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习】学习课: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2月07日 17:08:21
来自于中央空调
只看楼主

天天没什么事情,开个课,不知道可不可以编辑公式什么的。开课的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大致设计:电动机原理 泵风机原理 制冷设备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变频器的原理等等。课程想到哪说到哪。主要是记录一个节能产品包制作过程。不保证进度。

天天没什么事情,开个课,不知道可不可以编辑公式什么的。开课的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大致设计:电动机原理 泵风机原理 制冷设备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变频器的原理等等。课程想到哪说到哪。主要是记录一个节能产品包制作过程。不保证进度。
免费打赏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2:33:39
52楼
国内现在建筑设计行业十分的混乱,也处于一个转型期。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是:存在大量的大型综合设计院,比如,上海就有,华东院 上海现代 同济院等等,这些设计院都有机电设计能力,也有建筑 结构的设计能力。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由创业的原因,致使出现大批专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装饰设计事务所等等。再者很多新型的,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都出现了独立设计的能力,比如;幕墙公司,地暖公司,大金VRV空调,外景灯光供应商,景观喷泉公司。这就基本上是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了。相反,国外成熟的设计市场,一般都是专业的设计事务所,基本没有大型的综合设计院。虽然,上海几家大型设计院,也分拆成了以“所”为单位的核算单元,但是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中国设计市场的转型。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项目都不是单一的设计院,特别是非国有项目。一般来说,业主委托设计任务主要有两种模式:1)业主委托一个设计单位作为设计总负责单位,设计总负责单位视需要再委托其他设计单位配合设计;2)业主不委托设计总负责单位,而平行委托多个设计单位设计。 这两种模式在现在大量的存在,第一种情况一般是大型设计院,或者一个建筑事务所承接工程以后,要其他的机电单位设计机电工程。第二种情况,很明显,弊端是很大的,但是现在市场上有很大采用这种模式。不过这样也加强了设计院的竞争,分拆了设计费用。
不论是那种模式,特别是,第二种模式。现在国内的业主以及业主代理根本就没有控制这种情况的能力。导致设计管理的混乱,比方说,现在很多的装饰公司会去设计照明,以及排版吊顶天花上的机电终端。由于,现在国内装饰图纸一般都是后出图的(以国内现在的设计,施工水平来看,同时出装饰图纸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会导致前期机电大量的修改。特别是那些没有设计灵感或者领导拍板的造型的项目,可以说是一种灾难。由于装饰单位设计照明,基本是为了满足装饰区域的照明,非装饰区域的照明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极有可能范围划分出现问题,导致一片没有设置照明。再加上各专业出图时间错开,可以想象,项目现场时何等的混乱。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现在国内基本没有那个业主可以去处理。所以现在大型综合设计院还是主流的。不过支流越来越凶猛了。
国外市场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动用了很多的手段,最可能的是BIM技术。并且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工厂化模式。这样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推行不理想,并且成本十分高。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建立建筑技术咨询平台,其中的功能模块技术可以很好的处理这样的问题。相信,这种技术会很快普及开来。
这种功能模块技术,是一种设计理念,全面分割个专业功能区域,保持各专业功能模块相同,并且方便后期的管理工作。划分各单位任务界面和接口会非常方便。在功能区域,确定功能区域需要达到的功能要求:比如,照明要求,空气调节要求,喷淋,广播,监控,防排烟等等。可以很快的跟踪设计是否达到应有的深度。有了功能模块的技术后,我们不可能出现大量的跨功能区的布置,比如把报告厅的照明与走廊的放在一个回路等等。为了配合功能模块的思想,会出现大量的技术来支撑。比如:电子绘图图层管理,特别是不同设计院图层的处理;图纸归档的问题等等。
