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年一个有趣的建筑都没有”,大陆呢?
baofengying
baofengying Lv.10
2008年12月22日 15:42:57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香港建筑批评家胡恩威认为香港越来越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南方都市报 2008年11月18日 本报记者谢湘南 中环广场顶层拍下的港岛东。胡恩威认为香港的建筑太极端,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思考,没有公民意识。   人物简介 胡恩威,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剧场导演、建筑批评家。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传媒奖香港地区提名人,香港政府应对经济危机智囊团10大智囊之一。  香港的建筑太极端,最近香港出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设计模式。香港的新建筑,基本都是没有“深度”的。

香港建筑批评家胡恩威认为香港越来越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南方都市报 2008年11月18日 本报记者谢湘南

中环广场顶层拍下的港岛东。胡恩威认为香港的建筑太极端,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思考,没有公民意识。
  人物简介 胡恩威,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剧场导演、建筑批评家。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传媒奖香港地区提名人,香港政府应对经济危机智囊团10大智囊之一。  香港的建筑太极端,最近香港出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设计模式。香港的新建筑,基本都是没有“深度”的。
  香港把文化变成了娱乐活动。香港的大学培养的也只是些“找工作”的人。英国人给香港留下一个文化自由的空间,但香港人没有好好发挥,一味用来做“八卦”之事。  ———胡恩威

  10月21日启动的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提名已经结束。香港地区提名人、建筑批评家胡恩威的提名名单中有奖项空缺。对此,胡恩威表示,香港最近20年少有好的“公民建筑”。政府不重视建筑设计,高地价政策令发展商的建筑设计过分强调空间的利润价值,而忽视建筑设计应考虑的社会效应。而且香港的建筑师已习惯了殖民地式的被动,没有为公众争取以建筑知识改善公民建筑的水平。
免费打赏
baofengying
2008年12月22日 15:43:19
2楼
开发商的房子根本没设计可言
  南方都市报:提名结束了,您的居住建筑奖等没提名?
  胡恩威:是的。按照提名的原则是不能空缺的。但在香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可提名的作品和人,因为最近20年香港基本没有好建筑。
  现在香港的建筑师已把建筑设计变成“消费行为”。香港的建筑太极端,最近香港出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设计模式,大商场,冷气住宅,没有思考设计和生活和环境的关系。香港的新建筑,基本都是没有“深度”的。
  具体说来,居住建筑奖之所以空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不重视社区意识的建立。香港房地产商的房屋只注意怎么赚取更多的利润,只求可售面积效率,根本没有设计可言。房屋本身影响了人与人的关系。香港是一种基于商场消费活动的消费者社区,人与人的关系基于“消费”行为。建筑师在这种商业压力下,只是把使用者当成消费者,而不会把使用者当成人。香港的建筑设计在刺激大家不断地消费,建筑也是快餐的建筑,完全没有环保、经典和精致的概念。

  南方都市报:是不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才转行去做戏剧的导演?印象中你的专业是学建筑的。
  胡恩威:其实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放弃做建筑,但在香港做一个正常的建筑师十分困难。如前面所说,近年的建筑,无论从形式、空间上,都感觉是在做同一个设计。政府对建筑不重视,没提供平台给建筑师发挥。你做建筑,很多时候你不是在做一个建筑师的事情,只是在配合做一种形式,做一个包装、一项工程,是考虑如何尽快赚到钱,没有建筑师的思考在里面,这不是我所想的建筑师的应有的状态。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12月22日 15:43:38
3楼
 香港把文化变成了娱乐活动
  南方都市报:所以你选择了做戏剧,但同时又放不下建筑,做剧场的同时又写建筑评论。
  胡恩威:不管做戏剧,还是做建筑评论,其实都是我思考的方式。问题是我即使做一个正常的建筑师,在香港也没办法做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或跟建筑设计相关的事。它传统的体制里就没有重视建筑文化的基因。

  南方都市报:如同内地一样,香港其实少有人去做建筑评论。
  胡恩威:几乎没有。写评论需要很多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香港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不重视建筑史和理论研究。更奇怪的是,香港一年有几百亿元房地产的销售项目,但一本像样的建筑杂志都没有。

