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建筑环境、文化、艺术 建筑是一种难于解释的东西,就像音乐或抽象造型艺术。如何欣赏或理解它,在很大的情况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心去体会它,感受它,但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建筑学科是极为复杂而综合的,它不仅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问题相关,又与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为人而存在,为人而服务的,而它又是人类文化、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及其文化领域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对它研究不应当仅仅强调一个侧面,当作纯技术问题看待,也不仅仅是个美观的问题,而应当全面、广泛和深入,对这种综合的研究是相当复杂困难的,它有强大的理论作基础。理论的缺乏对建筑的发展是不利的,大量的建筑实践使得对理论的需要更为迫切。对建筑师来说缺乏理论指导,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几个具体工程上,建筑创作的水平不容易得到提高,也不容易有较大的突破,也利于提高建筑创作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当站得高些,把视野放宽些、远些去看问题。
人与建筑环境、文化、艺术
建筑是一种难于解释的东西,就像音乐或抽象造型艺术。如何欣赏或理解它,在很大的情况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心去体会它,感受它,但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建筑学科是极为复杂而综合的,它不仅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问题相关,又与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为人而存在,为人而服务的,而它又是人类文化、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及其文化领域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对它研究不应当仅仅强调一个侧面,当作纯技术问题看待,也不仅仅是个美观的问题,而应当全面、广泛和深入,对这种综合的研究是相当复杂困难的,它有强大的理论作基础。理论的缺乏对建筑的发展是不利的,大量的建筑实践使得对理论的需要更为迫切。对建筑师来说缺乏理论指导,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几个具体工程上,建筑创作的水平不容易得到提高,也不容易有较大的突破,也利于提高建筑创作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当站得高些,把视野放宽些、远些去看问题。
人与建筑环境
环境、建筑环境及其层次:
环境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包围人类,并对其生活和活动给予各种各样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机构成;并与生存其内的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
环境中有众多的因素,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去理解与认识也会使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名称,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生态环境”等等。总的来说,环境概念中包含几大因素,即人们常说的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目前,建筑学的概念越来越与环境的概念密不可分了,建筑师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建筑设计已不仅仅是“空间设计”的问题了。建筑师们必须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环境上来。这是出自人他们的需要,开与重要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必须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解决他们过去没有达到过的更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说,参与到环境设计与环境的创造之中去。
对于建筑范畴的环境而言,它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指城市这一层次;中观指群体或单幢建筑这一层次;微观则指建筑内部环境这一层次。它们与人、自然、社会密切相关。细致分来在这一层次中也还有小的层次,也就是“子环境”。它可能没有明显的边界,但却有自己的区域。它由具体可视的室内环境构成物来限定空间范围,加上声、光、热等物理因素和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共同创造产生的。尽管无明确的边界,人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另外,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感受者的位置与行为特征,室内环境还可分远、中、近三个层次。一般来说,近层次对人的影响较大。
每一层次的环境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外环境。以一个单幢建筑为例,其周围的道路,相邻的建筑,庭院绿化等构成其外部环境,而室内的设施家具陈设等则是它的内部环境。环境层次是相对的,不能生硬地划分。
人对环境的要求
不论是原始的,最简易的居住形式,还是当代最现代化的建筑式样,人都是处于一个物质实体的包围中,他不可避免地要同许多物质方面的环境因素发生关联。动物要以洞穴来遮风避雨,有安全与归属的要求,但它们没有更高的要求,而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心理需求。同时,前者易得到满足,而后者则是无止境的,它是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是高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及其室内设
