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结构大师风采
modal
modal Lv.9
2005年06月07日 21:02:20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著名结构大师风采,国内外著名大师风采简介,欢迎补充!

著名结构大师风采,国内外著名大师风采简介,欢迎补充!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05:18
2楼
周绪红教授





周绪红教授,男,1956年10月生于湖南南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5月至今任长安大学校长。在桥梁与隧道工程、 结构工程等方面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人。周绪红教授长期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规程》、《多高层建筑钢-混合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成员和建设部行业标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编制组组长、《建筑结构学报》、《钢结构》和《建筑钢结构进展》等杂志编委。
周绪红教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目前主持有10余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著8本,在国内外学术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工作简历:
1973年1月参加工作;
1978年3月考入湖南大学工民建专业学习,先后获得湖南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1982年1月至1984年8月任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助理工程师;
1996年5月晋升为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
1994年以来,先后担任湖南大学土木系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兼"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和湖南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2002年5月任长安大学校长。 办公电话:029—2334011
回复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05:44
3楼
陈绍蕃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海盐人,生于1919年2月。1943年重庆中央大学研究院毕业(硕士)。中共党员,民盟盟员。长期从事钢结构性能与设计原理、结构稳定与抗震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四、五届)、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理事等。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终身会员。担任我国钢结构方面多种规范、规程起草工作并主持有关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冶金部、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获冶金部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陕西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钢结构》(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多次发表论文,多次参加国际结构设计标准和国际钢结构稳定学术会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回复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06:47
4楼
龙驭球教授

龙驭球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6.1.15~

土木工程、结构力学专家。湖南安化人。

1944-1945年在四川壁山唐山交通大学学习,

1945-194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8-1949年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

1949年留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助教、讲师、教授,结构力学教研组主任。还历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计算结构力学及应用》学报副主编,《工程力学》学报主编,《土木建筑大词典》编委会常务理事兼“工程力学”篇主编、《工程力学手册》“结构力学”篇主编。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的教学和研究,精于教学,勤于学术研究,发表论文120余篇,著有《变分原理·有限元·壳体分析》、《新型有限元引论》等16册。他指导的研究生已有10名获博士学位。在有限元和变分原理领域有5项首创性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他主持研究的项目“分区广义变分原理和分区混合有限元、样条有限元”和“广义能量原理和新型有限元”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他与包世华合作主编的《结构力学》和《结构力学教程》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通讯地址 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 100084
电话号码 010-62784398
传真号码 010-62771132
电子邮件地址 longyq@mail.tsinghua.edu.cn
回复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08:34
5楼


刘锡良教授



刘锡良教授1928年生于河北省深县,1951年毕业于国立津沽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55年清华大学钢结构专业研究生毕业;1952年至今,在天津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天津大学土木系钢结构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锡良教授五十年来一直从事于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为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特别是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空间结构新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8年,他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设计工作;1962年,他在我国第一个研究设计了马鞍型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建成天津大学体育馆.经历1976年大地震,其安然无恙,为工程技术界所赞叹;1965年,刘锡良教授研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并第一次于1966年运用于天津市科委礼堂屋盖.几十年来,该技术在全国进行了大力推广,至今已推广到全国数十家企业,数千座工程。如北京90%以上亚运会场馆、天津体育馆及首都机库等都采用这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9年,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空间结构专著《平板网架设计》,为推广空间网架技术起到了重大作用;几十年来,他亲自设计和负责设计并施工了800余项网架工程,创亿元以上产值;刘锡良教授设计和指导设计了许多大型重大工程,如邯郸体育馆、天津科技馆、天津体育馆、以及首都四机位机库等;他主持研制开发的金属拱型波纹屋顶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应用于北京老山墓博物馆的屋顶等建筑中,创近亿元产值,该技术已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刘锡良教授几十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39部,获国家级科技奖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刘教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空间网架公司,集科研设计生产于一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并把科研和工程实践上的新成果溶化于培养学生课程中。几十年来,刘教授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结构工程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200多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中,相当部分人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中青年骨干,并形成以刘锡良教授为核心的科研群体,取得大量成果。
刘锡良教授由于在钢结构和空间网架领域的权威地位,受到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重视,他现兼任多项社会职务: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ISC会员、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协会IASS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钢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等。
回复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09:35
6楼
钟善桐教授



钟善桐(Zhong Shantong)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19年5月出生,杭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公立川北大学。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副主任。1998年5月退休,时年80。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理事长。

  主要贡献及荣誉:1979年获黑龙江省文教办科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获建材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国家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1984年获黑龙江省第五届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又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一个。1991年连任国际钢砼组合结构合作研究协会第二届主席;1994年限于只能连任两届,被授予名誉主席迄今;1986年组建中国钢结构协会下属二级协会“钢砼组合结构协会”当选为理事长一直连任迄今(2000年10月改选为第五届理事长)。截止1998年底,共培养了硕士生45人,工学博士生15人和博士后5人。发表论文约150篇,著作共14版本,其中专著有《预应力钢结构》(哈工大出版社1986)、《钢结构稳定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钢管混凝土结构》(修订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01年又主编自学考试"钢结构"本科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复
modal
2005年06月07日 21:10:52
7楼
沈祖炎教授




沈祖炎教授 同济大学前校长、博士生导师。

男,1934年6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1982年赴美国里海(Lehigh)大学土木系作访问学者。历年来多次应邀去英、日、澳等国大学讲学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美国结构稳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全国薄钢结构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钢结构标准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土木工程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民防协会副会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上海建委科技委技术顾问等。历任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系副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钢木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结构理论的研究,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抗震和弹塑性稳定理论方面有系统和创造性的成就。在国内外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254篇,著作17部,主编和参编规范11本;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高层钢结构方面,建立了静力及动力非线性分析统一计算方法,提出了高层钢结构空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和空间弹塑性整体稳定计算方法,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层钢结构设计规定。获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位)、二等奖(第2位)和2项三等奖(均为第1位)。(2)大跨度空间结构方面,建立了能够考虑几何初始缺陷的网壳结构的大位移弹塑性稳定分析方法,空间网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网格结构节点的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获有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位)和2项二等奖(分别为第1位和第2位)。(3)结构稳定理论方面,提出了计算结构非线性稳定极限承载力的统一力学模型和全新的数值积分分析法,导出了能考虑初始缺陷的非线性曲壳单元和大位移大转角弹塑性刚度方程。获有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5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5位和第12位)和二等奖(第1位)。
  
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已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28人,硕士55人,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校级领导或设计院院长等。

  荣获上海市普通高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7),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88),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1),全国模范教师(2001)。
回复
taobo_2005
2005年06月08日 13:10:49
8楼
你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啊
呵呵
但是对考研的有用
回复
yanghuijun_wta
2007年02月05日 11:16:24
9楼
有QQ最好
哈哈
回复
xsfhdbq@co163
2007年06月11日 16:34:11
10楼
好铁!!!
回复
yangg418
2007年09月13日 22:50:02
11楼
太牛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