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3月25日报道 旱魃肆虐给云南出了一个难题。3月24日下午,云南省组织水利厅农业厅等召开云南水利设施商讨会议,一位接近省政府决策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水利工程建设的细节是会议的重点”。实际上,进入3月份以来云南各地已组织突击打井队找水。但令云南水利界人士感到尴尬的是,就在干旱初起的09年9月份,云南《地下水管理条例》才开始实行,条例对私采滥采地下水规定了具体措施;昆明的地下水管理办法去年12月才开始实行,当时规定“保护优先”。
旱魃肆虐给云南出了一个难题。
3月24日下午,云南省组织水利厅农业厅等召开云南水利设施商讨会议,一位接近省政府决策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水利工程建设的细节是会议的重点”。
实际上,进入3月份以来云南各地已组织突击打井队找水。
但令云南水利界人士感到尴尬的是,就在干旱初起的09年9月份,云南《地下水管理条例》才开始实行,条例对私采滥采地下水规定了具体措施;昆明的地下水管理办法去年12月才开始实行,当时规定“保护优先”。
严重的旱情面前,当初的水利规划之脆弱、布局之失衡暴露无遗。而云南农村的缺水程度已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表示,大型水利工程都建在地州等城市附近,而农村的小水窖、小水库等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极为短缺。
自建省以来,云南干旱的年份有50年。但工程性缺水的提法,直到今年1月全省抗旱座谈会上才提出,当时形成的共识是“抗旱重点在农村”。
3月22日,云南水利厅发布会上,提出云南计划3年新开工建设100件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以加快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现在此举如亡羊补牢,但正如古语所言,勿临渴而掘井,“渴水的云南应防止水利工程的大跃进。”云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原设计师李作洪提醒。
工程性缺水:倒逼出的理念
云南工程性缺水,是这次大旱中水利界的反思之一。
云南省政府去年11月才召开了第一次抗旱座谈会。人畜饮水问题、旱情分析和评估以及确定了整个2010年上半年的供用水应急方案的实施。
“当时,各部门都还没有提到水利设施的问题,工程性的缺水的概念也没涉及过多。”云南省水利厅一位人士表示,“云南多旱灾,也不奇怪。”
据本报记者了解,工程性缺水虽一直存在于水利系统,但在2010年1月14日云南省再次召开的抗旱座谈会上,才正式提出。“会上确定的是抗旱重点是农村,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那时反馈的信息看,农村水利设施堪忧。”
随着政府对于抗旱的认识和部署,都统一于农村山区以及群众和牲畜的饮水,“农业的生产已经无力顾及,要抗长久的大旱”。
从云南省抗旱指挥部这几天传送给记者的数据信息看,平均一周左右干旱带给整个云南的损失就会增加20亿元左右。
截至3月18日,云南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0亿元,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60%左右。
大兴水利工程的规划随之出台。
3月22日,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公开表示,云南计划3年新开工建设100件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
实际上,计划新开工建设的100件骨干工程就是“润滇工程”的二期,云南省水利厅一位人士表示,“干旱的考验,让此项工程有了新的机遇。”
润滇工程是指,2001年云南省在西部抢先将50件大中型水库建设“打包”后的统称。
“目的在于,把工程内的大型和中型水库一起向国家申报,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上述人士分析,“因为那时,国家对中型水库是没有资金支持,打包方便灵活运用,一批主要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型水利工程才挤进了国家水利建设。”
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云南水利厅正准备向水利部提交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加快云南水利设施再兴的进程。
据了解,目前54件“润滇工程”全部开工建设,突破原上报国家的50件工程计划,其中有陇川麻栗坝、楚雄青山嘴、施甸鱼洞等水库已正式运行。实现了新增蓄水库容6亿多立方米。
“工程性缺水就是水利工程建设不够,但这些工程到底发挥了多少效应?”李作洪分析,“像这样的特大干旱年份,估计发挥作用还是要靠大型水库。”
而根据记者从云南水利厅获得的数据,云南最近3年投入水利水电建设资金456亿元,修建145座大中小型水库,工程量似乎颇具规模。
农村的短板
为何修建了如此多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仍如此不堪?
“这些工程大多集中于云南的地州市等城区附近。”达瓦说,“城镇旱情不严重,州市城镇一般都有较好的水利设施,或者城区都离水库较近。饮水、输水都相对便捷。”
达瓦的潜台词是农村水利设施极度缺乏。记者获得的一个数据是,昆明市1400多口水井,分布在四个主城区的有1100多口。
堪为云南农村旱情严重样本的是,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小型水库的枯竭。
据了解,大莫古镇共有5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35个小坝塘,设计总库容1620万立方米,正常年景可蓄水1200万立方米。
持久的干旱已经有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和35个小坝塘枯竭,其他水库蓄水300万立方米,不足历年同期的1/3。按惯例计算,2010年全镇农业生产用水缺口高达1017万立方米。
小型水库是指总库容介于10万~1000万立方米之间的水库。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达瓦解释,农村的水库疏于管理和运营,大多属于引水型水库(需要从其他地方上来引水蓄水),而且建设年代久远,规划选点不尽合理。
“比如搞水源工程,但水源点干枯以后怎么办?原来水源点在一个地方,然后发动大家找比这个水源点稍微大一点的地方,接一段管子,这个工程就保住了。如果找不到水源点,这个水源点明年出不来水工程就报废了。”达瓦说。
目前全省范围内,云南仍有14座中型、252座小(一)型水库和2800多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坦言,还有98座中型病险水闸对下游的人们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一位学者表示,原因还在于,需改造的工程其专业维护程度低。
“作为主持的县级政府,其组成人员一般主要从县相关领导和部门抽调,编制6个人多点;而有的区县甚至以借用为主,改造考核完毕就走了。”上述学者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技术运用时常出错。”
未来路径
干旱在揭露了基层水利建设问题的同时,也决定着云南将来水利建设发展的路径。
按照李作洪以往的经验判断,目前云南省的水利利用程度,只能达到云南枯水期的全部水资源的20%左右。枯水期是指,11月至次年4月,其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而雨水期占到全年总量的85%。
从空间上来看,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其中滇池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另外,云南小城镇的聚居地大都在河流的中段,山区山坝的农民在河流的上游的半山中。李表示,“有的地方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可社会习惯无法撼动,带来的是水利建设的工程难度。”
而近期参加抗旱的一位云南省政府处级干部更是指出,中游水库(大都需要引河流之水,承载地州的供水功能)的缺水在于上游的水电站的乱建。
“上游水电站大都为中央企业,而设计之初更是没有防洪蓄水的功能设计,”上述干部说,“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地方上也无力进行协调。”
李作洪表示,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思路是对的,但要防止大跃进。
李举例说,“1978年左右,郑州也是在干旱的背景下,提出以抗灾的最大限度为标准建设水利,结果是劳民伤财,投资浪费。”
其实,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云南全省出现干旱的年份有50年,其中包括21个大旱年,云南还未吸取教训,这值得深思,上述干部表示。
出路似乎只有调水一途。
李是这一战略思路的实践者,其在1999年设计的云龙水库、掌鸠河引水工程,使得这场干旱没有逼近滇中的核心昆明。
“2007年大旱的时候,云龙水库也出现过缺水超60%,一度让整个云南紧张,好在2007年又紧急通过掌鸠河引水,”李笑着说,“人不能胜天。”
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水利设施城乡分布失衡,这就是这次大旱留给云南水利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