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心理诸多方面要求的环境。
对建筑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的遮风挡雨,保证不受侵害,然后才是用适宜的物理条件去进一步满足人的心理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还能引起人际关系问题。也就包括了尊重,自我实现等。
2楼
人对室内环境的基本要求
人对建筑内部环境的需求是广泛、具体而细致的,而且因人、因时、因地、因目的要求而异。由于建筑室内与室外相比是“静的场所”,其最基本功能之一是“庇护”,使人不受侵袭与干扰,因此人对它的最基本需求是安全感,与安全感相继而来的是“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隐匿性”,也就是说,人在室内空间可以独处,可以静居,可以避开他所不希望见到的其它事物而做他想做的,而且不受干扰。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静”也不是绝对的,在室内环境中他有“动”,“与个人空间”相对的有“公共空间”,与“秘密性”相对有“可交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交往的性质与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建筑就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人们为满足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对不同类型建筑环境的心理需求就不同,如商业、娱乐型建筑要有新奇性,能吸引人;宗教政法型建筑要有庄重感、有气势、令人信服;而对文化建筑则要求格调高雅,又要有大众性等。
建筑环境信息及其传播过程
建筑信息及模糊性特性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观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人与外部世界所“交换”的内容十分复杂繁多,联系也很广泛,人与建筑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而建筑中作为“交换”的内容就是信息。建筑信息在人与建筑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信息是传播材料,建筑信息可以由多种渠道被传播和接收,但主要是通过视觉渠道来进行的,如同审美信息一样。建筑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审美信息的范畴,它是与建筑精神方面的功能相对应的。
回复
3楼
建筑信息既有广义信息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某些特殊性。我们研究建筑信息最重要的不在于印证与重复它与广义信息的共同之处,而在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与把握。而建筑信息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模糊性。所谓“模糊”即不分明的,边界不清的意思,所谓“模糊性”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的“不分明性”,也就是说很难明确划定界限。它与“精确”是相对的,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表示“亦此亦彼”的过渡性状态。
建筑信息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学科具有模糊性特征,因为与人相关的学科都有这种特征,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体,人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由于建筑学科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众多,复杂性越高就意味着有意义的精确化程度越低。由于因素众多,人们无法全部、逐一进行认真考察,只能抓住其中主要部分而略去次要部分。从建筑视觉语言的特点来看也是如此;同样一个视觉符号可以表达很多的意思,它与要表达的语义不像数学语言那样一一对应,而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而不同的人去理解意义相差就更远。例如,中国历来把黄色看成高贵、庄严和神圣的,在过去只有皇宫、佛殿这一类建筑才可以大量使用;而在某些国家或民族则被视为低级、轻浮或不吉利的色彩,用于葬礼等场合。
建筑信息的模糊性还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①由于每一个视觉符号和它所代表的含义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所以同样一种意义的信
息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建筑设计在同样的目的、功能、用途与要求的前提下会有不同的解决答案,会有千变万化的设计可能性与组合方式,因而就产生了不相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形式。
②每一个建筑信息都含有单项更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是一些基本元素集合,各元素有一定的概率分布,元素与元素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元素的集合是一种模糊的集合。就是说,它们不是一些确定不变的“点”,而是一些相对模糊的“域”,这些域又有与其相关的“关联域”,也就是我们建筑学中常被译为“文脉”,语言学中译为 “语境”的同一个词。“关联域”一词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是很广的,它既包含物质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精神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具体到某一个符号与邻近符号的组合关系,也可以抽象到视觉形象所暗含的气质与历史的或某些象征性的意义的关系。所以我们对建筑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单独的元素上来理解,而要通过其关联域与它的相互关系对照着来理解。例如线型常与风格相对应,但曲线可能是巴洛克的,也可能是中国园林的;圆拱可能是西班牙的,也可能是伊斯兰的,法国的或中国的。所以单看局部的线型是没法确定它到底是什么风格。而且人们通常的欣赏习惯也并非仅从局部来看,而是与其相关部分一道考虑,从而得出整体性的判断。
