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无梁空心楼板
huangfan0612
2009年10月14日 16:09:11
只看楼主

有问题请教高手:现在做个项目:17层住宅,带一层地下室,一、二层为商场,为框架结构;三层~17层为住宅,为剪力墙结构。在商场顶(即二层顶为转换梁)。地下室顶板采用无梁空心楼盖。问题是:这个项目是配合兄弟设计院设计的,主体计算已经采用PKPM整体计算好了。我们只是负责地下室顶板的无梁空心楼盖,这采用STRAT建模计算。因为只是建立STRAT一层模型而已,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的影响,这顶板的计算肯定和全模型17层PKPM考虑17层的受力

有问题请教高手:
现在做个项目:17层住宅,带一层地下室,一、二层为商场,为框架结构;三层~17层为住宅,为剪力墙结构。

在商场顶(即二层顶为转换梁)。地下室顶板采用无梁空心楼盖。问题是:这个项目是配合兄弟设计院设计的,

主体计算已经采用PKPM整体计算好了。我们只是负责地下室顶板的无梁空心楼盖,这采用STRAT建模计算。因为

只是建立STRAT一层模型而已,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的影响,这顶板的计算肯定和全模型17层PKPM考虑17层的受力

是大不一样的。该怎么处理?难道为了这一层地下室顶板,要用STRAT建完全部17层的模型吧?
谢谢大家指教
免费打赏
huangfan0612
2009年10月23日 10:58:49
12楼
没人回答?呵呵。。版主放假了,几天没见影子
回复
huangfan0612
2009年10月28日 18:16:44
13楼
顶一下,请教大家。。暗梁宽2300是否要如此大
回复
majing613
2009年10月29日 10:06:54
14楼
暗梁不需要做那么宽,太宽了反而会增大钢筋量
回复
huangfan0612
2009年10月31日 14:22:48
15楼
有以下几个问题:
1、有抗震要求的无梁空心板按照《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的6.3.4设置暗梁。本项目的柱子边尺寸都是700~1000的,最大的柱子的1000X1000,托板是450,则必须在1000+3x450=2350范围内设置暗梁,所以模型中取了1600。
2、另根据《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的6.3.5.1,柱上板带内要有一半以上的纵筋挤配在暗梁中。柱上板带宽一般取两边板宽的0.25倍(若柱距8.4米则为2.1米),如此宽大的2.1米柱上板带的纵筋一半挤配在暗梁内,又因为暗梁高同板厚才330,是不提倡配两层的纵筋的。所以暗梁不够宽且单排布筋是难挤放下钢筋的。
———从以上两个角度,暗梁宽应取多少合适呢?
回复
yale16
2009年11月02日 11:36:59
16楼
您所提出的柱上板带、跨中板带这是简化计算,《技术规程》也是采用这种计算模型,但此种计算方法是不妥当的,如:
板带与空心板等厚、刚度差别很小(10~20%),即使板带很宽还是起不到梁的作用,strat的受力岛设计模型已精确分析了这种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暗梁取0.6M宽已经可以。

另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板带与空心板共同往柱子上传力,没有起到梁的作用(实际的受力方式),所以,板带的钢筋不会很大,大部分钢筋已在柱端柱帽处得以加强,这是正常的结果,请您查看柱帽的钢筋。
请不要局限于《空心板技术规程》的约束。

可以参阅谢博士提出的《受力岛设计方法》
回复
huangfan0612
2009年11月06日 18:27:16
17楼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我看了谢博士的《受力岛设计方法》,STRAT计算无梁空心板的算法有别于《空心板技术规程》的简化算法,但是这STRAT的受力岛理论算法目前有国家规程或规范或建设部权威文件给予最终确认吗?
做项目施工图设计不同于搞科研,审图公司是要根据国家规范和规程来审查的。如果没有国家规范规程依据,就很麻烦,要走类似于超限审查之类的路子。
回复
huangfan0612
2009年11月07日 12:06:09
18楼
另外补充问一下:
规程的简化计算方法有与之匹配的钢筋构造措施,如钢筋锚入柱帽长度、是否全部贯通等等。这些措施是和目前的《混凝土构造手册》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的无梁楼盖章节一致的。
那与之计算方法不同的受力岛理论有无与之匹配的钢筋构造措施呢?还是就按同前述的两本书的措施?
回复
yale16
2009年11月11日 11:54:59
19楼
与STRAT计算结果相对应的,有我们绘制的有新型的配筋表示方式、构造方法。将通过邮件发给你,供参考。(你作为正式用户,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按照STRAT精确计算模型计算的结果,如果仍按照老的、等代梁的方法配筋,仍会造成浪费,不能体现优势。
这套表示方法是我们针对一个具体工程,做的施工图,采用新的配筋表示方式,包括构造措施。该工程已于几年前竣工。这套新的配筋方式,被STRAT软件的用户大量用于实际工程。很多用户在图纸中直接采用详图,只做针对具体工程的参数修改。

毫无疑问,这套新的表示方法,符合现有的规范规定、满足构造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有些专业规程,本身就不是很成熟。(如针对空心板要求暗梁宽度大于柱宽,很明显是基于等代梁认识基础,使能采用空心板的范围极小,使采用空心板失去意义)。
规程所提供的简化方法,并不是指“只能”采用这些方法,只是指这些简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容许的。
这是结构规程编制的基本原则。结构设计规程一般不涉及计算方法,因为这属于力学的范畴。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在计算技术受限制、不能采用理想计算模型的情况下,规程会推荐一些近似、简化的方法。但这只表明这些近似、简化是被容许的,是下限、最低原则,并不限制只采用这些方法,并不限制采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

结构设计的基础是力学。准确的力学模型,精确的结构、构件的受力,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在得到准确、可靠的受力之后,计算配筋值,然后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则(如锚固、最小配筋率,裂缝、挠度控制),确定实际的配筋方式,配筋方式同时考虑方便施工适当归并。----这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呵呵,作为结构设计工程师,我们需要把握规范所确立的原则,而不是完全依照规范条文。要知道,规范规程是成熟经验的总结。对于新结构,更需要工程师本身的技术判断。
回复
huangfan0612
2009年11月16日 09:55:43
20楼
暂时没明文认可就有些麻烦了。。
那些审图公司的老总,说按照《国家标准化法》,是要有规范或官方文件作为审查依据的。如果真没有,就至少要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好比鸟巢、水立方等)
另一方面,他个人努力那么多年坐到老总这位置,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同意一个暂时无依据的计算方式审查通过?万一出事自己也卷进去。
还有一方面,甲方知道了,心里暗自窝火:拿我花钱建设的项目来作实验?
——总之,心里没底。。。
回复
yale16
2009年11月17日 09:55:00
21楼
呵呵,有这样的顾虑是正常的。事情总是从不认识到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STRAT有上百家用户,迄今已经完成数千个各种类型的工程。几年前类似的顾虑多一点,随着实际应用的增多,尤其是一些工程的竣工,近乎完美的应用效果,渐渐就打消人们的顾虑。 在一些地区,使用STRAT做空心板,已经成为顺利成章的事。

空心板的首创人,湖南巨星公司、立信公司,已经在大量使用。实际上STRAT的很多功能开发,得到了这两家公司的资金资助。

您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可能您需要等到周边大多数人都使用了,您才会接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