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排水系统的立管一定要伸顶吗?
bj2574
bj2574 Lv.8
2010年03月11日 17:49:22
只看楼主

建筑排水系统的立管一定要伸顶吗?请你不要告诉我《规范》规定的要伸顶,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要伸顶,不伸顶不可以吗?新《规范》中的自循环系统就没有伸顶,这又如何解释?原《规范》中曾有不伸顶的内容,现在没有了,但是增加了自循环系统。

建筑排水系统的立管一定要伸顶吗?
请你不要告诉我《规范》规定的要伸顶,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要伸顶,不伸顶不可以吗?
新《规范》中的自循环系统就没有伸顶,这又如何解释?
原《规范》中曾有不伸顶的内容,现在没有了,但是增加了自循环系统。
免费打赏
corelli
2010年03月16日 15:39:55
32楼
加大排水立管管径也能实现“自循环系统”的功能,但效果差一些。开发“一孔走水,一孔走气的双筒管”,可以减少“自循环系统”的占位。
回复
bj2574
2010年03月16日 17:47:30
33楼
“LZ,设计归设计,研究归研究,就这么简单!”
其实,这是我在我的研究和测试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现象。
测试塔高度12层,普通单立管排水系统,立管不伸顶;

测试时,立管排水量:10L/S(测试塔最大试验注水量)
立管内负压区各点的负压值均始终维持在-20mmH2O以内,底部压力值始终维持在20mmH2O左右。排水完毕向管内鼓风加压,模拟管内正压,水封的剩余深度仍可以耐住110mmH2O以上的管内正压。
以上的测试效果是在立管不伸顶的状况下获得的。

“LZ如果有取消伸顶通气管想法的话,先要把国内一些传统的建筑排水理论完全颠覆掉,否则妄想。”
一句广告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你的试验结果不能改变什么!”还是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在你之前就已经有人做过类似的试验,并且在《给水排水》杂志公开发表过。”请你告知这篇文章的题目或期数。

[ 本帖最后由 bj2574 于 2010-3-16 18:06 编辑 ]
回复
corelli
2010年03月17日 08:57:31
34楼
“水人儿”试验的结果与同济大学测试结果出入很大,新规范也是以同济的实验报告等为依据的。相关文章见去年或前年某期的《给水排水》。
回复
yue1027
2010年03月17日 10:19:26
35楼
个人觉得建筑排水系统的立管应该要伸顶,一方面可平衡好管内压力,也可排出管道内的臭气及可燃气体。
回复
bj2574
2010年03月17日 10:20:31
36楼
出入很大是必然的。
同济大学的测试是对传统理念、理论的进一步探求和验证。
我的研究和测试是探求突破传统理念、理论的束缚,为提高排水系统整体性能寻求新的出路。
回复
bj2574
2010年03月17日 10:33:15
37楼
他们用的是传统的50mm水封深度的水封,立管通水能力的边界条件是管内正压力不能突破400Pa。
我用的是非传统的10mm水封深度的水封、其剩余水封深度可以耐住管内1000Pa以上的正压力的水封。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排水系统立管通水能力的边界条件不再是不能突破400Pa,而是1000Pa或以上,那么立管的通水能力会怎么样?
回复
bj2574
2010年03月17日 10:35:25
38楼
现时期,如果你们认为我是在吹牛而不相信我,我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goldtide
2010年03月17日 10:45:41
39楼
自循环流量的确定是有问题,各马桶排水间隔1.5秒~2秒,正好把每个流量高峰值削平。设想相隔5秒,累加的流量会造成满足几十个马桶排上百个马桶排水的错觉。因此,排水杂志上得出超过终限理论值是错误的。持续流与瞬间流排水不同,持续流越大封堵结合通气管,通气立管作用就限制了。自循环试图从底部主干管获取气源行不通,气压波动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水流速度,最低支管形成正压早于主干管压力抑制了通气管的补气,而且要使得通气管形成正负压力平衡大约5秒。如果设想底部气压克服最低支管的的压力需要很长的过程,自循环通气管曾把底部开口通往大气没有效果,主干管上连接也没有效果,而改变底部通气方向会出现奇迹般的效果实在令人怀疑。
假设循环结论正确,那么,污浊的气流在自己打转,排除管道气体就减少,如何更新新鲜空气?臭气只能是越聚越多,再加上污水井中的臭气回流到管中。一旦水封有问题,住户就回到30年前了。报批稿中在室外增加立管对自循环有何作用?
通气管的实质是增加了局部气源,所以有一定效果,但是5秒以后出现的压力平衡过程,对水封造成二次干扰和损失。
暂时写到这。有时间在讨论持续流的事情。
回复
corelli
2010年03月17日 15:32:38
40楼
楼上的观点没有完全看懂,说说我的看法:自循环系统增加了通气管的出路,增加了管道,但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应该被夸大。多层排水系统,顶层排水支管以上部分的纯通气部分的管道中空气的流动是是很微弱的,其动力来自排水立管下部产生的正压力、温差对流等,这个动力还会被排水立管中与排水置换的上升气流的削弱。换气的作用几乎为零,平衡系统压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实际中采用这样的系统,需要做技术经济评估。
回复
bj2574
2010年03月17日 19:29:26
41楼
“报批稿中在室外增加立管对自循环有何作用?”就是自圆一下立管必须伸顶,而自循环系统又不伸顶的说法而已。在室外增加立管对空排放的做法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个立管需要多高?楼上的居民开不开窗?难道要沿墙爬至楼顶吗?
“自循环通气管曾把底部开口通往大气没有效果,主干管上连接也没有效果,而改变底部通气方向会出现奇迹般的效果实在令人怀疑。”估计他想说的是通气管里气体运动的动力是上部负压的抽吸和下部正压的顶托吧。
在我的测试中我发现,横干管排水时风力很大,也就是说排水带走了大量的空气,而自循环系统上部是封闭的,哪里来的这么多气体?难道自循环系统排水时不带走空气?排水时立管内为二相流(实为三相流)混合存在,怎么可能排水时不带走空气?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