建筑信息的传播过程
最初的建筑创作是为自己而做的,例如农民盖房子给自己住;随社会发展与专业的分工,出现了设计师和手工艺匠人;当建筑学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建筑师的创作基本上就成为为别人而做的了。建筑创作一定是为人服务的,它不能像某些艺术作品可以由艺术家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建筑师要用自己的作品与大众交往,为人们所使用、所欣赏。
建筑作品一经创造出来就成为一个社会产品,这就意味着它已经从创作系统进入了欣赏系统。建筑师的观念与构思在此实现了由观念到符号的转化,这是一个质变过程,带有信息的符号系统成为新系统中的有机元素。如果没有这一物质媒介来运载信息的话,人们是无法直接认识建筑师的主观观念与构想的,也没有欣赏的对象。要使建筑师的构思,创作为大家所欣赏,就必须建立双方统一的“公共信号库”建筑师与欣赏者才能互相接近,信息才能顺利传播。
回复
4楼
建筑信息传播研究的重点
对建筑审美信息传播的研究,重点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对于建筑师来说,对这两方面的了解与认识更是至关重要。
一般说,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包括人的“审美生理——心理机制”,建筑审美感受,欣赏态度,欣赏者的心理特征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欣赏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有守旧的,也有赶时髦的;有主见的,也有易受他人影响的,有十分敏感的,也有麻木不仁的;有纯功利的,也有以审美为主的;有严格而挑剔的,也有随意的;有主动积极的,也有消极被动的等。他们的心情、修养、年龄、职业等影响着建筑审美活动和鉴赏力。欣赏者的主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外,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审美客体即建筑作品,对它的研究既包括历史发展过程,风格流派的演变、理论体系及其与哲学和其它艺术思潮的关系等宏观方面,也包括具体作品的特征、风格、构成等微观方面。而作品又是审美的关键一环,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中介,所以对审美客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但不论对建筑审美主体或客体都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当欣赏者接受审美信息时,他的心理机制与建筑作品的符号机制相互协同,达到契合。他对作品采取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所以对欣赏者的研究不能脱离作品。另一方面,对作品的研究又不以能脱离欣赏者的心
理,要把它放在与主体复杂的心理关系之中去研究。
人对建筑的审美心理
我们研究关于建筑精神功能方面的意义,探讨建筑的审美信息的传播自然牵涉到人对建筑的审美问题,而审美的基础是人具有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是在感性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外界环境及事物的美的能力。
建筑环境对人的精神方面的作用不能像行为学或“人——机系统”那样简单的按照刺激→反应的公式进行,一个环境中的美学因素综合起来可被看作是一个刺激丛,要引起人的相应反应,需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即一个建筑作品要引起人的美感,需要经过人的大脑这个中介环节。一个建筑作品是否能使人获得美感,首先取决于其客观美学特征是否充分具备,这是先决条件,否则,在创作上很平庸甚至低劣的作品很难使人产生美感。但更主要的,如果没有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再伟大的建筑作品也不会使人产生美感效应。这二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建筑审美的特殊性
建筑作品具有审美特性,它可使人产生美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所以其审美也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筑艺术的美主要在于其视觉的形式美。它要用形象来表达意念,传达信息,而且其造型形式也是以抽象的几何构成为主的。“表现”不是建筑艺术的本性,而是一种约定,是一种“附加属性”。
对建筑的欣赏可以说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深层的。表层是对这些形式美的因素的总体知觉,这包括人对建筑的视觉形态的形、光、色等视觉要素的初步分辨与基本感受,当然,这是与视觉注意力等因素分不开的。一个对的建筑环境,首先使人赏心悦目,尽管不理解其更深的含义,仅仅作为一种视觉对象,它是美的,这种感受只是最初级的感觉阶段。这种感觉是比较模糊的、直接的情感反应,但这种总体的知觉是进一步欣赏的基础前提。
另一层次则较为深入,是“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这阶段,人不仅能欣赏建筑本身的形式美,同时还能从这些形式中感受到某些气氛,意境,甚至对其风格设计意图及风格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等都有较深的了解。这两个层次的欣赏没有明确的分界,欣赏是通过对建筑艺术了解与熟悉的程度,对建筑视觉语言掌握的程度,对环境感知的能力和欣赏者本人特定的审美经验、审美观念以及许多因素共同完成的,并且欣赏的深度也是逐渐加深的。
对建筑审美的研究方法
