十字这样的主干道,是降低了人们对城市的分享度,最好的公共服务,被路网系统破坏殆尽。”

  古人:最好的城市规划者

  王军先生解读城市,通过布局——街区——细胞三个层面。用这样一个结构,对古今中外的城市都能很好地分解。

  老北京的都城规划,用模数法快速地建立起来,并以矩阵路网连接整个城市。

  “四个廊柱构成间,多少间是个房,多少房是个院落,多少院落是个胡同,多少胡同是个坊,多少坊是个城市。所以,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建成一个很大规模的城市。”密集的道路,将整个城市连接起来,“通过密集的四合院,北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曾达到2万人,而现在能做到1万人都算是不错的。”

  生活在密度如此大的城市,人们却不会感到不舒适,因为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院落,这样的规划紧凑而舒适。

  另外,密集的矩形的路网系统,也让整个城市的血液循环起来,一个点出现拥堵,有无数种可能性能够绕行到目的地。而这一规划理念,也被如今很多大城市所采用,1943年美军从空中拍摄的北京图片,与如今的曼哈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靠着密集的矩阵道路让整个城市活起来。

  交通:重要的是政策而非设施

  当电梯和汽车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这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城市。然而,现实却结结实实地扇了人类一个耳光,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并不舒适。

  “上海浦东的规划,几乎把所有城市规划的错误又重新上演了一遍,摩天大楼立在空中,地面的路网却密度很低,公民在那样的环境中出行必须依靠汽车。这样的规划模式,其实是在美国一些地广人稀的郊区才采用的,而我们却把它规划在了城市中心。”

  王军先生认为,地上的建筑必须与地面的路网有着密切的配合,如果是以高密度的摩天大楼为主,那么路网也必须是密集的,并且城市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

  “在欧洲的一些拥堵城市,对道路的使用权进行了重新分配,将三分之二的道路还给公共交通,只有三分之一的道路留给小汽车,往往几年时间就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在中国,只是无限制地修建交通设施,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80%的路权还给80%的人民,而不是留给20%拥有小汽车的人。就像谈恋爱,只有城市让我感到舒服了,我才会更爱她。

  请慎重对待我们的城市

  听完王军先生的讲座,对中国城市现有规划模式感到了深深的忧虑。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已经面临塞车、污染等问题,而这些早在60年前,梁思成先生就曾预见。

  丽江、青岩、南京总统府一带的老城区、北京的胡同……走过很多城市,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正如王军先生所说,都是给予公民充分路权,让人感到亲切,真正享受城市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城市,才有可能在街角遇到某个人,才有可能在绿树下和儿女玩耍,才有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吃着最合自己口味的早餐。

  当北京城墙被拆时,龙应台曾发问:为什么没有征得我的同意。是的,为什么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不仅是北京古城,每个城市承载的文化,我们都只是保管者,有义务保护好它们,交给后代子孙。

  当领导们一拍脑袋决定要开发哪块地,当规划者在图纸上划下每一笔,也许毁掉的就是承载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记忆。在那里,我们的父母相遇,我们演绎喜怒哀乐,我们将传统交给子孙……

  当无数的古建筑被拆掉,如今又重新修建仿古建筑,建筑能够复制,记忆却永远消逝。请慎重对待我们的城市,因为这是我们的家,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是城市的主人

  记者:您认为的宜居城市是什么样的?

  王军:看一个城市宜居与否,就看她是如何对待弱者的。在曼哈顿、伦敦那么繁华、发达的城市,依然有贫民窟的存在。城市的发展就在于她的多样性,无论穷人、富人,在这个城市都能愉快生活。

  记者:对于现在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呢?

  王军:我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给出了答案。在宋以前,街坊和市是分开的,就像如今的中国城市,人们购物只能到专门的市,而坊全部被围墙隔起来。到了北宋,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多样性开始焕发。政府为城市设立的专门税种,称”城郭之赋“,包括宅税和地税两项。

  现在中国城市的问题是,政府为公共服务投入大量的金钱,但没有渠道回收,政府财政只能依靠工业增加值和卖地的钱来维持。开征土地税后,公共服务越好的地段,征收的税就越多,为了不让税收下降,政府反过来必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每个不动产者为每项公共服务缴税,政府每个规划决策必须要问过公民才能进行。

  记者:在您看来,只要开征土地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吗?

  王军: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物权法的完善,物业税的开征,以及保障性住房的提供配套都需要跟上。其实英国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政府投入大量的金钱修建保障性住房租给穷人,十几年后打折卖给这些租房人。一方面,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有尊严地死去,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把房子抵押给银行,然后自己去养老院,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记者:您似乎很反对修建宽阔的马路,为什么?

  王军:因为宽大的马路降低了城市的分享度,也就是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在中国的老城市里,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广场,人们就是依靠窄窄的马路交流。

  更严重的是,大马路一修,街道两旁的商业立马死去,很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临街的商业,确实是解决服务业,特别是低端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好的出口。

  记者:很多人会觉得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就算真的有想法,我也没法做决定。

  王军:这是我们的城市,我们是城市的主人,规划者每一笔的设计背后,许多人的生活也被改变。现在的城市规划,决策者只有官员、专家和开放商,真正被改变生活的公民却被排斥在决策之外。这很悲哀。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有改变。在北京有2万多名的拆迁户,联合起来进行诉讼,他们选出了几个人作为代表,其中一个拿着宪法很激动地向我诉说。我问他,你还相信宪法吗?他回答,我们会让它变成事实。如果你一直不动,那总有一天会”被决定“。

  记者:您是从贵州走出去的,对贵阳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王军:如果都像大十字这么弄,我很担忧,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好。但我昨天去了趟花溪和黔灵公园,这两个地方就很舒适,很亲切。贵阳这样高密度的城市,还是要多发展公共交通,把路权还给行人。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