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czpccy1975
czpccy1975 Lv.3
2005年06月26日 20:35:32
只看楼主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涉及八亿多农民。中国,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永远谈不上真正强大。相反,如果城乡差距过大,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后果很严重。 笔者农村出生、长大,一直关心三农问题,认为有几个误区需要澄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因为非专业,所以有些引述与数据未必准确,仅供有关人士、部门参考。 首先,认识三农问题,要注意区分经济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三农问题。基础和条件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涉及八亿多农民。中国,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永远谈不上真正强大。相反,如果城乡差距过大,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后果很严重。

笔者农村出生、长大,一直关心三农问题,认为有几个误区需要澄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因为非专业,所以有些引述与数据未必准确,仅供有关人士、部门参考。

首先,认识三农问题,要注意区分经济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三农问题。基础和条件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czpccy1975
2005年06月26日 20:36:18
2楼
误区一,农村的城市(镇)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带来城市管理问题。

这个问题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

应该说,城市化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与生活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但是,有些人士就当前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城市管理的问题。

的确,在有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与土地资源的保护没有跟上,农业用地被占用,甚至出现严重的违法用地。但这不是城市化的必然代价,如果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代价的付出是会减少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现象是这一进程中的必要过程,而不是必然结果。因为,如果从整体上看城市化,城市人口密度必然大过农村人口密度。目前在局部地方出现的土地资源问题,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从而在整体上逐渐得到解决。

至于城市管理中的交通拥堵、治安恶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则是城市管理手段的问题,与城市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无关。

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办工厂、修马路、盖楼房、建商场,不能单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它必须与城市的功能定位、自然条件和合理的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联系起来,使城市更具人性化,使信息、交通、能源供应、生活服务等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这一点,单靠地方政府的“超前意识”是不行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如建设部)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积极协调,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甚至制定强制性的标准和措施,并组织力量成立专门机构对城市做具体的规划指导。

误区二,发展农村经济,就是发展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

这个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比较突出。

以前万里同志有句话: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的大道理是没错的。但是,有些地方为了快速致富、搞活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出浑身解数招商引资,建工厂办企业,并以此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以凸显其政绩。

然而,尽管这种方式为集体经济的壮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负面作用同样不能低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是吸引外来资金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有限(能源、交通、信息等),企业真正投向农村的,只能是技术简单,工艺落后,甚至已经过时,利润空间狭小,没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或者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所以,作为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只能是工业链的最底端,生产些低端产品,弄不好还有严重的能耗或环境污染问题。这就象发达国家把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技术与产品的垃圾场一样。在我们国内,农村也正在成为城市工业、技术的垃圾场。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似乎是支持了农村,但长远看,严重恶化了农村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不仅使农村变得千疮百孔,说严重些,还会从此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这,大概也是十几年前我们就感慨改革开放意外地收获了乡镇企业的惊喜,但许多年过去了,除了极少数特例外,我们却罕见乡镇企业的真正崛起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条宽广的“后路”可以选择,也使得很多大企业失去了科研创新、提高技术的迫切感和源动力,从而造成整体衰退。

因此,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还是城市工业的技术转移,都需要一些眼光和高度,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的重视才行。

回复
czpccy1975
2005年06月26日 20:39:15
3楼
误区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就是劳务输出。这个误区也很明显,一谈到解放农村劳动力,就是进城打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会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突出的政绩来看待。以前曾有过“就地转化”的概念,现在提得少了,但笔者认为应该重提这个理论概念,并加以强调,否则后患无穷。

应该说,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劳务合作都是无可厚非的,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资源互补也是必要的。但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犹不及。

某农业县,人口不足40万,劳动力人口10多万,为了快速致富,除发展了许多小钢厂、小管件厂外,还大搞劳务输出,据称已输出近5万劳动人口,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该县领导认为,让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传统农业人口的转移、扩散是大势所趋,跳出以农养农的‘圈子’来填充农民‘钱袋子’,才能占据解决问题的制高点。……基于这一思路,该县2002年起开始大规模、有秩序组织农民工外出。”如果加上此前自发到城市务工的劳动人口,该县已有超过一半的劳动人口外出就业。如果再加上在当地务工、经商的劳动人口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非农劳动力已经超过四分之三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而且,“该县已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培训试点县’”,可以想象,今后几年,劳务输出与转化的流量不会减下来。

粗看这个现象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后患”在哪里呢?两点。

其一是农业经济怎么办?既然是传统的农业县,那么优势也在农业。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农业县就是落后县。其实不对,虽然近几年谷贱伤农,但农业的开发潜力非常大,如果理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农业肯定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目前,我们的农牧业种植结构有问题,农牧产品的品种、品质、加工、流通也有问题,这一点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如果按上述政府领导的思路,把本地劳动力人口悉数“输出、转化”,农业怎么办?农业经济怎么办?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想必这不单单是一个土地被抛荒的问题。

