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学 色彩对于人能引起生理反应,这是因为人们是通过视神经细胞的感受而识别出各种色 彩,各种色彩因其波长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刺激。黄色波长较长,对人眼的刺激大因而使 人有一种扩张感;而蓝色却相反,因其波长较短,刺激小而造成一种收缩感。 色彩除了对人有生理反应外,同时还具有心理的反应。中国民间每逢喜事喜欢用红颜 色来表示,而办丧事则用白颜色或者黑颜色。在农村,连家庭里死了长辈,门上的红对联也
色彩对于人能引起生理反应,这是因为人们是通过视神经细胞的感受而识别出各种色
彩,各种色彩因其波长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刺激。黄色波长较长,对人眼的刺激大因而使
人有一种扩张感;而蓝色却相反,因其波长较短,刺激小而造成一种收缩感。
色彩除了对人有生理反应外,同时还具有心理的反应。中国民间每逢喜事喜欢用红颜
色来表示,而办丧事则用白颜色或者黑颜色。在农村,连家庭里死了长辈,门上的红对联也
改作绿对联。还有许多事例都说明,色彩对人来说是有感情的,或者说是有生命力的,这
就是色彩的表现力。
紫禁城的色彩整体多用红、黄色
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建筑的群体性,紫禁城可以说是这种建筑群体最突
出的代表,它在72万平方米的面积上布置了近千幢大小建筑,而所有这些建筑都是有色彩
的,所以,紫禁城的空间环境是由色彩组合的环境。那么,这里的色彩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
研究建筑环境的色彩首先要从总体大效果谈起。人们由天安门经午门进入宫城,呈现
在面前的是碧蓝色的天,蓝天下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
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
色的铺砖地面。这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红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都造成了强
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所以,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效果就是鲜明
和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的建筑为什么会用大片的黄色屋顶和红色的屋身。黄色是五色之
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
,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黄色袍服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
胤带兵在外,诸将乘机拥他为帝,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成了北宋的第一任皇帝,黄色与
皇帝联系在一起了。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
山洞里发现有用红色染的贝壳和兽牙,判断为人类最早的装饰物。这说明人类把它当作是
表现美好的色彩了。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
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
,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由此看来,紫禁城根据封建社
会的礼制把黄色与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
紫禁城色彩布局科学
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
权势和威严。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
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
和补色对比。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光混合叠成为白光,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为灰黑色
,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把两种冷暖色或者
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
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在紫禁城建筑
上就是广泛地应用了这种对比的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
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
灰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紫禁城色彩不仅有整体的规划,也非常重视细部处理
人们观赏建筑,既要远看有总体效果,也要近观有细部处理。大片的对比颜色放在一
起固然鲜明突出,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致处理,效果也是有限的,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
理在这方面十分注意,它既有大面积的经营,又有细部的推敲。
宁寿宫皇极殿是清朝乾隆皇帝准备在退位后当太上皇时使用的一座大殿,所以装饰很
豪华,从屋顶到基座都有色彩作装饰。屋顶下的檐部是青绿色调的斗栱和额枋,下面是大
红色的立柱和门窗。在这里,檐下阴暗的蓝绿色彩画和明亮的红柱红门窗形成了色彩明暗
的对比,这是总体效果;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檐下多攒斗之间的垫板是红色的,两条
额枋之间的垫板也是红色的;在下面的檐柱和金柱上又挂着四块蓝色的楹联。这就是说,
在蓝绿色调的檐下彩画中间有红色的色带和色块,在红色的柱子门窗部分也有蓝色的色条
,两种对比的主要颜色都向对方渗透,虽然只是很小部分,不会破坏整体色调的效果,但
却起到一个中和、平衡的作用,在紫禁城的其他许多建筑上都可以见到这种红颜色向着绿
彩画中渗透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