当然,没有如此技术,咱们中国的房子也建起来了。但是,我们的代价是,多拆一点,灯暗一点,空气坏一点,广播声音小一点,电多用一点,打酱油的多一点。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2:34:18
53楼
对于暖通专业来说,冷热负荷计算是基本的要求,这和其他安装专业没有什么区别,电气专业需要确定不同区域的照度要求,给水专业需要确定各末端的秒量,雨水设计也要确定汇集面内的雨水量等等。本来负荷设计是一个十分科学的东西,但是在技术上来,就从来没有同意过,即使国家颁布了相关的规范,大家也还是能够找到各种理由不去执行或者不认真的执行。
但是负荷计算是否准确,关系到设备大小的选择,管道的设计,末端的选择等等,进而对整个系统的初投资,运行费用及使用效果,都有很到的影响。当冷负荷计算小时,将严重影响使用效果,不能满足舒适性要求。另一方面,如果冷负荷计算过大,将在初投资和占用机房的面积上产生惊人的浪费。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些工程,即使在最热的季节,任有1/3的冷水机组不运行,有时候甚至高达1/2。
基本上在设计市场上,设计师很少往少的一边靠,除非是十分特殊的建筑(比如,全玻璃建筑,没有指标参考的情况下)。所以计算偏大是常态。也就是说,其设计时根本就没有从本建筑的特殊性来考虑问题,留有太多空间。没有采用 建筑技术咨询平台中的贴身技术
在目前的空调系统设计中来看,冷负荷计算普遍偏大的主要原因是:
1) 设计任务留给设计人员的时间短,设计人员不得不采用简单快捷、约定俗成的经验指标进行估算,而不作认真仔细的计算,并且一般不考虑同时使用系数,采用宁大务小的原则,对不确定的环节层层加码,致使得出的冷负荷计算值远远大于实际值。另外设备的各型号之间还不是连续的。如果正好处在一款设备额定冷量之上一些。我们的设计师极有可能选择一台大点的。这样整个负荷很容易超过需要的50%。
2) 一些设计师由于对软件可靠性的怀疑,或者担心自己在成千上万个数字中出现错误,即使计算了,当与估算指标不一致的时候,都会选择估算和计算值中大的一个。这样就更加保证技术的安全性,但是这是大大牺牲技术经济性为前提的。
3) 现在市面上都有完善各种建筑的负荷指标,各指标范围上下限有时候相差两三倍之多,但是由于资料的容易得到。所以在业内应用特别广泛。
可以说,估算指标是有它的用处的,但是在施工图设计的时候,应用估算指标是不应该的。估算指标的不正确由以下几点:
1) 忽视了现在建筑格局的变化和各种新的节能材料的应用。比如在计算热负荷时候现在北方的房子我们就不能套用以前的指标了。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保温墙体,基本上所有的大型公建都是保温墙体。另外加上大量的幕墙技术。这和以前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指标是从以前的建筑统计来的。
2) 忽视了经济发展对各种内发热的影响。比如,以前都不是节能灯,而现在大量使用节能灯,这个可以看以前灯光负荷的指标就知道了,差的太多了。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各种共建的人均使用面积和以前大大的不同了,办公设备更加丰富了。在估算指标中,即使是同样作用的场所,也应该继续细分的,但是其不可能细分。比如高档卖场就不可能和普通卖场一样多的人。
3) 忽视了建筑中各负荷的非同时性,非简单最大值叠加的特性。致使最后简单的主观的设置一个同时使用系数。特别是现在大型公建的内发热量越来越咱主要作用,那么原来所谓的同时使用系数就完全扯淡了。
所以仔细计算负荷时唯一合适的办法,这也是国家强制规定的要求,出具负荷计算书。
在计算负荷之前,必须澄清几个问题。
A:不确定性,虽然国家颁布了设计的室外温度,各种资料也记叙了不同建筑的人员数量参考。但是不确定性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的负荷计算一般是保证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的。
B:不唯一性,这也是第一条确定的。现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计算办法,我们国家有两种写进教科书的方法:谐波法 冷负荷系数法。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非主流的算法。
C:可预见性,这也是我们计算负荷的基础,我们明白很多的科学原则,比如一天当中各方向辐射是不一样的,人员的作业时间是有规律的,近几十年内最高气温是多少。建筑中可能出现的最大人流是多少等等。真是,由于知道这些,我们才很好的知道最大的设计负荷。
为了加强负荷计算的贴身技术,我们至少要做下面工作1)收集同类建筑内部发热量,比如照度要求,办公设备多少,人员多少,可以采用现场调查的办法,这样形成丰富的平台视屏资料和照片资料。对负荷计算增加说服力。当没有相似建筑的时候,必须仔细使用科学的手段推测,参照书面资料等等,不能确定的最后可以做敏感性分析 2)划分功能模块,建立功能模块表格
有了上面两条我们可以很快的建立负荷计算程式。但是由于普通的计算技术,由于数据太多很难保证其中不出错,所以采用图像三维立体建模是好的方法。后面基本采用DEST作为说明
关键技术:功能模块 敏感性分析 贴身技术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2:35:03
54楼