对建筑审美的研究应当用“分析——综合法”,因为它不单单是对客体美学要素或是主观情感某一方面的分析,但对各客观刺激物的美学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主观情感。鉴于建筑学科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果我们不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则有许多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因为分析客观对象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它对人产生的影响及它对人的关系,是把人的情感和客观实体放在一起结合起来研究,所以这里的“分析”就不仅仅是描述客观对象的性质,而是把人的心理因素加在里面予以描述,而“综合”的意思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分析的结果去整体地把握对整个欣赏这一复杂的,多种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整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不可忘记的,但对整体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对其构成部分深入的分析和广泛的了解。
建筑环境登记处的视觉符号系统
建筑不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美学现象,还是作为信息交流的手段或“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 都已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建筑理论的研究也必然不仅限于本学科范围,而且要深入到更全面、更广泛的探索领域。
过去建筑理论用构图原理或空间原理来解释建筑形式都较片面,而且
回复
5楼
建筑形态的符号性
建筑具有符号性是因为它具有符号的特征。首先,它是可被人感知的物质存在,这一物质存在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它也是一个由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结构系统,而这些基本要素可以按一定的规范进行组合,要素的意义又具有社会的约定性……建筑师常说“与自己的作品谈天”,“让自己的作品说话”,这些随意的言语已经表明了建筑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的意义了。同语言一样,建筑的视觉符号也具有能指两个方面,前者是可以用色彩,图形线条等为标记的物质表达方面,即建筑形象、形态;后者则是观念,意义等构成语言内容的方面,即建筑形态所包含的一定的概念含义。在社会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两者结合才产生表达意义的作用。而每一个建筑作品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要理解构成作品的符号首先要了解这种约定。
建筑的符号还具有语言符号的那种复杂性和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是指具体的符号单位是有限的,但人们可以按一定规则或模式生成不同的符号组合群,不同的组合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造成了它所能表达的信息的无限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产生新的符号及组合,并淘汰一些陈旧的符号及组合。因此,建筑符号表现形式等也就随着时代而不断推陈出新。
建筑视觉符号的特性(物质的限定性)
建筑视觉符号是由具体的物质材料组成并受结构,构造法则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物质因素的特殊性势必造成了它所构成的符号系统的某些特殊性。我们都知道,建筑的叙述是由建筑形态所表达的,观者通过视觉活动直接注意到客体,形态先于含义呈现在人的眼前。建筑师的意图通过构成形态的视觉符展示结人们,这形态既取决于他主观构想、又受制于容观物质条件,没有这些赖于实现构思的具体物质条件,设想再好也没有了实际意义,只是无法实现的一纸空文。所以建筑视觉符号的组合较之其它符号系统来说任意性要小得多,不能像绘画艺术创作那样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很多想法在草图上很好,但到实际中就不能成立或很难实现,它必须受物质法则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具体的物质技术条件也同时影响了建筑符号的发展,因为建筑形式变化是以这些为基础。由于物质条件的相对稳定性,也造成了符号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建筑语言的组合
可以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但实际上要受很大的限制,是有条件的。建筑师不仅要了解符号及其含义,还要熟悉符号构成法则和许多制约条件,并善于利用它们。事实证明,建筑师如果熟悉许多“约定俗成”,博采广纳各种“因定搭配”,善于利用材料特性挖掘新结构的可能性,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出色的作品来的。因为建筑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在限制中的创造。
建筑视觉符号的分类及其意义
建筑的视觉符号是很多而复杂的,如果要将其分类的话,可分为“指示性和图形性”的和“象征性和隐喻性”两大类。
指示性和图形性的符号
指示性的符号一般常见于建筑环境中的各种标志或与使用功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某些部件,例如功能性很强的公共建筑中的路标,火警疏散标记等。也有用一整体形象来“告知”的,如美国的“热狗铺子”建筑,就是用面包夹红肠的形象来标示出其功能。这种符号具体,形象,一目了然,意义明确,而且告知方式也直接了当,但同时也没有什么“意境”可、言,因为它一下子把信息全告诉给人,毫无保留。有些指示性的符号也借助于文字或同其一道作用,使意义更明确,更容易为人所知,它们常在一个建筑中不同部位反复出现,以加强总的视觉印象,达到使人记忆的目的。不过并非凡是借助于文字的都是指示性的符号,例如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都喜欢在门上加匾额、提“对子”,不论是商号、私宅还是官府或宫殿。但它们有很多的作用已不仅仅限于标示功能了。特别是在园林建筑中,其独立的审美意义就更为突出,这同中国“以意为主”的传统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图形性的符号很多,甚至连文字符号都是一种经过抽象化了的图形。在建筑中像“扁梨型”的观众厅、管形的通廊,体现结构力学的桥梁造型等,都是典型的图形性符号。但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建筑符号都具有形性,它们都是由几何性或非几何性视觉图形要素按照一定的几何或非几何关系所构成的形态。而狭义的一般是指带有比较明确的易辨别的图形特征的符号。