  南方都市报: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幺呢?
  胡恩威:英国人没把好的人文科学传统留给香港,以至于香港今天不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没有历史意识。香港有文化政策,但香港把文化变成了娱乐活动。香港的大学培养的也只是些“找工作”的人,它没培养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构筑人文环境。上面说到香港没有好的建筑杂志,其实就要办,也招不到合适的记者。香港找不到这种人,反而内地会有。英国人给香港留下一个文化自由的空间,但香港人没有好好发挥,一味用来做“八卦”之事。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12月22日 15:44:04
4楼
20多年一个有趣的建筑都没有
  南方都市报:内地通常都会觉得香港的建筑环境会更好一些,因为香港的制度更完善。
  胡恩威:也许香港其他的制度比较完善。但就建筑文化来说,内地的讨论环境会比香港好很多。香港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公开和自由地去批评政府和一些机构的做法。香港人可以直去对西九龙文娱区提意见。而政府也有一定的响应和互动,不是铁板一样的没反应。
  近20多年,香港的建筑越来越“内向”,整个香港连一个有趣的建筑案例都没有。相比较来说,内地在意识上比香港更有建筑追求。但内地的情况是政府和民间对建筑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对于建筑物产生的过程由设计指引设计模式,施工监工方法仍然出现很大的偏差,但总体来说,内地官方和民间是越来越重视设计,但对于公民建筑这个观念,内地仍然是由上而下的做法比较多,香港在官民沟通互动的文化比较对等。这是香港发展公民建筑的条件。

  香港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单一化
  南方都市报:也有人说香港比内地有追求,香港的汇丰银行底层架空成为开放广场……
  胡恩威:汇丰银行大楼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香港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建筑。这20多年来,建筑不停在变,但更趋向于一种表面上的建筑,讲美学的,就是照片要照得好看。但在香港,讲建筑与社会互动,媒体并不重视。他们更乐于把建筑变成高消费品牌,像时装设计一样,把建筑变成消费的东西。这让香港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单一化。香港市民为什么会对政府有那么多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居住空间不满。和谐社会来自和谐空间,现在香港的很多房子和场所,连最基本的空气流通、阳光照射都保证不了。香港的建筑的逻辑是反的,香港的建筑是“反建筑”的。在香港,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把空间尽可能填满,尽可能赚钱。这让香港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单一化,走到哪都是商场;而政府的建筑又很官僚,到处都一样。是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从建筑上也可以体现。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建筑设计也应该是多元的。按照这一标准,香港越来越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南方都市报:你觉得消费建筑是降低建筑品质,使建筑模式趋向单一化?
  胡恩威:在今天的香港可以这么说。但东京、首尔、台北等城市就不是这样,它们真的比较多元化,建筑的细节都会不一样。香港以前也这样,但现在变成只是一个消费的角度了。现在商业建筑太容易做了,难做的是低预算的,比如住宅、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性建筑。由于大家追求的是消费,所以香港训练出来的建筑师,也只是同一种类型———缺乏思考和具备社会意识的建筑师。其实内地建筑师也是需要思考这个建筑师社会角色问题。
  以前的房子有天井,天井要有空气流动;窗,用什么玻璃?水,怎么用?现在年轻的设计师都不懂了。现在建筑师做的是跟建筑没关的,他想的是怎么赚钱,怎么省材料。更别谈什么细节了,内地建筑在细节上做得都比香港好。事实上建筑不是单纯讲美学,也不是单纯讲功能,而是需要复杂的思考的。

  南方都市报:有学者认为1997年之后,香港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比如天星码头的拆迁有市民去集会抗议……
  胡恩威:在我看来香港人的这些行为是情绪化的、明星化的、缺少思考的。什么样的改革最快?自上而下的。我们看到新加坡以具体的建筑规划知识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公民参与概念开始引进,公民的居住环境也出现了更好的变化。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12月22日 15:45:05
5楼
公民建筑要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都市报:人们通常会比较好奇一个建筑批评家观察建筑的方式,你通常会如何去观察建筑?
  胡恩威:年轻时会像看电影一样,看它的造型、功能、质感,是有方式有层次的阅读。现在看,会更留意它与生活环境的关联,建筑之间营造的氛围,看建筑是不是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好的建筑可以提高使用者的生活水平,好的城市同样也是。好的城市是可以走路的,可以骑单车的,可以生活的,可以思考的,但很多城市现在都是一味强调消费和经济。

  南方都市报:中国建筑传媒奖的口号是“走向公民建筑”,你怎么理解公民建筑?
  胡恩威:首先“公民建筑”要能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它应有空气,有阳光,有空间,住在里面不会有很大压力,它应鼓励人与人之间有互动交流。
  公民建筑的产生和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关联,现在建筑进行得太快了,一个建筑从设计到落成只需要短短的时间。其实想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也是公民建筑产生的过程。在欧洲,有很多项目,它要建起来,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这个论证的过程、想的过程也是公民建筑的一种体现。现在香港的特点是,很多东西没想清楚就盖出来了。

  南方都市报:你的提名已经结束了,你提名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呢?
  胡恩威:首先是基本建筑的语言,再就是公民建筑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必须要考虑的。再者,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也是其中的评判标准。
回复
mohamud
2009年03月12日 10:51:37
6楼
先是基本建筑的语言,再就是公民建筑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必须要考虑的。再者,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也是其中的评判标准。
回复
牛城木子
2009年12月19日 10:18:45
7楼
文化底蕴不同把! 不要老局限于形式,应该把精髓学到!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