DEST的计算中有很多的假设,比如控制区域气流均匀,很明显这一点是达不到了,既然达不到,那么我们就必须分析其影响的大小。比如在靠墙处,我们会发现空气不流动。不过还好,空气的比热很小,并且靠墙区域也不是工作区;空气温度分层现象,这个在很多的建筑中很严重,特别是那些吊顶回风的系统,冬天制热时,吊顶上温度很高,但是下面温度很低。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能够采用技术措施的我们采取,没有办法的我们以安全原则处理。这就涉及到DEST很多地方的处理,比如固态墙体的传热二维模型处理,窗户的SC-K模型的处理,夏天内墙处的温度比预期的高等等很多办法。在经过了各种处理以后,DEST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证明其正确,科学性。
不过,DEST除了可以做出设计负荷外,还可以计算出全年负荷分布。由于在全年中不确定性很大,导致全年负荷出现很大的不准确性。但是由于其趋势是科学可预测的,正是这样的可预测性,也是我们进行贴身技术的全部内容。对设计负荷的模拟,我们就已经对减少初投资建立了汗马功劳。这只是我们贴身技术的开始。但是由于我们的设计负荷是为了保证最大负荷设计的,但是我们大部分运行都不在设计负荷,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不同负荷区间的权重,这样可以更好设计系统运行中的控制。
也就是说,建立三维建筑模型是所有工作的开始。建立好模型以后我们可以,更改玻璃的参数,计算其对全年的能耗影响。计算出各种能耗全年的比重对其进行敏感分型,计算出提高一度温度对冷负荷的影响究竟若何。所有的这些都不是估算指标能够完成的。
在完成负荷计算后我们推出以下总结产品,菜单如下:
1) 全年总负荷值
2) 负荷分布图
3) 最大设计负荷值
4) 分区负荷图表
5) 敏感性分析表格(温度升高元素,人数增加元素等
6) 出具建筑环境评价表格(从窗墙比,保温情况等等方面处理,以及是否使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7) 出具功能模块表格图表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2:37:45
55楼
对于建筑节能有兴趣的同行,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不知道那位会建筑能耗模拟软件。114083338,这是一个新群
回复
zhuofengyy
2010年06月30日 14:56:04
56楼
坐等学习
回复
amani66
2010年06月30日 16:49:05
57楼
据我所知 国外有很多暖通的软件,使用都极其的方便和人性化,举个例子,它可以把cad制图直接应用到软件里,工程师直接根据建筑结构来设计通风供热供冷以及给排水的管道,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个管道之间互相不重合,具体位置可以精确到厘米,这样完全的三维建模是非常养眼的,而且还可以让媒体在里面流动起来,非常的直观和逼真,设计的时候也不需要自己不停的计算每个管道的直径流量等,因为在软件内已经根据国家标准编入了计算程序,全部都是自动生成,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只用构思管道该怎么走,管道在软件中就是线,走完后可以将整个管道三维化,然后点下计算,所有的管道就自动生成,如果有那块地方设计的不合标准,系统会自动提醒,然后设计者可以根据提醒来修改。最后的结果可以一键生成然后打印。
至于冷热负荷以及雨水装置的计算,同样可以模拟生成,把每个房间都三维化,然后自己输入建筑结构的参数,根据标准可以找到每个地方的不同设计参数,而且由于设计标准一直在跟新,软件也一直在跟新参数,这样出来的负荷一般是可靠的。到最后也是一键生成结果,很方便,也很快捷。
想问下潘老师,国内有没有单独的暖通设计院呢?还有您知不知道那些在上海的一些国外设计院,他们设计的时候是直接照搬欧美标准呢?还是用中国的标准?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9:01:52
58楼
你说这这种情况很少,你说的三维设计在国外现在也是很烂的,跟咱们国家的水平差不多。我们公司有这样的三维设计组,效果不是很理想。再有,你说的自动计算等等功能,对于当下的设计市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咱们国家设计水平的低下和那个没关系。上海有几个设计院在做三维设计的试点,成本相当的高。并且对于硬件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另外从三维图直接出施工图,现在还有难度。施工单位是不认三维图的。所以三维图在当下的作用肯定比想象的差一点。至于在国内的国外设计院,现在基本上采用国内的标准。再说了,很多国外的设计院都是国内设计师。不过对于暖通专业来说,这一点表现不明显,毕竟技术都是相通的。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9:10:33
59楼
对于,负荷计算,一个是设计负荷,一个是全年分时负荷。这两个负荷值,在上一节中已经明确可以使用DEST来得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值,其意义是不一样的,起到的战略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操作上也不一样。总的来说,设计负荷关系的是初投资,而全年分时负荷关系到的是运行费用。这两部分决定了整个空调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消耗量。现在市场上,基本都特别在意设计负荷,大家争论的焦点也是这个,一般来说设备选大30%是设计市场上的惯例,有的还不止这个数,其目的除了上节所讲的技术性问题外,各种经销商和利益相关人士的公关也特别明显,所以也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全年分时负荷这个基本上不涉及利益方,唯一的利益方就是使用单位(业主)。