回复
6楼
有某些装饰图案及构件作为符号可以类归为图形性的,这主要是指那些出于形式美,构图法则或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考虑的具有纯粹装饰作用的一些图案或者构件。它们的造型新颖别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好印象。但没什么很深的内在寓意,而且常与物质功能等方面关系较近。现在不少建筑师提出不仅要装饰,而且要用装饰“传递意义”,也就是说不要为装饰而装饰的纯粹装饰,而是以装饰构件这种物化的形式表达非物质的精神含义。
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符号
建筑中比较典型的象征性符号有基督教堂的十字架,它是神——上帝和耶稣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中象征性符号运用得很广泛。例如如意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屋脊两端的“鸱尾”,是抽象化的鲸鱼,因为鲸鱼会喷水,取意为“水能攻火”。另外一类象征属于抽象象征,例如垂直构图的形体象征崇高向上;水平,规则的形体象征稳定、庄严等。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可以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是建立在“结构特征的相符”上,只要人能理解,不求完全契合。对建筑来说,抽象象征更适合其造型的抽象性特征。有许多纪念性建筑利用抽象象征手段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建筑师在建筑中传统地使用象征主义以丰富建筑内容,同时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象征主义的范围扩大了,不仅表现其自身,也赋予含义并发出不仅是内涵的明确的信息。象征主义的建筑有些以整体形象来象征,如把机场设计为要起飞的大鸟,把教堂的形象设计为十字形等,又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用它那独特的造型使人联想为港湾上的一片片鼓涨的风帆等。
隐喻的特征是暗示。隐喻性的符号可分为两个层次,有些是较浅显,称为“明指隐喻”,例如历史性传统构件或构图,可比较直接地使人想到传统、地方性风格,人们认为这些符号暗示了这种意思,但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的习惯用法”,也就可能把它混同于一般的纯粹装饰构件这种图形性符号,不过一般明指隐喻都是较为明显地暗示出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且人们通常也喜欢把建筑物与某些常见的物品作“隐喻性的对比”。但更多的隐喻暗示性更为含混、隐蔽,不那么一目了然,常称为“复杂隐喻”或“多重隐喻”。
基于隐喻性符号在理解方面的这些特征,现在建筑师提出“隐喻主义的思想观念,并把它说成是在视觉上构成文脉的手段”。他们强调建筑的历史性与文化性,运用许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放在新设计的作品之中,这些符号的得出是参照历史样式得出的,而这样的建筑则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反映的建筑”。但他们参照历史并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用过的建筑符号搬过来混合使用,而是经过思考,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有意的符号,经过简化、变形等重新设计,并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或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出来,作为传达新的整体意义的手段,创造出意义更为深远的建筑。
形态与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对符号理解的客观前提,而视觉感知与符号理解又正是建筑审美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对建筑视觉形态的认识及其整体形态抽象地进行解析,以掌握形态的内涵和本质可以说是建筑创作与阅读的基础。对建筑创作来说,它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基础上,才谈到进一步掌握各种规则和复杂技巧,以及形成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等。另外,尽管是以对客体进行静态地抽象分析过程中却始终不能脱离人的心理因素,否则这种分析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建筑形态本身的审美素质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心理感受活动的意义是不可分的——建筑形态与人之间存着美感效应。
“形态”一词意为“形象和神态”,即不光是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还包含有气韵、神态、情状等可以“意会”的内在意义,建筑形态则很难以明确定义,其含义是较为广泛的。建筑形态属于人工形态,即便是穴居、巢居、窑洞等原始形态的建筑也是人工化了的,部分利用了自然形态,有经人改造加工的痕迹。虽有自然性因素,但它仍是以形态要素按一定的方法与规则所构成的,具有抽象形式的人工形态。
回复
7楼
8错8错,楼主有水平,顶!
回复
8楼
ok,ding!
回复
9楼
学习ing
回复
10楼
楼主正做此方面的研究吗?
可以指点一下相关内容的参考书目吗?
回复
11楼
太感谢楼主的总结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