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该属于谁?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28:55
只看楼主

城市应该属于谁?城市应该属于谁?——属于步行者的哥本哈根vs属于汽车的北京我们的城市应该属于谁?步行者还是汽车?这个问题也许从未上过一个城市的会议桌,也从未出现在城市经营者的计划表中,然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恰恰代表一座城市对城市发展的立场与方向,也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哥本哈根四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态势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鲜明的例证。一座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与一座以车行为目标的城市,他们的状况会有怎样的区别呢?

城市应该属于谁?

城市应该属于谁?
——属于步行者的哥本哈根vs属于汽车的北京


我们的城市应该属于谁?步行者还是汽车?这个问题也许从未上过一个城市的会议桌,也从未出现在城市经营者的计划表中,然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恰恰代表一座城市对城市发展的立场与方向,也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哥本哈根四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态势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鲜明的例证。一座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与一座以车行为目标的城市,他们的状况会有怎样的区别呢?

北京:消失的步行空间,消失的城市生活,消失的城市

人们极端强烈的汽车梦想让城市中所有平凡美好真实的东西都在消失,我们熟悉的老北京城在消失,我们感到亲切的步行空间在消失,我们曾经的城市生活在消失。城市不再属于步行者,而是属于汽车。现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那些让我们感到无比渺小与无助的宽阔车道;那些在夏日的午后有缕缕斜阳透过浓密的枝叶洒落在林荫道上带来的徐徐凉意消失了,我们不得不忍受烈日炎炎下宽阔如郊野的沥青大道的灼热;那些往日里寻着香气溜达着去吃包子买雪糕的地方消失了,取代它的是地下通道里恐怖的阴影与高架桥上飞驰的跑车;茶余饭后的散步也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神经时刻要保持紧绷状态。生活在这个城市中,自己的家成了唯一避难所,除此之外的所有地方都充斥着轰轰的车轮声与刺耳的车鸣,以时刻提醒人们不得在公共场所久留,即使站在偏僻的巷口也会有闪着右转灯的车鸣笛向你示意,“靠边站,别挡道,没看车来了吗?”街道两侧体量庞大的房子们都不可一世的瞪着你,象一块把同极面对着你的磁铁,永远也别想靠近它。

生活在这座属于汽车的城市里要想走在地面上顺利的回到家那是不可能的,非得上几次天下几次地,感受一下夏天在天桥上被烘烤的感觉,或是体验一把让你频频联想起黑帮电影里情节的阴暗环境,算作给单调夜生活的一种调味剂。要想在长途跋涉累了的时候找到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那也是妄想,即使有也会让你在汽车尾气的包围中窒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家以外的所有角落都会让你感到不安全,有着强大的磁力在排斥着你。这个城市只容纳光灿和虚荣,汽车则是虚荣中重要的部分,其他的一概是次要问题,可以被纳入预案,留待闲极无聊的时候拿出来讨论讨论,然后再放入档案柜中藏起来。

在这座城市中,步行者被视为饱经风霜的硬汉,不用专门为其考虑什么遮阳避雨的小事;而汽车则被视为娇贵的千金小姐,为了它要剥夺本已经很狭窄的步行者的通道,让更多的车能参与到强占车道的游戏当中,让上下班时停滞的车河更为壮观。而通常在这个时候道路上的潜规则开始发生作用,汽车在自己的道上走不通的时候就理所当然的占用自行车道,自行车也就理所当然的占用着步行道,而步行者要去占用其他的车道则要以生命为代价,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去冒这个险而只能忍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虽然痛恨汽车的强横与社会的不公正,但步行的人总是向往脱离城市中多数人所处的步行阶层,步入占人口比例甚小的有车阶层。汽车在这座城市中地位的代表,成功的代表。人们对此都默许了,对暂时的痛苦也已麻木了,认为是自身能力所造成的,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摆脱痛苦。从步行到驾车也就成为了这座城市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多数人的梦想。

汽车如此侵入人们的精神理想是这座古老城市解体的可怕征兆。没有了步行空间的老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只剩下寥寥几具勉强保留下来的空壳,构筑物下在步行尺度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已经遭到了严重的侵蚀。即使在新城除了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河之外已难以见到一个本应属于大都市的繁华,有的仅仅是杂乱;更难以寻觅一座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的沉静,有的只是喧嚣浮躁。若干年以前汽车的速度向洪水一般冲毁了古老的城墙,如今这股洪流正对虎视眈眈的窥视着老城中最后的阵营,并在新城中肆意妄行。然而汽车的高速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效,当人们被捆在由高速的立交与环岛所割裂的孤岛中的时候,城市成为一个个断裂的碎片,城市的有机运作被打破,效率只能成为空谈。高速并不等于高质量,人们城市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并非在汽车上完成。而如今,在这座城市中汽车正在逐渐侵占所有的公共空间,现代城市的意义也将在这座城市中荡然无存,它只是一些并列着各种容器的加工厂,人们在各种容器中周而复始的运作。

北京,正在遭受着汽车的冲击与侵蚀。

哥本哈根:把城市还给生活,向汽车说“No”

四十年前的哥本哈根同北京一样被迅速增长的机动车量肆意侵蚀,随处可见拥堵的交通与被机动车停车占据的广场。二战后机动交通的猛增使得市中心步行条件迅速恶化;城市中心的商业氛围逐渐衰落;传统的城市生活日渐消失;被大量机动车交通破坏的城市公共空间冷漠无情。

而今日的哥本哈根市中心再也不见了拥堵的车流与四处散布的停车场,取代
免费打赏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29:18
2楼
城市应该属于谁

选择步行还是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问题,而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意味着一座城市是选择城市生活还是选择交通。城市不能没有好的交通,然而交通不应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与目标,更不应成为炫耀攀比的手段。美好的城市生活才应当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终极梦想,交通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城市到底属于谁?应该为谁服务?”对这个问题的认真思考与正确的回答实际上比盲目的建几座立交桥,拓宽几条道路更加重要一些。北京城的教训与不断恶劣的发展趋势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哥本哈根的经验则给了我们可借鉴的实例。城市应当属于生活。

中国城市迅猛的发展速度必然给每座城市带来冲击,站在激进的浪尖,我们的城市最需要的是祛除浮躁的冷静思考与面对问题的认真态度。狂风激浪带来的全速航行中我们的城市去向何方,船长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航行方向,舵手能否把握的住方向是关键。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30:19
3楼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30:53
4楼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31:34
5楼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32:24
6楼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5月17日 13:32:45
7楼
图片说明:
01、02、03 被汽车占据的北京
04 哥本哈根市中心步行街与广场数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扬·盖尔 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哥本哈根部分图片来自:
扬·盖尔 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黄 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回复
tianshidedianshi
2005年05月17日 13:35:09
8楼
也许在中国人眼中汽车是财富的象征
因此人们对汽车简直有一种崇拜
这种趋势在未来20年不会有什么改变
我们只能在慢慢的发展中才会意识到
中国的城市发展走进了误区
回复
jay198444
2005年05月17日 14:05:17
9楼
我觉得还是建筑和园林这才是重要的!.看一个城市富裕不富裕应当从他的经济开始,再加上消费
我是这样认为的!
回复
yhzsky
2005年05月17日 17:58:53
10楼
现在城市都在扩张……大家都不知道好还是不好,反正我不同意!!
回复
lw528
2005年05月19日 23:40:28
11楼
中国的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