在建设方和业主方分离的当下,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方了。所以这一点基本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即使是有一部分方案选择的时候,有这个意识,但是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卖出其产品(比如,比较地源热泵与普通空调的全年能耗)。正是由于没有利益方的参与,导致大家对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基本停留在灵感阶段,后果很明显(前面几章有记述)运行费用很高,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能耗费用远远大于建造费用。现在市场上的节能技术有两种,一种就是出于机械控制思维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能够很精确的大致计算出节能的潜力,并且这种代价也是很昂贵的,这也是现在一直主导的思维,其屏蔽掉人在其中的作用,人和建筑的关系是分离的。另一种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国特色的思维,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尽量使用自然提供的,能不经过转换就不转换(比如:把光变成电,电烧热水洗澡,还不如直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种技术主要采取一些被动式的方式,比如设置可开启的门窗,窗墙的设置,加强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提高有组织的烟囱效应,遮阳,地道通风,温室效应等等。这些大部分对减少设计负荷上没多大作用,其中唯一可控的的是遮阳技术,其在设计负荷上有点作用,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技术都是相关于运行费用的。这些技术,主要是以一种理念的方式产生作用。对投资基本没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技术,其不可定量分析的,但是可以知道其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其可以大大的减少设备运行的时间,这是不论效率多高的设备也不能媲美的,因为这是零能耗。对于整个系统来说也就是增加了更多的停机时间,大幅度的增加了低负荷率的负荷比重。如果我们不应用这种理念,我们DEST计算出来的全年负荷,基本上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小能耗了,但是如果我们大量使用此理念,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想超过DEST计算值都很难。对于多层建筑,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以天人合一思想建造的建筑:比如深圳建科大楼,建筑面积18170㎡,地上12层,地下2层,用地面积3000㎡。这就是一座典型的绿色建筑,大量使用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90%的人认为大楼办公环境舒适,工作效率高。
所以希望我们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加入更多的绿色元素,自然一体,天人合一的思维理念。这样有助于大大减少建筑平时的运行费用。为了保险起见,在计算的时候我们都不考虑这些技术对运行能耗的减少作用。可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技术,我们运行费用的最小值,成为了我们的最大值。这种处理的原则,可以大大减少后面技术节能效果。这也更能保证我们技术的可用性。
减少设计负荷,减少全年累计负荷,这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就基本确定了,但是负荷的多少与耗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负荷与能耗的坐标之中,不同的技术斜率是不同的,不同负荷率下的斜率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个原因,才有我们研究空调技术,照明技术,给水技术,电梯节能技术的基础。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30日 19:14:39
60楼
完全没有人气嘛,太失败了。还以为大家对这种问题特别感兴趣呢。后面我会继续写一些,变频技术。来对应最近市场上变频伪节能的论断
回复
amani66
2010年06月30日 19:16:21
61楼

这个软件我还真是自己用过,觉得还不错啊,计算机配置也不高,普通机器就行。主要缺点就是太贵了。不过你说的那些设计软件,我都没用过。不知道到底发展到啥情况了。以前上学的时候就记得只是用cad制图,甚至连模块都不全。按照您前面的讲课,我觉得你的意思是 国内现在的问题主要不是技术上,而是管理上?还有我觉得相比国外,国内的吊顶空间要少很多,这个问题一般怎么处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