其二,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长期利益保障问题。既然仅仅是进城务工,就不是从此定居城市。而且,按目前我们国家在劳动保障方面的措施与力度,即使是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这些务工人员也只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保证,很难获得公平的竞争发展机会。说白了,干活时保证你拿钱,其它的人家不管。在付出几年或更长时间简单粗重的劳动后,绝大多数人仍然要回乡务农。但这样,却可能错过了学习、了解先进的农业经济技术和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机。即使会有个别头脑灵活的人会因此改变观念甚至是命运,但也不排除更多的人因此而落下病、残之躯,而身后又没有多少保障,所以,一时钱袋子是“鼓”了,但过后会不会“瘪”下去?毕竟城市不会再管他们,而农村却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再有就是带着技术和资金回乡创业的说法,这曾经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而被广为宣传。其实这很荒唐,事实上这种辐射作用小之又小,有时国家在城市辐射问题上都难有作为,怎能指望这种“民间交往”?再说,即使有,也多是一些城市末流技术的转移,而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上。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主张城乡隔离,对于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操作的人力资源的交换,是应该提倡的,但不应该一哄而上,更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快速致富的有效手段,而忽视了农村、农业经济从根本上的发展壮大。

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的思路:第一步,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殖则殖,通过科学的论证,确定发展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的思路和战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找准路子;第二步,还要有配套措施,宜流通则流通,宜加工则就地转化。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基础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这才是符合地方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否则,农业县光搞劳务输出不行,农业省不考虑就地转化不行,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不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光考虑做世界工厂甚至车间更是不行。
回复
czpccy1975
2005年06月26日 20:40:37
4楼
误区四,加强农村教育,就是重视希望小学的建设和关注辍学儿童。

这个问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存在。

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认识误区。说到农村教育,人们大概首先想到的是建了多少希望小学,帮助了多少失学或辍学少年,其实,这只是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突出点,而不是农村教育问题的全部。如果放眼看一看农村的整体教育状况,你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那就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教育方向的偏差。我们的教育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点几,而城市恐怕又拿走了大头,农村的教育经费本来少得可怜,还不排除被“重视经济发展”的地方领导挪用的可能。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农村教育不得不向农民伸手,而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又直接导致了对教育的投入热情,以及对教育的“回报期望”与“无奈短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那么,看似平静的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厦难说没有倾斜的可能。

上述问题,有关人士与有关部门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不多说了。

农村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除了国民教育序列的学校教育外,面向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不正常。

目前,各地都在发展经济,但多数地方一说到经济,就简单地认为是“工”、是“商”。其实,农业经济才是农村的基础经济。这一点前面已经提过,就不多说了。但问题是,发展农业经济,无论其它因素多么重要,它的对象与主体都是农民,而对于知识、文化、信息、科技手段都有限的农民来说,如何学会利用现代的信息与技术,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而事实上,各级政府,也几乎都有农机、农技、农科等机构或部门,但目前它们所起的作用却极其有限,更没有将现代的传播手段、教育资源与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有效结合,这不仅是现代传媒的悲哀、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急需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的不幸,更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严重缺位。——恕笔者直言,象目前搞的什么“三下乡”一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其实对农村没有多少实质的帮助。
回复
czpccy1975
2005年06月26日 20:41:00
5楼
综上,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三农”的利益,为三农经济的发展留足空间和余地。城市化的概念不是大高楼大马路,而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所以,要尽量避免由于人口过度集中造成现代城市问题出现。

二、在一传统的农业地区,政府应该改变重工轻农的思路,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服务。采取:帮助个体,扶持集体、挖掘固有或特色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集团优势,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创出自己的品牌效应,借助现代的理念、信息和技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提高认识,改变一些短视行为。招商引资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项目,有无长期效益,对本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是否有不利影响。

四、打工经济不是不可以讲,人力资源的交换也是正常,在劳动力资源确实过剩的情况下,劳务输出具有合理性,应该提倡。但不能盲目把这一举措当成发展经济的短平快项目,更不能一味夸大其作用。要考虑到它对个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本地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需求等因素。

五、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政府要勇于牺牲部门利益、当前利益,从而保证教育的稳定。要至少保证基本的教育投入,要让农村的学校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需求。这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政府应该重视农业科普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科普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完全可以减少言情剧、武打片、辫子戏的播放时间,增加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地方传媒的地域亲和力和具有针对性,往往会比国家级大台更有实际效果。还有机关单位的多功能厅、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都不应该藏在深宅大院中,要利用各种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有网吧,也完全可以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其免费向更多的人群开放,而不要仅仅使它成为游戏、网聊、网恋甚至是不安定因素的滋生地。

七、各级地方政府和机构中的农经、农科人员,需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除了做课题、搞科研,基层人士更应该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实际考察、认真研发,利用农村的赶集、庙会等场合宣传农科知识,利用农闲时间搞农技培训。协调其它有关部门,将农业科普教育搞出内容、深度。我想,有关部门起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名堂来:

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自然环境、地质(地理)条件、市场预测、效益预期;

帮助农民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规模大小、投入多少、品种选择、种植(养殖)结构;

传授农民掌握种田的技术:掌握田间管理、仓储管理、加工增值、流通技巧等。

如果中国能用十几年或更短的时间解决了三农问题,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农业经济,中国想说不“强”都难。
回复
zlx66
2005年06月27日 12:50:40
6楼
谢谢czpccy1975提供资料。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写的不错。
城市化是需要时间的。盲目建设的确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管理中的交通拥堵、治安恶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回复
wanzigege
2005年07月06日 16:52:44
7楼
偶认为这写东东应该让相关部门看看,做出相应的举措才是,要么这些事情总是停留在大家伙议议的阶段。总的来说,大家一个心愿:把中国建设的更美!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