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问题
qjlgd
qjlgd Lv.7
2009年12月26日 09:31:40
只看楼主

现浇楼板的存在使梁截面为T型或L型 楼板的存在使梁的抗弯刚度增强了。 以至于我们把梁的刚度放大。 但是刚度放大了配筋也加大了 我觉得配筋应该减少啊,因为比它单独作用下。现在有楼板作为翼缘了。应该是对梁是有利的啊 有利的话怎么钢筋还要增大。是不是不合理啊?、 有点模糊 谁解释下啊。 我还有种理解 就是刚度放大了。地震力影响大 所以多配钢筋? 不知道正确与否。请高手分析详细的分析下啊

现浇楼板的存在使梁截面为T型或L型 楼板的存在使梁的抗弯刚度增强了。 以至于我们把梁的刚度放大。 但是刚度放大了配筋也加大了
我觉得配筋应该减少啊,因为比它单独作用下。现在有楼板作为翼缘了。应该是对梁是有利的啊 有利的话怎么钢筋还要增大。是不是不合理啊?、 有点模糊 谁解释下啊。 我还有种理解 就是刚度放大了。地震力影响大 所以多配钢筋? 不知道正确与否。请高手分析详细的分析下啊
免费打赏
jiegouxiaosheng
2009年12月26日 13:00:25
2楼
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希望高手来讲一下
回复
wsdbdyj
2009年12月26日 13:02:43
3楼
期待答案
回复
jinjian_1976
2009年12月26日 16:19:25
4楼
应该是梁刚度增大,承担更多的地震力,所以配筋增大
回复
daqian80
2009年12月26日 16:42:46
5楼
这个问题提的好,汶川地震后这个中梁刚度放大的问题讨论的很热烈。没有定论。
回复
dodo2002
2009年12月26日 18:21:10
6楼
1、梁柱按线刚度比来分配节点内力,梁刚度大了,梁端弯矩大了,配筋也就上去些。
2、pkpm应允许单独调整某一根梁的刚度放大系数最好。
回复
kelijuan8899
2009年12月27日 12:30:25
7楼
大家也都是我后面的理解。前面的好像都没说到呢。楼板的存在对梁是有利的。增大梁的刚度。可是为什么又要多配钢筋。岂不是很不经济啊?矛盾啊
回复
houjie1985
2009年12月28日 12:44:20
8楼
梁刚度变大,所承担的地震力也就偏大,内力大了,钢筋自然偏大
回复
perma
2009年12月29日 00:21:43
9楼
哎~大家想想~按照T型截面计算的配筋
结果全部跑到矩形截面上去了
负筋是不是严重超了?
负筋超了的结果
最不利的影响就是地震作用下塑性铰不容易形成
先断的是柱子
与强柱弱梁背道而驰
大家多讨论

这是我从老庄学院那里花钱学来的知识哦
回复
nestpitty
2009年12月29日 00:45:05
10楼
是有这种说法,上次看到付学怡的一个报告上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计算的时候考虑了板翼缘的作用,而实际上我们的板还是照配了钢筋,违背了强梁弱柱的思想,所以他说他们在设计水立方的时候,梁负筋一般按设计减少了30%~50%
回复
dengdezheng
2009年12月29日 11:06:17
11楼
梁刚度放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在刚性楼板假定下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线大,这种情况下楼板的刚度是无法考虑到主题结构中的。因此规范规定通过采用梁刚度放大的方法,来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从这一点来讲,梁的刚度放大并非是为了在计算量的内力和配筋时,将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按T型梁设计,以达到降低梁的内力和配筋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比如对于某工程,中梁和边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1.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出的结构周期比较长,位移比较大,层间位移角不够。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将中梁放大系数取为2.0,边梁取为1.5,经过计算结果的周期和位移均有所减少,且其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但梁的内力与乘以放大系数前相比却有多提高,配筋有所增大,有的梁则有可能超筋。这时梁的内力和配筋仍可以采用乘以放大系数前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楼板刚度的潜力,使结构的周期和位移更真实一些。而梁的刚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载力仍能满足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设计要求,就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只有计算位移时,才考虑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内力时不考虑,是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其内力增大,配筋增加,从而使其承载力得到提高。而对于大多数柱子而言,其配筋面积仍为构造配筋,承载力并没有增加,这样就使结构存在由强柱弱梁向强梁弱柱转换的趋势。即便框架柱是计算配筋,但由于梁的刚度增加很多,是内力更多的分配给框架梁,从而造成框架柱内力减小,配筋减小,承载力降低,更有可能由强柱弱梁转化为强梁弱柱,对抗震更加不利。因此针对此参数,建议位移计算和内力计算分别进行。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